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 攝影

門外漢如何拿下全球最高市占?這張十年計畫表,幫助大瓏企業登上醫療產業龍頭

2022-03-14 採訪.撰文 盧廷羲

「我這輩子做的工作,是在舊金山的圖書館一個下午決定的。」大瓏企業董事長劉惠珍 1985 年在美國創業,大學念法律、碩士學行銷,因緣際會闖進陌生領域——醫療器材的電燒刀筆。37 年過去,大瓏穩坐全球電燒刀筆供應商龍頭,每年 3000 多萬支的使用量,他們提供超過 1/4 產能。

劉惠珍原本是幫父親友人找電腦電線的訂單,發現這條路不好走,改找新的創業題目。在圖書館的那個下午,她做市場調查:先鎖定進入門檻較高的醫療產業,避開一窩蜂熱潮;找到電燒刀這個產品也會用到電線,就決定投入。「我創業跟人家不一樣,一般人是我會做這個,再去推銷;我是看到這有市場,去做 study,找出誰在做,誰做得最好,思考我怎麼跟他一起做。」

因此,從草創初期,劉惠珍既跟著小廠汲取專業知識、練習產品(電燒刀筆)製造;也勇敢去敲大廠的門,從簡單的零組件做起,一路與強者同行,站在巨人肩膀上,快速學習研發、設計、認證、生產、消毒、配送流程,日積月累做出一條龍服務,成為大廠的主要供應商。「很多事情我是雙管齊下,不能只做零件,你被取代機會太高,一定要做出產品。」

就這樣一點一滴學習,強化技術實力,劉惠珍說,大瓏的訂單不用出去找,都會自己來,但是「這也沒什麼好驕傲的,醫療是小眾市場,誰都知道你在幹什麼。當你有實力,人家會來找你。」

1990 年代,中國市場崛起,有客戶訂單轉移,促使大瓏積極投入設備自動化,如今回流護片電線用無人搬運車(AGV),平均 4 秒鐘就能做 1 個,一年能做 2、3000 萬個。省下來的人力,則去生產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守備範圍延伸到骨科器材、微創手術器材。

從創業第一天到現在,劉惠珍說,「我是規規矩矩做事,專注品質,也關注市場變化。」所以當年找到的電燒領域,「到今天還是可以做。」也實現了「成為世界級醫療器材供應商」的願景。

延伸閱讀:佳世達醫療事業營收漲 30%!陳其宏靠併購組艦隊:讓台灣變成醫療業的代名詞

用行銷理論說服大廠下單,邊做邊學產業知識和技能

Q:讀法律、念 MBA,怎麼想做電燒刀這門生意?

A:1983年,我父親的朋友到美國參展,我在美國念完行銷,父親要我去幫忙。他是做 RS232 電腦線的買賣,請我在美國幫忙找單子。我做一做發覺這不太可行,那時候台灣電腦產業才剛開始,很多周邊東西都必須進口,變成我幫他找到單子,還要幫忙找採購。我是滿務實的人,就算生意機會多,父親友人的規模太小,人還是要量力而為。

了解到這個問題以後,我就去圖書館找資料,因為我是念行銷的,不想像很多人做生意都是一窩蜂,根本不可能做出差異化,我認為醫療產業是可以進入的,因為它的門檻高,再做了市場研究,了解什麼樣的產品會用到最多電線,才慢慢開始接觸電燒刀,因為電燒刀的電線用一次就丟掉。

Q:看見商機跟實際投入,還是有一段距離?

A:我創業跟人不一樣,一般人是我會做這個,再去推銷,我是先看到這有市場,去做 study,知道誰在做,想辦法怎麼跟他一起做。

當時(1980 年代)美國大概有 26 家公司製作電燒刀,我從策略學知道,要找標竿企業合作,就去找第一名、第二名⋯⋯前幾名的公司。我非常幸運,打電話去 Valleylab(美國第一大電動醫療器材供應商,現被 Medtronic 併購),一般會碰到採購,我卻碰到有決策權的 VP(副總裁級)。

這位副總問我,台灣來了 4 家廠商,你是第 5 家,「告訴我你有什麼?」我心想,我的產品知識是從雜誌讀來的,不可能講那些專業;說自己年輕、有熱忱,也沒什麼吸引力,但是學行銷的人,要給出他能看到、能記住你的答案,所以我說,「我知道我『沒有』什麼。我沒有的是機會,而機會在你手上。」我就這樣得到跟業界第一名合作的機會。

