採訪·撰文 吳美欣

獎金不如預期、低於同業,該向員工解釋嗎?丁菱娟解答


近期在媒體上鬧得喧騰的議題,像是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年終對比、求職者去某科技公司面試遭主管「洗臉」,幾乎是勞方在社群的分享被廣為傳播,結果引發熱議。
影響力學院創辦人丁菱娟表示,過去企業在談危機處理,多半重視對外(媒體)溝通,但現在不少危機是從內部顯現,員工的分享經由社群媒體傳播,結果釀成軒然大波。又或者如一些上市櫃公司傳出併購消息,員工得「看報導才知道」,就會讓員工覺得沒有被當成公司的一份子,無法凝聚向心力。
發布負面消息,說之以理也要動之以情
對公司內部,牽涉到年終獎金、績效分紅、人事升遷、公司併購等,因為會直接影響員工權益,在公布重大消息前,首要溝通對象就是員工。尤其是負面消息,例如薪資凍漲等,應該把握3個原則,講清楚為什麼、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最終決定是什麼,傳達時也要顧慮到員工的情緒。
假設公司年終獎金不如往年,或遜於同業,高層在發布訊息時,不能只單純宣布今年年終如何,應該進一步說明:今年公司為何調降年終?遇到哪些挑戰?並且強調為了這個狀況,做了哪些調整?譬如,主管階層願意降薪,將薪水捐出作為獎金,或者是公司撙節哪些支出,將省下的資金作為營運基金等,才不會讓員工產生「多賺錢沒員工的份、少賺錢就減員工權益」的不平衡心理。
同時,也要強調公司該如何避免營運狀況惡化,或者提供承諾,像是明年要是達成某個目標,今年少發的獎金就會補上。讓員工知道短少的權益有機會彌補。
先找出利益關係人達成共識,再將決策往下傳達
在做決策前,丁菱娟也提醒,應該了解這項決策牽涉到哪些利益關係人,先溝通一輪、達成決議後,再往下發布。
以台灣高鐵公司為例,今年原先宣布年終只有 1.8 個月,但是受到工會抗議,後續又表示會補發 0.2 個月年終。其實,這項決策中,最重要的利益關係人就是工會,管理階層應該在發布消息前就先與工會討論,達成協議後再發布,才不會被受影響的利益關係人(工會、員工)爆料,形成大眾的負面觀感。
高階主管、一線主管要溝通的訊息不一樣
至於高階主管與一線主管的溝通方法是否有所不同?丁菱娟表示,高階主管與一線主管傳達的內容,應該要一致,只是溝通方法有所不同。以人事晉升為例,高階主管透過發送信件、召開會議,一次向多人傳達原則性訊息。
但若是一線帶人主管,假設單位內不同員工都想要升遷,但最後決定只晉升一位。主管應該在發布人事命令前,先跟沒被升遷的員工溝通,肯定他過去做的努力,安撫員工情緒,再統一公布人事消息,而非是等人事命令下來後,才讓員工得知自己沒被升遷。
丁菱娟小檔案
影響力學院創辦人,協助企業建立與維護品牌形象。畢業於美國賓州Bloomsburg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曾任台灣奧美公關事業群執行長、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著有《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無畏的膽識》、《你拿青春做什麼?》、《專業與美麗》等知名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