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盧廷羲

客戶不再主動上門,如何重建關係?資誠所長周建宏:會計師轉型商業夥伴


自從 1993 年加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以來,現任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周建宏歷經十幾個職務,走過「客戶自己上門,從來不用拉生意」的美好昨日,也深切體會到「跟客戶的攸關性愈來愈低」的潛在危機。
對他來說,要指揮資誠這艘大船穩健前行,改變是唯一選項,「沒有升級到對客戶來講『你的重要性不減』,就不行。」2017 年,升任資誠所長的周建宏,一口氣喊出 4 大願景:建立信任文化、成為差異市場領導者、策略到執行一條龍、推動數位轉型。
信任排第一,自是源於客戶的轉變。客戶依然信任資誠的財會專業,然而,客戶面臨的問題千絲萬縷,當「客戶不會跟我談策略或核心議題,也不太會仰賴我提供解決方案,純粹靠財稅領域,資誠的成長會被局限,人才發展也上不去。」
因此,周建宏「想把資誠拉到客戶的商業夥伴(business partner)層級」,也展開了資誠的多元業務布局,包括不動產租售代理與顧問、ESG、家族及企業永續、南向(東南亞及印度業務)等,而且除了持續在內部培訓專才之外,也向外併購專業團隊,強化整體實力,「我們現在從產品導向,轉到解決問題導向,顧客有任何痛點,我們都能全方位解決。」
2021 年,周建宏邁入資誠所長的第二個任期,更懂得哪些事情該緩,哪些事情該急。像是要改變公司體制和夥伴們的工作心態,就要慢慢來;然而,組織要走數位轉型這條路,已經更確定是非走不可,就是看誰走得比較快。
在周建宏心中,有一道很簡單的數學題,也是引燃他推動轉型的動力來源:「人只會愈來愈少,投入我們這個辛苦行業的人也愈來愈少,但業績還是要成長,這代表,都要靠人來達標,數學就告訴你不可能。」
怎麼解?「要有愈來愈多服務不是靠人提供,數位產品自然成為一定要做的事。」2022 年,資誠推出 8 項數位產品服務,主打中小企業,「小公司要的是可以複製的工具,夠用,成本也低。」
從小,周建宏就是個會把寒暑假作業提早完成、而非開學前再趕工的人;進入職場後,他依然習慣性地想以後的事。他笑說,自己可能是公司裡對於數位轉型急迫感最強的人,但是面對多變的未來,雖然誰也說不準一定會發生什麼,但是「至少可以陸續準備好,到時候不會慌。」
解決客戶最在意的核心問題,從會計師進階為客戶的商業夥伴
Q:1993 年加入資誠,30 年間,感受到行業哪些轉變?
A: 第一個轉變來自客戶。我剛進公司時,台灣經濟環境非常好,企業快速成長,基本上每家公司都想 IPO(股票上市)或銀行借貸,客戶都自己上門,從來不用拉生意,而是由我們判斷哪些可以做。但這已經是 good old times(美好舊日時光),市場、需求不一樣了,現在是求人都不一定達得到。當你發覺你跟客戶的攸關性愈來愈低,要持續維持那種信任關係,自己一定要改變,沒有升級到對客戶來講「你的重要性不減」,就不行。
第二,公司要持續吸引好人才,就要在社會有價值,這會影響員工留在公司的意願。第三,我們是全球化企業,很多都是配合總部改變。當然,跟同業比,很多我們走比較快,很多新業務都是第一個推,像是 2019 年導入全球雲端人力資源管理系統「Workday」,提供員工即時、雙向的透明資訊與溝通管道。
Q:如何延續客戶的信任度?
A: 我在第一任所長(2017~2021年)任期,提出 4 大願景,就包含建立信任文化、成為差異市場領導者、策略到執行一條龍、導入數位化。
PwC 在台灣滿久了,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任度,但是品牌形象還是偏重在會計師事務所。客戶是信任你,可是只跟你談資本市場、財會,如果他的問題不是財稅準則可以解決的,對我們的信任度就會打折扣。這就好像客戶想吃到滿分餐點,我卻說,根據現有食材規定,你只能吃到 60 分餐點。
因此,客戶不會跟我談策略或核心議題,也不太會仰賴我提供解決方案,純粹靠財稅領域,PwC 的成長會被局限,人才發展也上不去,所以要改變。我想把 PwC 拉到客戶的商業夥伴(business partner)層級,同樣是解決問題,我可以照準則走,也可以找到突破準則的方法,再好一點是,不死繞在準則上。
要做到這點,我必須知道客戶的策略,而當心態上是協助客戶達到目標,不是只告訴他準則行不行,服務客戶的方式也會不一樣。以前碰到客戶的問題不是我的專業,我可能說抱歉,請你找別人。好一點會說,我們有個部門可以幫你,我給你電話,你去找他。再好一點是我帶你去找他,大家一起解決。最好的方法是組團隊,從頭一起解決,整體信任程度也更高。
Q:同業也都在積極擴展多元業務,如何取得差異化?
