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乖乖靠著品牌翻新策略,一步步從農產聯名、到科技業的機台守護神,如今躍升為「國家級」零食。
愈來愈多台灣麵包店用「日清製粉」(グループ),但日本麵粉的價格往往是台灣數倍以上,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眾多台灣烘焙業者愛用?
日清杯麵數位轉型,800 項業務自動化累積年省 17 萬小時,不僅強化資安、也打造社內 ChatGPT。日本泡麵巨頭日清食品集團怎麼全員 AI 轉型?
杜老爺、曠世奇派等耳熟能詳的冰品,都出自南僑旗下的皇家可口。成立30多年,冰品營收仍不斷增長,今年更將登錄興櫃。它,究竟有何長紅祕訣?
1986 年華元推出洋芋片,搭配琅琅上口的電視廣告台詞,使蚵仔煎口味迅速成為台灣的國民洋芋片。華元如何靠創新口味、文創商品再創話題?
年產3千萬顆,「泡芙代工王」逆襲之路!曾掉單虧數千萬,勝美金如何翻年營收3億、打進小七?
義式千層蛋塔在台暴紅,而重新帶起這波蛋塔熱潮的推手,就是巢屋創辦人蔡瑞通。他是如何從水中爆破特種隊一員,一步步成為年薪千萬的烘焙職人?
亞尼克在2018年透過北捷投放生乳捲自動販賣機,成功提升品牌知名度,如今滙聚智能販賣機進一步和知名餐飲合作,推出熱食自動販賣機,吸引科技大廠關注。
OREO母公司億滋國際與全台109家甜點、手搖、與咖啡店品牌合作,打造出49元銅板價的限時甜點和飲品,並宣布要深入台灣烘焙產業鏈、強化品牌與客戶連結。
太古可口可樂近期宣布雪碧要換掉綠瓶身,改成透明瓶,這件事情竟然和 ESG有關?公司旗下有60個品牌、每年使用塑膠超過25萬公噸,他們該如何推永續?
金利食安科技引進超高壓技術,成功突破市場困境,通過針對不同通路開發獨家產品策略,在國內外市場取得成功,成為冷壓蔬果汁市場的領導者。
Afresh的AI平台就像超市「店長」的角色,負責確認店中各生鮮食品的批貨數量、訂單、管理商品庫存。
連5年營收創新高,畜牧大廠卜蜂總能準確嗅出市場趨勢,並大膽投資,這一切,其實與它的「身世」有關。
台灣比菲多集團在 2001 年成立之時,能在味全、光泉等大廠環伺下,闖出一條生路,就是靠行銷。沒有資源,只能讓行銷更精準,
蘇丹紅危機延燒!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查獲兩廠商違法輸入中國致癌辣椒粉,影響範圍遍及全台,知名餐飲業或食品業者如海底撈、八方雲集、維力食品等皆受波及。
韓國三養集團(Samyang)近2年憑一款經典辣雞麵,接連打進美國沃爾瑪、好市多通路,去年股價成長7成,背後功臣是沒有食品科學背景的豪門媳婦金廷修。
針對近日亞尼克面臨集體倒閉的疑慮,董事長吳志恩27日親上火線說明,表示亞尼克營運狀況正常,也將有新開幕站點,並說明亞尼克2024年營運規畫。
台灣近期掀起食品安全危機,中國辣椒粉驚傳含有致癌物質「蘇丹紅」,引發廣泛關注。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公布最新下游業者名單,揭露此一問題的嚴重性和擴散程度。
有「燕麥大王」之稱的台灣佳格創辦人暨董事長曹德風在最新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榜統計中,晉升為全球第 2408 名、台灣富豪榜第 48 名。
近10年來,日本罐裝咖啡銷量共下降了60%,為挽救頹勢,三得利、伊藤園紛紛出招,雖然方式不同,但共通點都是將客群最大化,拯救銷量危機。
無論是哈根達斯的太妃麻糬口味冰淇淋,或美國好市多、沃爾瑪百貨架上的珍奶口味麻糬,這些熟悉的台灣味背後,是來自台灣南投的家會香食品。
新南糖廠歷史悠久,免不了傳產轉型上的困難,僵化的員工思維與老舊的廠房設備。副總經理吳佳哲在上任之後將製程標準化,並改革制度讓員工願意和公司一起奮鬥。
走進愛之味台北辦公室,工作人員推車進來,上面放了一大箱愛之味產品,舉凡麥仔茶、分解茶、純濃燕麥都是一聽到名字,就能記憶起味道的代表性產品。
近幾年在台中、台北及其他城市「酸菜魚」餐廳如雨後春筍般開業,成了餐飲業的超新星,然而,先前產生食安問題,店家應對食品品質嚴格把關,讓消費者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