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敏捷管理、傳統專案管理差在哪?哪類專案不適合敏捷?

2024-04-01 簡鈺璇

近年流行的敏捷管理方法,與傳統的專案管理流程差在哪?哪類型的專案不適合敏捷管理?一般來說,執行專案會希望成品能做得快、花費省、品質優,但現實中難以同時掌控 3 者,最多只能設定 2 項目標,比方說做得快、花費省就要犧牲品質。

《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提到,傳統專案管理選擇定義客戶需求、固定達標品質,再根據需求估算時間與投入資源;敏捷專案管理則固定每次投入時間、人力,在限制條件做出最有價值的產品。

之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侵擾,無法提供實體服務,台北晶華酒店暨集團餐飲董事總經理吳偉正接受《經理人》訪談坦承,所有 SOP 都不管用了,只能做中學。國際觀光客不來,台北晶華推出近百檔餐飲與住宿優惠專案,吸引國內旅客、挽救業績。

旅宿平台 KKday 遇到疫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既有的組織編制、職級,員工自組 10 個「微型組織」,各自設定目標、開發新服務,應對疫情帶來的超速變化。

當企業遭逢愈大的衝擊,就愈不能仰賴既有的營運服務,必須打破組織框架,快速集結新團隊、訂立新目標、構思新做法,才能回應變化。這樣的工作方式,其實白話來說,就是在「做專案」。

延伸閱讀:這 5 種角色都叫 PM!專案經理、產品經理,差在哪?

專案活動的經濟價值、投入人數,皆大幅成長

國際專案管理學會(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對專案的定義是,有明確的執行區間、範疇和資源,而且執行的任務具獨特性,非例行性事務,所以專案成員可能來自不同組織,通常包含平時沒有一起工作的人,像阿波羅登月計畫、開發數位金融服務,或是在海外辦展覽都算是專案形式的工作。

由於專案具備快速回應趨勢、產出新服務與產品的能力,專案創造的價值逐年升高。《專案管理革命》作者、PMI 前董事會主席安東尼奧‧尼托-羅德里格茲(Antonio Nieto-Rodriguez)指出,PMI 估計,全球各地專案導向經濟活動的價值,會從 2017 年的 12 兆美元,成長到 2027 年的 20 兆美元,在這期間約有 8800 萬人將投入專案管理性質的工作,顯示專案導向的活動不斷增加,急需專案管理能力的人才。

美國最大的獨立廣告代理商理查茲集團(Richards Group)移除了管理層級與職位頭銜,大部分員工都被稱為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2020 年總部在杜拜的房地產開發商伊瑪爾(Emaar)董事長穆罕默德.阿拉巴(Mohamed Alabbar)宣布,取消自己和公司所有的傳統職銜,員工現在不是按所屬部門來區分,而是根據他們參與的專案來界定。

日常營運外的專案,協助組織應對變化

專案任務本質上比日常營運工作有彈性,專案團隊就像是組織內的游擊隊,假使企業想導入人力資源系統、開發實驗型商品,既有組織沒有對應的職能來做,老闆會考慮成立一年的專案組織來負責。

不過,傳統專案管理假設「每個專案都能按部就班從啟動、規畫、執行到結束」,一個階段完成後,才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不會回到上個程序,這種執行方式又稱為「瀑布式專案管理」。

也就是說,傳統的專案管理模式比較難應對在專案期間內的變動,如果沒辦法百分之百照規畫走,專案就會超支、超時。更根本的是,安東尼奧指出,在傳統專案管理思維下,好專案是「按照計畫如期、如質且不超過預算完成」,但它不考慮產出是否還具備商業價值。舉例來說,按一年期計畫做出來的優質產品,一年後消費者喜好轉變了,產品是否仍值得開發。

另一種傳統專案難以回應的狀況是,當需求還很模糊的時候,像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啟動智慧音箱專案時,是從科幻片汲取靈感、只跟團隊說「做一個用聲音操控的裝置」,沒有產品規格和功能,若按照傳統的規畫邏輯,專案根本無法推展。

敏捷思維進一步擁抱變化,確保產出的商業價值

為了解決瀑布式開發流程的缺點,2001 年 17 位軟體工程師提出了革新的開發觀念,後來成為〈敏捷宣言〉(Agile Manifesto):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畫

延伸閱讀:Agile 跟 Scrum 差在哪?導入敏捷,開發就會變快?敏捷式管理的常見誤解

《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提到,敏捷並不是方法論,而是綜合許多方法和技術,協助企業根據執行專案或產品開發不斷變化的特性,進行調整並降低風險,創造高價值的產品。scrum、精實(Lean)、看板(Kanban)和極限編程(XP)等開發方法都是根據敏捷宣言而來的。

《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指出,從成果交付的角度來看,瀑布式專案管理會在專案全數執行完後,才交付成果,客戶開立完產品需求後,下次見面就是看到產品,稱為「最終可見」的開發形式;敏捷專案管理強調「最小可用」的原則,在每個階段讓使用者看到雛形,確認產品對使用者產生價值。以交易系統為例,可能先做示意網站,讓客戶確認交易步驟、網站樣式,就算雛形很簡單,也能大致想像產品的應用方式。

敏捷開發雖然能更能適應變化,不表示所有專案都要採敏捷管理。《Agile 成功法則》提到,瀑布式專案管理適合需求和工作方法明確的專案,例如工程專案、舊有產品更新;敏捷則適合專案複雜度、技術不確定高的專案,像軟體開發、新產品研發等。

台灣敏捷協會理事林裕丞舉例,假設有個專案是「從台北移動到高雄」,你知道最快的方式是搭高鐵,規畫買高鐵票就好,用瀑布式專案管理即可。但如果是「從沙漠到水源區」,你可能就要先向南走 2 周,再測試環境溼度看是否朝水源區接近,若失敗就要再改往西走 2 周。

PMI 會每 4 年依據全球環境的變化,提出《專案管理知識指南》(PMBOK)的修正版,敏捷專案管理已納入其中,無論是專案負責人或工作者,學習敏捷的精神工作態度,能幫助你應對更複雜及不確定的情勢。

專案管理的三角限制:你選哪一種?
經理人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