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Youtube_@Stanford eCorner

開頭5分鐘沒重點,張忠謀會撕掉你的報告!從台積電的報告方法學效率

2022-08-12 商業周刊 張方毓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退休回到美國後,今年 3 月他接受加州電腦歷史博物館的訪談。他不僅提及從張忠謀身上學到的事以及台積電成功之道,面對外界撻伐他 2016 年「背叛」、加入中國半導體公司中芯,他也首度道出心路歷程,說「去台灣是正確的決定,去中國是錯誤的決定」。

延伸閱讀:張忠謀藏20年的手稿,揭密台積電致勝的商業模式!50分鐘的演講精華實錄

「張忠謀為什麼可以 6 點回家?」從開會報告開始學效率

在訪談中,蔣尚義談及張忠謀給他的震撼教育,起因是他的一個好奇點:張忠謀事情那麼多,為什麼可以每天 6 點回家?

蔣尚義 1996 年被時任台積電總經理曾繁城邀請去當研發副總,每天都忙到晚上 9、10 點才回家,他心中出現疑問:「張忠謀背負的責任比我多太多,我只需要顧好研發,而他需要顧好生產、銷售、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媒體和客戶,需要把這些全部都顧好,他怎麼可能每天六點就回家?」

後來,他開始偷學張忠謀的「秘密」,想變得跟他一樣有效率。 首先是簡報,業界最重要、而且是聽報告的人不知道的事才講。

一開始,一場 30 分鐘的簡報,蔣尚義表示,身為工程師的他只會說流水帳式的報告,先說問題,再說實驗方式,接著是數據,最後是結論。「如果你這樣向張忠謀報告,你就麻煩大了。」他笑著回憶,張忠謀會罵人,甚至撕掉報告叫你出去。

他學會反向思考,在報告一開頭就先說結論,讓張忠謀產生「我的 30 分鐘值得了」的想法,接下來 25 分鐘,他就會很有耐心的聽你講細節,而且態度很友善。

訪問者問蔣尚義,花了多久才體悟並學會這個道理?「大概 4、5 年吧。」他笑答。

他稱讚,張忠謀是一個很「阿莎力」的人,只要你講得有理,成功說服他,你要什麼,他都會馬上給你。

蔣尚義 2006 年退休後又被張忠謀找回台積電,他那時跟張忠謀說,他想要啟動先進封測。張忠謀回他,他太晚進公司了,他們一開始就想過要不要做封測,但覺得技術含量和利潤都太低,因此不做。他據理力爭,說他想做的不是一般的封測,而是能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封測(Advanced Package),能提供業務新的成長動能。

「他馬上就理解了。他問我需要多少資源,我說要增加 400 位工程師和 100 萬美元的設備。...他馬上就說好,他就是這樣的人。」蔣尚義回憶。

台積電為何厲害?「願意花時間」

蔣尚義加入時,台積電還是僅成立十年的小公司,甚至,他一度想要拒絕邀約,認為去那裡工作沒保障,直到看到鉅額股票簽約金才回心轉意;而現在,台積電已經成為全球追捧的最重要企業。

台積電是怎麼彎道超車的?日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 CNN 專訪,被問到類似問題時,他回說,其他人其實也做得到。蔣尚義的答案也類似。

2001 年,台積電成功自主開發 0.13 微米系統單晶片銅/低介電係數製程技術,是業界第一個,開始讓其他半導體公司刮目相看。當時,一些同業問蔣尚義:「我們需要兩年才能開發出一個製程,你們為什麼一年或一年半就做到?」語帶玄機懷疑台積電是不是竊取客戶技術。

「我的晶圓廠的晶圓研發速度比你的快,因為我的研發工程師是三班制,你只有一班制。因此,你一天有 8 小時研發晶圓,我一天有 24 小時。就算你比我聰明一倍,我還是打敗你。」他如此回答。

他補充,「刻苦耐勞」的文化也扮演關鍵角色:「亞洲人更飢渴,因為我們的生活更艱難,所以賺錢對我們來說更重要。人們願意犧牲自己的隱私,私人生活才有財務保障。」

也因此,對蔣尚義來說,台積電之所以成為龍頭的真正原因,是 「沒有犯大錯」 :「我們沒有做特別的事,但我們沒有犯任何重大錯誤。聯電和英特爾都犯錯了,台積電不是做了很棒的事,而是沒有犯大錯。」

延伸閱讀:沒人可用武力控制台積電!CNN專訪劉德音:「讓中國依賴台灣晶片,不是壞事」

「去中國是錯誤的決定」背後含意:無法大展手,才變成錯誤

他也首次揭露,為何多年前去中芯?原來是台積電老同事、時任中芯執行長邱慈雲邀他,兩人爸爸是同鄉好友,因此他在徵求張忠謀同意後決定去幫忙。

但他在訪談時表示:「去台灣是正確的決定,去中國是錯誤的決定,」更一度重言:「那是我做過最愚蠢的事情。」

為什麼?他去年底辭去中芯職務正式退休,因為身分尷尬,中國方不太信任身為美國公民的他,他也透露,正是是因為無法大展身手,才讓他的行為變成錯誤決定。

「你是否做出正確的決定取決於結果。如果結果很好,就是一個很好的決定;如果沒有成功,那就是一個糟糕的決定。」他說。言下之意是,如果美中之間的半導體競爭沒有如此激化,讓他難以發揮,他其實並不會對去中國的決定感到後悔。

相關文章/

帶領公司團隊進軍元宇宙NFT市場,你需要三個關鍵思考
如何凝聚團隊向心力?打漆彈、辦運動會都好過坐在椅子上聽課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原文標題為:簡報開頭5分鐘沒重點,張忠謀會撕掉報告!蔣尚義:我花了5年才學會

繼續閱讀 台積電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