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與人溝通,想讓對方記住什麼?先想「目的」、再考慮「手段」才有意義

奧美觀點
2021-11-11
奧美觀點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前一段時間有兩個事件鬧上新聞版面。第一則是某學校學生會長,以「最正學生會長」自封,並描述自己學測時用骰子考英文、因為玩桌遊而忘記報名大學招生等等讓人傻眼的文字,鋪陳其歡迎新生入學致詞稿,引發各界議論,最後禁不起種種冷嘲熱諷,一鞠躬辭去會長一職,留下一個驚惶未定的下台身影。

第二則是某位作家在 Facebook 上發了一篇文,指稱其在任職警察工作期間,開了一張某高官親屬的罰單,被長官祭出兩支申誡處分。此文一出即刻在媒體及社群炸鍋,除了被發現所言不實外,作家所述之過往經歷被一一起底,最後被以違反社維法告發,目前相關法律流程仍在進行中,出版社也因其書籍內容真偽無法確認而被波及。

延伸閱讀:把「手段」當「目的」,再用力也無法成功!

看完這兩則新聞之後,我不免心想,兩位當事人當初在做出這些決定時,有沒有想過可能引發的後果?如果有,我只能說他們膽識過人,但如果他們沒有想過,我只好以這兩個例子作為借鏡,說明從目的回推策略與執行方式的重要及必要性。

行動前,先想清楚「目的是什麼?」

事實上不是只有上述這兩位當事人曾誤入此思考陷阱。在過去服務客戶的過程中,也常發現許多主事者,對於每件事都有很多想像的畫面,迫不及待地希望我們根據他們的想像,提出執行的方式。但當回過頭問起客戶:「你希望呈現出這些畫面,最終的目的是什麼?」起初你會非常訝異,之後就慢慢見怪不怪的看著他們認真思考,或者帶些疑惑迷茫的眼神,回過頭來評估這個最根本的問題。

在奧美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接受過一個重要的訓練,就是如果沒有釐清客戶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最終目的),就無法推定我們該如何擬訂策略,再進而依據策略提出執行方式。

但光是解決的問題本身,就是值得坐下來花時間好好討論的一件事。客戶期待解決的是業績問題,或是品牌遭受了什麼外部或內部衝擊,又或是其實真正要解的問題,只是老闆自己的感受?(我沒有開玩笑,有些時候客戶真的解決問題的對象,其實是自己最大的那位頂頭上司,還有他身邊的朋友們。)

因此, 清楚定義「目的」,依據此目的思考合理的策略,再給出至少不會引起負面爭議的執行方式,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點

回過頭來檢視前面兩個案例,我可以理解年輕人想用青春且誇飾的方式跟學弟妹溝通(策略),但用這些語句(執行方式)跟學弟妹溝通完後,你期待他們怎麼詮釋你表達了什麼(目的)?在校的其他同學,甚至是一般的路人,在不知道全貌的情況下,又會怎麼解讀這些訊息呢?

前警察作家的狀況我想就更清楚不過,無非是想藉由話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目的 1),如果能因此多賣幾本書(目的 2)那就再好不過。

可是如果在引發本來就具爭議性的話題,預期會被大家熱烈討論(策略)的前提下,以不存在的事實(執行方式)來渲染,變成無法善後的局面,也只能說是發展方向合理。雖說風險是成名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但此時此刻我想該作家應該會重新思考,再重來一次的話,是不是該試試更安全的方式?

不只在工作上可以套用 「目的-策略-執行方式」 的三位一體思維,日常生活中應對人或事也非常適用。例如父母對子女的表達本來是出於關心及善意,但與本意完全相反的表達,卻造成兩代之間距離愈拉愈遠,問題就出在目的與策略和執行方式完全南轅北轍。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學「系統思考」?3個步驟讓你「見樹更見林」,不讓問題反覆發生

職場上也常看到很多人動不動就生氣,一言不和立刻火氣上身,眼神流露出令人不敢恭維的狠勁。但問題是,當事人真正想解的問題是什麼?如果狠勁真的能解決問題,那也不錯,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我們畢竟是存活在一個文明的環境當中,在各式各樣的火氣、抱怨或衝突之前,或許也該好好想想,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再回過頭來思考策略及方式,才能達到自己最後設定的目的。

作者簡歷 | 張裕昌 Adonis Chang

現職奧美集團世紀奧美公關總經理,認為工作很重要,但把賺來的錢花在旅行、電影、音樂及書籍等事情上更重要。自認只有透過各種形式的閱讀,才能不斷延伸視界,雖然身處顧問行業,但不喜歡聽別人說教,也不愛對別人廢話連篇。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