還有一家小公司叫歐森醫療(Olsen Surgery,已停業),我跟他們做了很多訪談,練習產品知識。有一次,對方原本找來製造 25 萬條電燒刀電線的廠商突然不做了,問我要不要試。我就開始計算數量、銷貨成本、材料費,再詢問送貨時間,請中菲行報價,算一算下來,我說你從台灣買,大概可以省 1 萬多美元,他就拍拍我的肩膀說,「孩子,你拿到這門生意了。」

我跟 Valleylab 做的是回流護片零件,他也給我最簡單的做;跟歐森做電燒刀筆,我就把電燒產業裡,等於是開刀房兩個基本配備,結合在一起。跟大廠,我學正規的,像他的產品為什麼被接受,文化、管理方式都值得學;跟小廠,我會幫助他,怎麼做產品、庫存管理。漸漸地我知道,如果只做零件,被取代的機率太高,所以一定要做產品。

劉惠珍_大瓏企業董事長_2022-02-11_侯俊偉攝影_圖2
劉惠珍(大瓏企業董事長)
侯俊偉 攝影

Q:跨入醫材的陌生領域,如何突破技術門檻?

A:有一回,南亞塑膠開始做 PC 板,他們的工程師剛好去美國(舊金山)灣區,我的表舅王文淵(台塑企業總裁)找我去幫忙。我聯想到電燒刀也可以用 PC 板,就跟歐森的人花了一天,把電燒刀筆裡面的東西都改掉。我們是第一家把電燒刀筆裡面的零件組合改成為 PCB(印刷電路板)的,只可惜那時候不曉得申請專利。

我看到電燒刀那麼多零件,10 個、20 個在那邊組裝,其實用線路就可以解決。電燒刀 3 條電線,有兩個功能,切割跟凝結,所以 PC 板只要有線路,就可以做。

我覺得當一個創業者,就是要比別人多思考,因為你要生存,要求新求變。公司的人常說,我很會突發奇想,就問人家可行嗎,雖然他們很討厭,可是也會想辦法,而且只要是新東西,它將來應該會是趨勢。

追求品質、設備流程自動化,全面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Q:順利接單後,如何克服生產問題?

A:我在 1987 年回台灣設廠,有好幾百萬條(電線)訂單,可是我做不出來,因為才剛開始。我們就從買射出機,到自己熟悉做模具做起,這其實算是黑手行業,可是既然投入了,就要學,慢慢把系統建立起來,再加入品管,進展到工業工程。

做醫療產品,品質最重要,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要求你做所有追溯,所以我們發展製程管制卡,可以記錄、分析到哪一部機器做的、哪一批材料做的、誰做的、幾點做的。那時候電腦還不普遍,下班後回去想一下 process control(程序控制),第二天拿出來檢討,我自己也涉入很多。

我不知道當時怎麼做的,但是我沒有失掉任何客戶,我想這跟我們公司誠信正直的文化有關,東西做不做得出來,我會委婉地據實以告。從 day1 開始到現在,我覺得應該是我們規規矩矩做事,現在應該講,所有電燒基本配備產品,都是大瓏做的。

除了對品質專注之外,還要注意整個周遭市場的變化,不能一成不變地做。1980~1990 年代,我也去了解過中國、東南亞市場,但是因為我想在台灣深耕、生根,距離父母親更近,就思考你沒辦法永遠追逐便宜的勞動力,所以決定在工廠推自動化。

Q:自動化是為了省成本,還是有什麼邏輯?

A:一開始做半自動化,看到日本企業做電源線有一種半自動化機器,就買來自己改造,節省不少人力。節省成本是將心比心,不是說我要節省,你要看見員工每天 repeat(重複)8 小時,你覺得他的人生價值在哪,他有沒有學到東西。

我們都會先教育員工,想要根留台灣,就要做有附加價值的東西,產線也必須更精簡,一門生意你做 30 幾年,沒辦法改變,不覺得很奇怪嗎?重點是自動化以後,做了 value engineering(價值工程),也不用怕自動化以後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我都要求他們多工,多一個技能,就加多少薪水。

1990 年代,中國市場崛起,有客戶我本來占 90%,他們打算 50% 移到中國,另外 50% 還是留給我們,我就說你留 25% 就好,我可以把另外的產能拿去做高附加價值的東西。所以人不要害怕競爭,這是挑戰,是刺激你往前進的動力。

現在一般外科的東西,因為量多,我們就都自動化。像回流護片電線都已經用 AGV(無人搬運車)去填充原料,到做好收回去倉庫,基本上 4 秒鐘 1 個,一年做 2、3000 萬個,被取代性也低。我們跟客人講好,我幫你這樣做,但是你要留在我這裡生產幾年。

一般電燒刀也是一樣,我們覺得是時候改變了,就提案給客人做自動化,也教育員工,這樣可以節省人力,也有競爭力,這個東西會在我們這裡做。

劉惠珍_大瓏企業董事長_2022-02-11_侯俊偉攝影_圖3
劉惠珍(大瓏企業董事長)
侯俊偉 攝影

Q: 從電線到專精做電燒刀,也延伸到其他領域?

