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社男

書店還有未來嗎?20 年內倒光近一半,日本慘況給台灣業者的啟示


前陣子誠品因房租續約的話題登上新聞版面,看起來誠品很想在原位址繼續營業,但另一方則希望租金能對股東權益有所交代。其實書局在服務提供的形態上,即使消費者沒購買產品,還是能翻閱產品,享受部分購入後的權益,提供了類似公共設施的機能,所以當這個空間要消失時,自然就會引發大眾關心及討論。
不過,雖然氣氛上大家好像都很喜歡書局,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從日本的狀況就能看出端倪。
20 年內收掉近 9000 間!日本書局店舖數腰斬,大家真的喜歡書局嗎?
這幾年日本書局市場的劇烈變化,能簡化形容成:雖然消費者很喜歡去,但喜歡的程度還沒強到願意花錢。
2001 年,全日本書店還有約 2 萬家店鋪數的規模,但到 2020 年,整體規模只剩下約 1.1 萬家,過去 20 年內整體店鋪數幾乎腰斬。而那些還留在市場的書店,特別是獨立書店,狀況也不是很好,看日本記者訪談了商店街書局的業者,老闆也說來客數從高峰的每日 90 人,變成現在的 20~30 人,少了快 6 成,非常辛苦。
進入手機時代後,書店是不是很難找到安定生存的商業模式?從日本蔦屋書店(Tsutaya)來看,以行銷跟活動導向的商業模式,看起來是能吸引顧客光顧的,這個商業模式讓蔦屋書店在逐漸凋零的日本書店市場,以驚人的 812 家店鋪數橫掃市場。但書局,一定要靠行銷、活動來吸睛嗎?
未來屋書店:借助綜合超市永旺,包圍消費者的整體生活
說到書店吸引顧客的模式,日本還有一個有趣的品牌:未來屋書店(mibon)。目前未來屋書店在日本的總店鋪數大約 250 家,營業額大約是 485 億日幣,雖然不如日本蔦屋書店的 1400 億日幣規模,但換算成台幣也有 109 億規模,是個不小的商業體。
未來屋書店走的模式跟一般書店不一樣,不是靠書來吸客,而是把書店轉換成其它零售本業的附屬機能,用書店強化零售業對消費者的整體生活包圍感,讓顧客覺得在零售業能享受到的服務變多元,就會更常來消費,消費頻率高,自然附屬機構的書店生意也會變好。
而這邊說的零售本業,其實就是日本綜合超市永旺(AEON)。未來屋書店其實是永旺集團旗下的子公司,當初就是希望綜合超市內能有書局,增加消費者到綜合超市的動機,所以在不少永旺超市裡都有未來屋書店的影子,滿足超市消費者在購物時的文化層面需求。簡單來說,就是集合不同的元素組合成賣場,用團體力吸引顧客。
綜合目前在日本店鋪數較多的蔦屋書店,用書店本身的行銷、活動力吸引顧客,或如未來屋書店般用綜合商場的附屬生活包圍機能提升來客,從 B2C 的觀點來看,日本大型書店的實體商業模式,目前就這兩類比較活躍。如果再加上虛擬通路的日本亞馬遜(Amazon)書店,大型書店在日本主流市場就以這 3 個模式在操作。
書店結合超市產業,在台灣能成功嗎?
了解日本的狀態後,再回到台灣書局市場。如果你是大型書局經營者,除了留在蛋黃區之外,你還有哪幾條路能選?
最近的大型書店也吹起了小型社區生活店的風潮,這確實是一個方向,但或許還能更生活。借鏡未來屋書店的成功模式,台灣超市產業應該能研究附設書店的可能。
對書局來說,能享受穩定的人流,比較符合書局業態的租金跟管理費用,以及更多潛在的開店地點;對超市業來說,加入書店的元素除了能做出與競業的差異化之外,還能幫超市帶來不同客群,讓自己的商品結構更多元。雖然並不是所有超市地點都適合附設書店,但只要其中的 10% 有機會能轉化,就能讓書局有更不一樣的風貌。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