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xFrame

專案不用詳擬計畫書、客戶需求允許一變再變?5 點破解對敏捷管理的迷思

2022-04-18 採訪.撰文 簡鈺璇

以快速迭代再修改為核心的敏捷專案流程,也許會讓人覺得不用花時間寫成本、風險、產品需求等計畫書,邊做邊試就好,但漫無目的嘗試,不也容易一事無成?另一種常見的誤解是,所有需求變更,團隊都要接受,但改到對為止,也一樣拖慢專案進度、拉升專案成本?以下 5 點是採用敏捷式專案管理常見的迷思。

延伸閱讀:敏捷式管理白話文!Scrum Master、每日立會是什麼?怎麼做?

1. 敏捷專案管理不用寫任何文件?

《敏捷宣言》提到「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敏捷專案管理確實不像傳統專案管理須產出大量的文件,包括:需求變更計畫書、範疇管理計畫書、風險管理計畫書、成本管理計畫書等,而是開發到哪、規畫書寫到哪。

不過,敏捷專案管理還是要視情況寫文件。台灣敏捷協會理事長張昀煒舉例,每日站立會議的會議紀錄就不用寫,因為報告完大家立刻在工作上實施,但如果這個決議的影響會超過 3 天,就要寫紀錄提醒團隊留意。台灣敏捷協會理事林裕丞提醒,無論是跑敏捷或瀑布專案,都不要為了寫文件而寫,假使微小變更也寫幾頁的說明書,就容易引發反彈,如果只是寫「誰要求、達成目的、何時上線」短短幾行字交代清楚來龍去脈,團隊就會接受。

2. 客戶需求不斷變更是敏捷專案管理的常態?

敏捷專案有反覆開發的特性,每次衝刺完畢後,跟客戶確認產品雛型是否符合原先目標,難免遇到客戶不斷調整或新增需求,導致專案時程延長、團隊工作量增加。《敏捷宣言》提到「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但這並不代表客戶說什麼就要做什麼,而是專案方要告訴客戶,他們的意見能否為產品帶來價值,例如更貼近市場需求、銷售量能夠提升。

林裕丞分享,自己擔任專案經理時會記錄每次開發的效益,比方說客戶要求增加 2 個新功能在系統上,新功能的使用情況為何,如果都沒有人使用,他就會整理結果向客戶和客戶的上司報告,日後對方再要求專案團隊增加某些功能時就會先評估效益,而非無所本的提出需求。

3. 敏捷專案管理不必事前計畫?

敏捷著重「回應變化而不是遵循計畫」,但這不表示敏捷專案不用事前規畫。以 scrum 專案管理流程來說,專案開始前要規畫產品的待辦清單,每個開發區間要規畫該交付的項目、團隊討論完成的日期。每天開站立會議,討論當天能完成的工作事項。瀑布式專案管理,執行前要詳盡規畫所有細節;敏捷專案管理從短期規畫著手,隨著得到愈來愈多資訊,再校正方向。例如:開發出的新飲品不確定上市後銷售情況,先規畫 3 個月的進度:做出試飲品、進行客戶意見調查,確認市場回饋後,再考慮上市或更改配方。

4. 用敏捷就不需要知道傳統的專案管理知識?

敏捷專案管理的流程與精神雖然跟傳統專案不盡相同,不過傳統專案管理強調的 9 大知識管理領域:整合、範疇、時間、成本、品質、人力資源、溝通、風險與採購,依然提供專案規畫者完整的架構,能夠管理百人、千萬規模的大型專案,重點是要挑合適的工具。

比方說,10 萬元內的專案可能不必做詳盡的風險評估,因為失敗對企業影響不大。林裕丞建議,有專案管理經驗者再去上專案管理證照(PMP)

相關課程、考證照會比較有感,知道工具如何使用,不然考了也只是有資格而已,對工作沒有幫助。

5. 敏捷教練能兼任專案或產品負責人嗎?

敏捷專案管理組織中有 3 種角色: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敏捷教練(scrum master、agile coach)和開發者(developers)。產品負責人跟專案經理、產品經理角色相近,主要是跟客戶溝通、策畫產品願景及發布規畫,但敏捷教練要拋開傳統專案經理的控制和命令式思維,激發團隊自主的工作熱情,為大家解決執行上的困難。

2 個角色著重的面向不一樣,產品負責人管事情,敏捷教練帶人,建議由不同人擔任,職務分工會比較到位。部分組織會邀請外部專家擔任敏捷教練,因為導入敏捷精神不只是調整專案流程,而是組織文化的變革,例如讓工作者從接收主管命令轉為自主安排開發時程,外部人員比較能夠跳脫既有框架給予建議。

延伸閱讀:Agile 跟 Scrum 差在哪?導入敏捷,開發就會變快?敏捷式管理的常見誤解

資料來源:《敏捷管理生存指南》,翻滾海貍工作室出版;《學會專案管理的12堂課》,博碩出版;《完全圖解計畫力》,台灣角川出版;《Agile成功法則》,碁峰出版;台灣敏捷協會

繼續閱讀 敏捷式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