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毓仁

不能再置身事外!台灣科技業 CEO 的必修學分:在地緣政治風暴中走鋼索


現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y,D-CA)旋風式訪台,19 個小時內在全球吹起千堆雪。從訪台前的撲朔迷離,台灣是不是在其行程上都仍列未知數,其座機從馬來西亞起飛後,引發全球超過 50 萬人次在網上追蹤飛機的動向。
在年底華盛頓有期中大選與北京也有 20 大要召開前的敏感時期,美國高規格政治人物來訪,背後意涵相當複雜。其中有美國對台的支持承諾,也有美中兩國大國博弈的互相競爭出招,國內民調支持度疲軟的美國總統拜登,面對黨內鷹派勢力要求,對中國態度要表現強硬,然而重中之重的,更是台灣半導體業在美國產業發展扮演的角色。
半導體與硬體製造供應鏈,已成大國博奕的關鍵要角
裴洛西訪台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會晤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這一場會面由蔡英文總統在台北賓館作東設宴款待,與會的還有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和碩聯合副董事長程建中。在美中科技戰的賽局裡,其中關鍵核心就是半導體製造;今年稍早,張忠謀創辦人在接受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專訪曾說要把晶片製造移回美國將會是徒勞無功 (an exercise in futility)。
就在裴洛西來訪前兩週,美國國會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ct),預計將投入 520 億美元補助晶片製造業。就在日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 CNN 專訪,首次以科技業領袖身分談到地緣政治,台積電的處境是非常微妙的。
一方面,美國需要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協助其在尖端科技和武器製造上能確保晶片供應無虞,另一方面美國又要求台積電配合其政策,透過出口禁運遏止中國在半導體業的崛起,然而台灣、美國與中國的半導體業,早已有著綿密複雜的關係,台積電目前也還有兩座晶圓廠在中國,面對兩強爭霸,台積電被夾在中間。你可以說台積電是雙雄都想擁有那皇冠上的鑽石,也可以說台積電有極大的槓桿(leverage)能力.
劉德音的專訪,也首次提到, 「不要因為台積電靠近中國就歧視我們,沒有人可以用武力控制台積電。如果用軍事侵略,台積電工廠就會沒辦法運作。」 事實上,世界霸權的爭奪自古以來就把科技當成是一個核心戰場;就算是近代,二次世界大戰核子彈的開發,到 90 年代美國制裁日本半導體,接著在 2000 年美國透過反托拉斯法(anti-trust)來制裁台灣的面板廠,在在顯示科技武器化 (weaponizing)已經是地緣政治其中一個重要的打法。
在地緣政治內取得平衡,是一個相當詭譎而且充滿凶險,相當於走鋼索非常困難達成。但時至今日的科技業 CEO 已不能夠置身於事外,如同半導體與硬體產業的巨額投資,每一步棋都是個重大決定。
投資國際政經遊說團體、智庫、專家,甚至形成內部專責部門已成必然
台積電之所以變成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就是因為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其晶圓廠投資近年不再侷限於台灣及中國,積極轉向全球布局;除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設立 5 奈米先進晶圓製造廠,也在日本熊本投資設立特殊製程晶圓製造廠。
過去幾年,台積電已逐步進行國際政經專家的人事布局,如聘僱前英特爾遊說專家 Peter Cleveland 擔任全球政策部門副總裁,幫助台積電與華府的溝通;後又聘僱美國商會前董事 Nicholas Montella,任政府關係部門總監。
韓國三星集團在華府投入的的政治遊說力道和資源更強大,他們聘用了美國前駐韓國大使 Mark Lippert,擔任三星駐華府辦公室執行副總裁暨北美公共關係負責人,主掌三星在華府的政府關係。根據華府智庫 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統計,2021 年三星集團就投入 372 萬美元在遊說工作。
裴洛西離台,留下給台灣面對的,除了共軍不斷地演習,以及越來越靠近台灣的飛彈試射,還有中國對台灣的貿易制裁和禁運,這些變化措施對於任何產業來說都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現實,現在的產業已經無法像過去一樣,把產品做好、訂單接滿就可以了。
面對詭譎多變的地緣政治,CEO 更要思考的是如何持盈保泰,在複雜的國際局勢裡面找到支點。科技產業間的競爭,已不再只是製程技術和業務的競爭,能否爭取到政府支持,也都將會影響到半導體廠的競爭力。促使現在廠商即使不想碰地緣政治,也不得不面對。
隨著中美科技戰持續,半導體已成為國家戰略產業,美國、中國、德國、日本、歐盟等幾乎都傾全力扶植相關產業。供應鏈持續吃緊,短期供需不平衡,讓國際保護主義再起,晶片在地製造的趨勢上升,地緣政治學分已成了科技 CEO 必修課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許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