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社男

榜單一出總是惹議!餐飲評鑑生意多難做?為何這位「門外漢」反而做更好?


《2022 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米其林指南》公布後,一如預期地掀起正反面的口舌論戰,不少討論聚焦在「為何米其林會讓它上榜?」「我知道有比這間更好」的討論。今天就來談「餐飲評論」產業,以及如何用免費的美食評鑑工具,找出相對客觀、卻沒被列在米其林榜單的「台南牛肉湯隱藏王者」。
從米其林看「美食評鑑」這門生意有多難做
要只靠餐廳評比所產出的附加價值來獲利,其實是困難的,因為連產業一哥《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的經營都不是那麼順利。
雖然無法得知米其林評鑑事業單位今(2022)年是否獲利,但根據《赫芬頓郵報》(Huffpost)2011 年的報導,米其林找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做經營改造時,對評鑑事業的評論是「如果不做結構改善,到 2015 年整年的損失可能來到 2600 萬美元」。
如果連一哥都這麼辛苦了,那其它只靠美食評鑑的評比品牌,要獲利想必就更不容易。
日本美食評鑑產業:顧客不信任度愈來愈高,轉型迫在眉睫
美食評鑑產業在日本的發展是多元的,甚至還有以美食評鑑為本業的公司,能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可以如此發展,其中一個原因是日本上班族下班後都有喝一杯的習慣,而美食評鑑上的餐廳評比,剛好能幫上班族省下不少搜尋餐廳的時間。
但即使如此,消費者對於日本美食評鑑服務的不信任度愈來愈高。根據日本資訊服務公司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於美食評鑑網的不信任度占比,從 2020 年不信任的比例僅 26%,2021 年來到 28%,今年則來到歷史新高的 30%。
也因為餐廳評比的分數及推薦排行等資訊已不再那麼吸引消費者,所以日本的美食評鑑業者,也開始把重點從 B2C 轉移到 B2B,發展對商家有貢獻的附加價值,例如廣告、點餐系統、外帶、預約、支付、顧客管理等系統服務,希望能從商家端獲利。
然而近年的疫情,又把這些規劃好的 B2B 計畫全打亂。因為餐廳在疫情間受傷慘重,很難有更多的預算來支付這些系統服務,看來要等到疫情穩定後,才能知道美食評鑑業者的新商業模式是否能被餐飲業者接受。
Google 崛起!為何愈來愈少人關注美食評鑑網,轉而投身 Google Map?
不信任度慢慢攀升,也讓人們愈來愈少使用美食評鑑網站。調查顯示,2020 年仍有 78% 的人表示經常使用美食評鑑網站,但 2022 年只剩 61%;有趣的現象是,Google 地圖上的餐廳評論使用率從 78% 成長到 86%,能解釋成 Google 正默默地接收著美食評鑑網站的用戶。
為何 Google 能比以美食評鑑為本業的品牌,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1. 用「地圖」為起點的搜尋介面,更貼近使用者需求
大部分美食評鑑業者都以「餐點需求」作為搜尋時的主要依據,像是從種類、價格帶呈現搜尋結果;Google 則從「使用流程」做考量,先讓顧客選定地圖上的區域,再列出該地的餐廳讓使用者挑選。
外食時,直覺上會認為大部分人會先決定吃什麼,再開始找去哪吃,但實際上不少情況是,先決定地點,再來思考該吃什麼。用戶以「地點」為首要選擇的習性,完全吻合 Google 地圖設計的核心服務。高精度的地圖品質、按餐點名稱來搜尋餐廳跟預算的機制、隨時處在更新狀態的餐廳軟硬體訊息等,讓用戶只要把畫面移動到想去的區域,就能簡單、快速獲得選擇時所需要的資訊。以地圖的形式作為搜尋時的主力入口介面,市場上應該也只有 Google 一家。
2. 多元且容易理解的評分,還能查看評論者的過往留言
美食評鑑事業雖然是在評論別的事業體,但也容易讓自己變成被評論的對象。爭議多半來自於評論員是誰、評論的方法,雖然美食評鑑網都有自己的評論規範,但也因為一般用戶實際使用時不會去查閱規範,所以只要結果跟自己的認知不同,就會懷疑美食評鑑網站的公信力。
Google 在這一塊就很符合用戶習慣,評論對象從四面八方來,不同收入、文化程度,一般人、專家、評論者應有盡有,所以只要商家的評論數夠多,通常體驗都不會跟你想的差太大;還能查看評論者過去的評論紀錄,幫你辨別這位評論者是否原本就特別嚴格。
另外,Google 的美食評鑑還有其他人很難做到的國際化。配合 Google 翻譯後,能看到不同國籍評論員在商家留下的評論,情報更客觀。操作簡單、內容好懂、樣品數多的機制,所建立出來的信賴感,在目前的美食評鑑產業中,應該是很難找到競爭對手的。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