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駱裕隆攝影

從虧損千萬到營收 4 億!織帶機王廣野二代的轉型妙計:比照「直銷」賣機器

2022-05-03 商業周刊 章凱閎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車子駛進桃園新屋工業區,四周高聳廠房林立,一不留心就錯過了這間外門低調的紡織機械廠。很難想像,這間在台僅60名員工的公司,撐起台灣紡織王國一片天。

它,是廣野精機,全台唯一、世界第二大高速織帶機製造商。

生活中常見的帶類製品,從Calvin Klein的內衣鬆緊帶到BMW的車用安全帶,皆由它出產的織帶機織造出來。而你沒想過的,像是工業用重磅帶,全球更是僅有台灣廣野與瑞士大廠繆勒(Muller)2家具備生產技術。

延伸閱讀:舊振南永續經營的法則!百年漢餅店如何變新潮,被年輕世代買單?

靠著這1台高速織帶機,半世紀老台廠曾一度打下中國市占率逾7成的輝煌戰果。但10年前,卻因中國個體戶的崛起,營收版圖被蠶食鯨吞至連年虧損千萬。

6年前,一場轉骨大計,廣野起死回生,甚至,在去年疫情國境封鎖的劣勢下,營收逆勢成長3成,從4億5千萬元躍至6億元,站穩台灣織帶機械龍頭。它,做對了什麼?

陸廠用它成本價當售價,市占一夕從七成剩沒兩成

60年代廣野草創期,在一台織帶機價格相當一棟透天厝的時代,創辦人鄭正雄進口機台,從手抄圖紙起步,創立廣野精機。因洞察先機,迅速獨占國內織帶機市場,如全球最大扣帶製造廠百和工業,也在其客戶之列。

90年代成長期,廣野西進中國,事業登上顛峰,在對岸市占率逾7成,成為僅次於瑞士繆勒,世界第二大織帶機製造商。「直到現在,織帶機的零件編號、規格,仍沿用當年廣野的設計。」二代董事長鄭晶華回憶當年客戶抱著現金在工廠排隊買機台的盛況。

但,2000年後,風向丕變。中國個體戶崛起,織帶機從需求大於供給的賣家市場,一夕轉為買家市場。

「市場競爭者不少是廣野出去的徒子徒孫,甚至是以前的股東親戚。」廣野研發總監曾文彬說,這些業者不見得所有機型都精通,卻會專挑一樣產品,量產、壓低成本,廣野一台基本款織帶機的成本要價多少,陸廠直接等價出售。

中國追兵來勢洶洶,廣野市占率一夕從7成掉到不到2成,營收也從顛峰的6億8千萬元,幾乎腰斬跌到3億多元。

致命的是,廣野過去制勝的商業模式,竟成為它日後虧損的痛點。

紡織機械業者、鉤編機大廠達賀實業總經理特助蔡賢諭不諱言,台灣製造業第一代多為技術起家,「他們的成功經驗是研發先行,只要有好產品,訂單自己會上門,」但買方市場下,供應商必須投業主喜好,「如果閉門造車,下場會很慘烈。」

曾文彬回憶,廣野營收下滑後,公司誤判局勢,以為研發新機型,就能繼續站穩領導地位,於是大手筆撒下幾千萬元研發新機,最終卻做出乏人問津的新產品,這些庫存市值就飆破億元。

放下市場老大姿態,與競業結盟

6年前,廣野面臨空前危機,年虧損千萬元。低谷時刻,鄭正雄二女兒鄭晶華返家接任總經理,廣野就此展開轉骨大計。

相對於父親固守賣方市場堅信有好研發就不怕沒客人,鄭晶華認清了現在已是買家才是老大的時代,必須改變思維才能拚活路。

鄭晶華回憶,當年重返家業,卻發現公司因訂單大失血,為了守住老客戶,曾吃了不少悶虧,「老一輩的觀念是有生意就要做,但公司為了1位客戶的1台機器,卻可以無條件客製化,賣1台等於是賠1台。」

她訂下目標,要讓廣野在1年內轉虧為盈,首要任務即是戒掉過往慣性,重整產線與銷售方式,不賺錢的機型就不做。

她分析廣野旗下所有機型的市占率與市場成長率,重新定位中國2大廠區。東莞廠從此只做毛利低、但市占率高的成衣輔料類織帶機,生產線從10多個砍到剩3個,且大量生產、壓低成本,打造廣野的「金牛商品(cash cow)」。