A:我們專注在電燒,之後再找電燒產業還有什麼產品,從整形美容,到腦科手術、肝臟移植,其實都會用到電燒,就這樣從一般外科到特別領域科別。

必須說我的客人夠大,所以可以一直跟著他做,願意把基本配備的電燒都移到大瓏來做。當然他也看到我們的自動化,知道你不是墨守成規的人,從第二供應商成為重要供應商,現在從研發設計、認證、大量生產,到消毒、配送,我們是一條龍完成。

要轉到特殊醫材領域,同樣是要知道市場狀況,挑選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我們開始做運動醫材,像是骨科的器械開發,就是技術上的衍生和增長,比如說雷射焊接;到後來做腦神經外科領域,從微創到迷你微創手術用的,也都增加了產品價值。我們也和飛利浦(Philips)合作做 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光是在插頭上加了磁鐵,人家不太敢 copy(抄襲),不懂磁鐵有什麼東西,這步驟幫客戶省了 40% 成本,你就有無法取代性。

Q:創業是勾勒好藍圖,還是邊走邊做?

A:都有吧。我回來台灣時,寫了一個 10 年商業計畫,大家都覺得很荒謬,但我是一個很按照計畫做事的人。像是什麼時候要蓋自有廠房,什麼時候要有什麼產品,營業額要多少,都在計畫裡面。生產、製造是我弱的地方,也要一點一點學習。

我跟別人不一樣的是,我懂行銷,我的客人相信我,他會不斷給你新產品,我很幸運,不用出去找訂單,他自己會來。但這也沒什麼好驕傲,醫療是小眾市場,誰都認識你,誰都知道你在幹什麼。

劉惠珍_階段規劃
經理人

15 年前就計畫接班,「布道式」傳承企業文化

Q:你的管理哲學是什麼?

A:具體來講,從創業初心,就是要做不一樣的事,這也成為競爭優勢。如果要很明確地說我跟同業關鍵性的不一樣,那就是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我們推自動化,改造了生產流程,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價值。

回到我們的管理哲學,則是以品質為先,我們所提供的不是準時交貨,還包括提供服務、兌現承諾,這樣才可以做產品開發,也可以降低成本。我們是做生命科學的東西,應該是讓產品愈做愈好,價值合理。

Q:新任執行長今年正式交接,如何挑選接班人?

A:我覺得是我幸運碰到他,他來公司 10 多年,現在 36 歲,我們真的是看著他長大。他的應對進退,從不是很懂、很害羞,到有歷練,中間我一直觀察他,發現他有幾個特質:

他很謙虛,只要讚美他案子很好,他就說這是團隊努力;如果我說這裡不夠好,他會講,再給我機會加強,真的屢試不爽,個性藏不了。所以我跟其他專業經理人分享時,大家也一致認同,就在 2020 年宣布他會是接班人,今年正式交接。

延伸閱讀:貝佐斯卸任亞馬遜CEO!關於接班人賈西,你該知道的 3 件事

Q:很早就做好接班規畫,而且是交給年輕世代?

A:我覺得栽培一個接班大概要 15 年,從概念開始,開始策畫,過程中不斷透過身教、言教。我覺得我是布道式管理,像布道家一樣,跟員工共享我的理念和目標。

一開始要傳承的時候,我就說傳給第三代人,「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提攜、訓練他們。」找到人選後,團隊都認同他的潛力,大家一起扶植他,讓他成為很好的 CEO,協助他在未來 10 年,把位置坐穩了;再過 5 年,他應該也要做傳承計畫。

劉惠珍

1955 年生,美國舊金山大學 MBA、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1985 年在美國舊金山成立大瓏企業,發展電燒刀筆醫療器材,近年致力於扶植台灣醫療新創公司。2003 年成立自有品牌 E Surgical;2015 年創立大盈國際投資管理顧問公司。現為大瓏企業董事長。

大瓏企業

1985 年成立,主要產品為醫療電動手術刀與電動醫療線材,包含電燒刀筆、腹腔鏡手術醫療耗材、骨科醫療耗材、微創手術醫療耗材。現為全球第一大電燒刀筆供應商,市占率超過 25%,客戶皆為全球前 10 大廠商或歐美領導廠商,如柯惠醫療(Tyco Healthcare)、美敦力(Medtronic)。2021 年營收約 35 億元,創歷史新高。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