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Kovah on Unsplash

有留學經驗、外語證照,才能在海外求職嗎?矽谷工程師這麼說

2022-06-10 整理.撰文 吳美欣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海外求職是許多人心生嚮往的選項職涯當中的潛在選項,但海外工作機會如何找?國外工作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一定要有國外留學經驗才比較有機會在海外工作嗎?英國、美國、日本,雇主分別重視什麼?即使沒有海外經驗,透過以下方法,你也可以開啟海外職涯。

「我從小就對國外有嚮往,希望能在不同文化圈生活。」現在在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的謝宗廷表示,自己從小就懷著異國夢,希望能在不同國家長住至少 2~3 年,體驗不同文化。

海外求職攻略!矽谷資深工程師謝宗廷:破解 3 個迷思

謝宗廷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畢業後申請外商工作,再轉念外國 MBA,也許就能達成國外工作的目標。可惜他卻一直沒申請上理想職位,當時有朋友邀請他創業,創業過程中學會寫軟體,不過創業計畫一年後宣告失敗。 此時,他又回到原點:想出國、沒存款,加上業界經驗也比別人少,該怎麼辦?

延伸閱讀:為什麼許多公司缺乏「國際競爭力」?海外工作十多年回台,我的 3 個觀察

他問了自己一個關鍵問題,走商管或當工程師,哪個比較有機會出國?在寫下優劣後,決定改行當軟體工程師。後來他抽中英國打工度家簽證,出發前,在台灣就準備好履歷、接受超過 10 通電話訪問;到了英國,當同期類似背景的朋友還在找工作時,他已經成功在英國落腳。

「過去在學時常參加職涯講座,但是分享者通常都非常厲害,一畢業就到麥肯錫工作,或到史丹佛念書,經驗很難被一般人複製。」在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謝宗廷表示,他當初想出國工作,也有去旁聽或觀察其海外工作者的分享,發現這些方法都不適合自己。

他藉由自己的經驗分享,成立臉書社團「台灣工程師在英國」、舉辦講座,協助有志於海外工作、但不知如何著手的人,跨出海外工作第一步。 也將過去成功輔導不同行業海外工作的經驗,今年出版《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歸結出以下海外工作的迷思,以及求職做法:

迷思一:頂大名校或留過學才受國外雇主青睞?

在外人眼裡,謝宗廷是台大畢業,學歷已相當亮眼。但他坦言,國外雇主未必知道台灣大學的排名,台灣的學歷未必能成為加分條件。也有不少人認為出國「補學歷」是海外工作的方法之一,但對於已經有正職工作的人,不僅要中斷職涯、還要籌措資金、下班後花大量心力進修,但這些方法無法保證你能在國外工作。求職者更需要思考的是,留學之後的下一步是什麼?如果是希望取得簽證、在國外工作,只有留學一個方法?

謝宗廷說, 由於不同國家,雇主重視的東西有所不同,其中,最需要跨越的困難是「身分」問題。

美國、英國、澳洲,簽證是雇主考量的第一要務,這幾個國家簽證取得的難度又有所不同。澳洲與英國可以透過打工度假簽,暫時在當地合法工作,只是澳洲多半是勞力密集產業,而且每半年必須轉換雇主;英國工作機會比較多元,除了年齡外也沒有其他條件限制,謝宗廷就是透過英國打工度假簽,在沒有海外留學、國際交換的經驗下,在英國找到正職工作。

美國雖然也有提供非移民工作簽證,只是中籤機率低,而且條件愈來愈嚴格。這時留學與否,才是取得簽證的關鍵因素,多數想待在美國的人,會透過留學畢業後取得 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臨時工作簽證),依照專業,獲得一年或 2 年合法工作資格。

至於歐洲、新加坡、日本,如果你能經營求職管道、讓自己被雇主看見,就有機會核發簽證,而日本又相當重視語言能力,強化溝通能力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迷思二:海外工作要先有語言證照?

國外工作第 2 個門檻是語言能力,不少人會認為,需要透過「考證照」證明自己的語言能力。不過謝宗廷表示,考證照對於英語系國家而言,可說是「最沒效益」的事情,一個原因是,英語是全球通用的語言,使用者不一定知道有哪些檢定考、分別代表什麼意義。

二是實際溝通最多的方式是聽跟說,雇主只要透過一通電話,就能判別你的能力,「在電話中,只要你 pardon(請對方再說一次)第二次,對方就掛電話了,代表你的語言能力沒準備好。」

當你能聽懂雇主問話、順利答題,還能閒聊活絡氣氛,就代表溝通能力沒有問題。

至於日本、法國、德國,語言在地性強,雇主通常會設下語言條件作為第一關篩選標準,常見門檻像日文檢定 N2、歐洲語系國家則是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 B2 等,因此想要到這些國家工作的求職者,就需要及早準備考試內容。

迷思三:履歷漂亮、經歷豐富雇主才會挑中你?

有些海外求職者會把履歷拿去問學長姐、外商人資意見,但是有可能每個人給的建議都不一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求職管道測試,目前最多人使用的海外求職管道是 LinkedIn,好處在於LinkedIn 可以看到後台數據,方便檢驗履歷需要修正的方。

舉例來說,統計自己履歷被搜到多少次、有多少人寄信給你,如果是搜尋次數少,表示你需要加強履歷關鍵字,像是 PM 一職,要寫 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或是 project mamager(專案經理),就可以透過 LinkedIn 測試;如果是聯繫少,表示你需要加強雇主所需的技能樹。

謝宗廷表示, 海外求職其實跟「精實創業」的精神很類似,不需要一次就推出完美的產品,而是運用市場反應,快速迭代、修正產品,只是市場變成海外雇主,產品就是你本人。 重點不在於追求 offer 數量,而是透過大規模試驗,改善你的求職技巧,因此,求職者可以記錄自己是在哪一關被刷掉,履歷、電話聯繫、線上測試還是現場面試,若是都卡在履歷、電訪的階段,表示你還需要加強基本功,像是履歷的用字遣詞或口說能力;若是進入到線上測試階段,表示考驗的是專業能力。

延伸閱讀:從一人創業,到累積17億產值 她用這3招成功跨足海外市場

海外求職只是第一步,謝宗廷坦言,體驗不同文化,一開始會覺得很新鮮,但過了幾年,也會開始思考能在這個國家融入到什麼程度?如果要升遷,語言能力很吃重,需要額外花多少心力在職涯上?家人遠在台灣,年紀漸長,是否要回家照顧?

種種取捨,都需要回歸自己的選擇、思考海外工作的初衷。

「選擇的過程會給你壓力,可是如果你有能力選擇,就能有機會決定自己要待在哪裡,不會被單一職場限制住。」

《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

作者: 謝宗廷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22/05/01

謝宗廷 profile

台大生科系畢業,台灣未來協會(NEX Foundation, TW)前理事長、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社群共同創辦人。前倫敦未來五十(Tech Nation Future 50)人資科技新創主管,現於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