同時,廣野放下老大姿態,產品降價,「過去在領導地位,你售價可以比競爭者多2至3成,現在頂多增1成。」廣野經營管理顧問羅竹良直言,買家市場下,不買的人才是老大。所以廣野將價格降到了直逼中國對手的報價,甚至提供完善的後勤服務,讓自家機器保值可二手轉賣,提高廣野的市場競爭力。

上海廠則鎖定市場成長率高的明星商品,即廣野掌握獨家技術的工業用重磅帶與安全帶織帶機等,其餘機型一概不做。例如走馬機、鉤編機,做不贏中國的或沒賺頭的,乾脆捨棄。

甚至,鄭晶華主動向國內競爭者購買自家停產的機型,轉賣給老客戶,化敵為友藉此組成紡織機械聯盟,「我把客戶給你,哪天你的客戶若需要我的產品,就相互轉介,一起把餅做大。」

蔡賢諭說,廣野二代鄭晶華與一代鄭正雄,兩人的行事風格是極大反差,老董野心大,又曾是龍頭企業,不可能採取競業結盟的策略;但鄭晶華卻選擇與同業資源分享,光是這一點,「外面的人就會看到,廣野不一樣了。」

但放棄舊客戶,廣野改革初期也引發內部質疑,陸續走掉三分之一管理職級員工。

老客戶、老臣子一一走人,鄭晶華承受來自父親的壓力,捨不得老員工、客戶的舊感情,但肩負家業的轉型大任,鄭晶華深知父親會難過,但面對殘酷的競爭,大刀依舊要砍下去。

靠化妝品直銷心法刺激傳產業務

產線重整之後,下一步是驅動銷售引擎。鄭晶華活用過去在直銷商如新的經驗,把化妝品直銷心法,運用在傳產業務制度。

一是,導入直銷多管齊下的獎金制。過去,廣野的業務獎金,是依個人業績,達標者發一筆獎金。現在,業績獎金琳瑯滿目:每月業績達標有3千元,百分比越高,最多可領達2萬元;賣出新機型,1台就發3千元;網路陌生開發成交金額達2萬美元,再加碼新台幣5千元……。

傳產少見!廣野業務轉骨 3 招

第 1 招:團體作戰 業務組隊 PK,一來相互砥礪,二來避免同一區業務相互搶單
第 2 招:多元獎金 獎金制度形同業務的 KPI,越細緻、精準的獎金分類,越能加速轉型目標的達成率
第 3 招:數位電商 網站不只是黃頁,優化數位介面是最好的陌生開發,替機台拍攝影音,疫情間也能遠距談生意

整理:章凱閎

二為,仿造直銷上線下線的團隊制度,由資深業務帶領新進業務,以區為單位,訂定業績目標。不單團隊達標會發放獎金,跨區成長幅度最高者,額外有PK獎金,激勵團隊正向競爭。

廣野業務經理林季燕透露,新制上路後,每位業務平均可加薪數千元至2萬元。一位紡織機械業者觀察,鄭晶華上任後,廣野業務薪資比起同業平均高出10%至15%。

「傳產業務少見團體作戰。」蔡賢諭說,傳產業務大多單打獨鬥,原因是早期是賣方市場,訂單穩定,業務只想勝者全拿,不會共享業績。廣野打團體戰,一來有伴彼此砥礪,二來也避免同一區業務相互搶單。

延伸閱讀:發行 NFT、賣 T 恤!師園鹽酥雞二代:不為了賺錢,而是告訴大家「我們還活著」

廣野的經營理念,從過去父親鄭正雄,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女兒鄭晶華主張,守株待兔、等客人上門的時代結束了,必須主動出擊。

營收數字,最終站在鄭晶華這一邊。她接掌總經理首年,廣野轉虧為盈,營收站回4億元,去年營收更比前年成長3成,今年則有望突破廣野史上新高。

去年,鄭正雄正式將董事長大位交棒女兒。重建家業之路上,捨去老兵,更顛覆了父親的經營法則,但她並不後悔。

她說起在植栽中領悟的道理,「當植物染病,以前的我總捨不得摘掉一大片患部。但後來才知道,原來捨棄部分,它日後會長出更多。企業轉型也是如此,只有割捨過去,才能長出新枝生生不息。」

廣野

成立:1964 年
董事長:鄭晶華
主要商品:高速織帶機
成績單:2021 年營收達 6 億元,年成長 30%
地位:台灣唯一、世界第 2 大織帶機製造商

相關文章/
疫情終局之戰|清零到共存,台灣不能再打安全牌!
廚師玩起社群、超商攻小家庭 晶華和全家全面擁抱疫情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原文標題為:用賣美妝方法賣機器 台廠女兒戰勝中國追兵

繼續閱讀 製造業 接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