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溫為翔

為何學習需要社群互動?齊立文:有夥伴支持,才能不偷懶、不孤獨


齊立文現任《經理人月刊》(下稱《經理人》)總編輯,他加入團隊已經 18 年,長期擔任台灣企業與工作者追求自我成長、累積管理技能的夥伴。近年他從傳統紙本雜誌編輯工作一路斜槓,主持課程活動、錄製影音說書、Podcast 內容,但始終關心的是:經理人如何在所處環境中更有效率的學習。
長期深耕管理知識,提供精準、實用的內容
相比其他財經媒體報導企業最新動態,《經理人》不那麼強調「新聞性」,更專注於拆解企業運作過程的管理知識。
齊立文回顧,《經理人》的創刊動機很單純,就是回到基本面(back to basics),掌握學習的方法(learning how to learn),與職場工作者分享如何把一場簡報做好、如何好好帶領團隊、如何看懂財報、如何激發創意等等,很類似「商業雜誌裡的《空中英語教室》」,更聚焦於如何做對的事,以及把事情做好。
隨著雜誌閱讀市場萎縮,網路資訊取得門檻降低為零,如何透過加值服務從讀者身上收到錢,成為各家雜誌轉型的重點。
「相較於『資訊』,讀者更願意為『知識』付費。」於是,幾乎所有商業類雜誌,甚或新創公司,都投入了商管知識分享的領域,齊立文半開玩笑地感嘆:「這個看似非常小的池子,如今所有的商業雜誌都跳進來,池子變大了。」
從單純資訊提供者,轉型為學習成長的協力夥伴,成了紙媒品牌不約而同的方向。「現在的編輯要能更敏銳地去偵測環境的需求,找到『時代關鍵字』,才能與當代讀者進行對話、產生共鳴。」
比如過去《經理人》擅長拆解領導帶人、工作術等職場技能,如今更專注於填補因應時代變遷、科技進步所需的進階知識,像是數位轉型、敏捷管理、ESG 議題與技能轉換和升級(reskill and upskill),協助職場工作者掌握最新的學習趨勢。
建立與產業連結的社群,協助經理人持續成長
線上課程、YouTube、Podcast 百花齊放,雖然壓縮了傳統雜誌的市場空間,但是齊立文反倒認為,這充分反映了職場工作者的學習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就算閱讀純文字的時間減少了,但是學習的時間未必同步壓縮。」
也就是說,職場上的學習焦慮一直存在,因為成長、改變、突破,原本就是人的原始渴望。只是不同選項的市場大小正在改變、出現位移,例如原本買書、訂雜誌的錢,改成拿去買線上課程,或是其他的學習選擇。
「買書跟買線上課都是一種個人化的學習,但也會衍生出兩種心理狀態,一是孤獨,一是懶散。這些狀態都會讓我們回頭擁抱群體學習,透過同儕的力量讓自己不要偷懶。」換言之,未來購買線上課可能就跟買書一樣,需要更多的社群互動或共學夥伴,產生出參加社團或互動討論等需求。
如同職場的工作方式,日漸朝向混合辦公,齊立文認為,將來的學習方式也會是實體與虛擬混合在一起的,人們依舊喜歡自學,也會更需要共學。無論是個人或組織,都想要、也必須提供彈性多樣的學習管道。
更重要的是,在環境多變、知識技能快速迭代的時代裡,「學習」不是選修,而是必修。如同趨勢大師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所說:「21 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
(本文摘錄自 經理人 2023《人才養成與企業培訓趨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