A: 好比簽證服務,各大會計師事務所都做得不錯,很難差異化,所以,差異化一定要從不同方向來看,要做到客戶說,資誠跟別人不一樣,人家會優先考慮你。事務所現在的業務比重,大概是傳統 60%、非傳統 40%。傳統收入就是審計、財稅等領域,非傳統部分是指顧問諮詢,包括管理顧問和財務顧問等。我希望退休時能做到 50%:50%。
差異化的方向,第一要做出客戶有感的好體驗,包括產出和態度。例如,每次查完帳,最陽春的服務就是告訴你都沒問題,或哪裡要調整。更好的體驗是,告訴客戶,客戶相對於同業的表現如何、內控有哪些要調、哪裡可以改善或有風險,甚至針對董事、經理等不同層級,提供所需資訊。以前只有部分夥伴這樣做,現在全都要做。
第二是真正的差異化,來自於 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也就是從產品導向,轉為解決問題導向。比如說,面對客戶,不是只有審計,還能談商業議題,未必每次都收錢,這次我發覺你有資安問題,就找資安專家,下次有 ESG、不動產、人資問題,公司也可以提供相關資源,或對外建立生態圈,讓他感受到你什麼都可以解決。
要做到這些,關鍵在於「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lient)。過去,我們服務客戶的第一線夥伴,總是跟財務溝通,只了解財務需求,如果能夠跟高階主管溝通,才會知道真正的議題。
將組織內部知識模組化、標準化,開發數位產品,助推企業數位轉型
Q:從產品導向,到解決方案導向,除了業務轉型之外,員工思維也要轉?
A: 我覺得很難轉,很多事情不是你想要就做得到,要靠不斷實踐、體會,結構跟條件不符,喊都喊不出來。我不可能突然就告訴所有夥伴,以後獎金一半給新的 solution,你傳統只剩一半,這種大幅度改革我做不出來。或是當我沒有平台讓大家取用,total solution 不是真的 total solution,我也不敢喊,如果喊了,就要做到。
我到執行長的第二任期(2021~2025 年)才開始訂客戶體驗的 KPI,第一任不敢訂,做不到,大家也說你創造麻煩。推一個東西,要水到渠成,大家覺得體驗真的重要,才訂 KPI 去 monitor(監督),而且第一年只看表現如何,過一年才跟績效連結。第一年推內部數位訓練也是,原本以為大家會搶著來,結果是有空搶著來,沒空就沒人。要改變真的要很難,很多事為什麼拖了 4 年,要一步步來。
坐我這位置,有想做的事,執行需要很有方法跟技巧,有些要多花時間,有些很快就要決定,有些要想很多說詞,沒有一定規則。更重要是了解夥伴,像是有人特別計較錢,有人沒那麼在乎,對不同人,要用不同方法處理。
Q:資誠內部的數位轉型,遇到什麼挑戰?
A: 前幾年做不好。我們這個行業要數位轉型,第一,要克服人的問題。我們的人都很專業、很自豪,要改變既有行為,需要很大誘因。第二,還沒到生死交關,營運狀況還滿好的,沒有急迫感。第三,轉型過程中,經常只有片段、不是從頭到尾都數位化,規模還不到,別說省成本,還會增加成本,大家就會心生懷疑,說不定還要花時間解決流程介接的問題。
第四,我們開發的工具是土法煉鋼,demo(樣本)感覺很棒,推廣時就沒那麼好用;國外的軟體也不見得好用。最後,每個人的工作量都太重,要抽時間受訓,只有少數人有意願,大部分人只要一忙就忘了。
幸好,這 2 年方向比較明確,有些進步。首先是規模慢慢變大,內部從講師到受訓學員,都累積到一定數量。
其次是工具愈來愈多,雖然還沒做到 end to end(端到端),但是空隙已經愈來愈小,達到一個階段,效益會出來,甚至有些可以賣給其他公司。
再者,大家意識到,缺人是長久性問題,現在是有錢也找不到,轉型這條路已經更確定是非走不可的路,不是花錢就可以解決,就是看誰走得比較快,我現在給大家很大壓力,設法把日常業務數位化。
Q:資誠也對外協助客戶數位轉型,有哪些策略?
A: 主要分成 3 大服務。第一是原本就在服務大型客戶,協助系統導入、設計一些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慧),這個市場需求一直都在,只是成長潛力不高,大型公司該做都做了。第二是想做數位轉型的中小企業,需求很大,之前我們缺乏可複製的模組化、標準化工具,最近發展出一套,成本門檻比較低。另一塊是數位轉型周邊服務,像資安或人資顧問,涉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
在這 3 類服務裡,針對中小企業提供的數位產品或工具,是很重要的目標。我的一個根本理念是,投入我們這個辛苦行業的人愈來愈少,但業績還是要成長,這代表,都要靠人來達標,數學就告訴你不可能,所以要有愈來愈多服務不是靠人提供,數位產品就自然而然變成一定要做的事。而且,中小企業以前不是我的客戶群,跟原來的業務不衝突,可以增加新收入。這塊我過去不能 cover,現在把服務變成數位產品,他可能只用 1/10 價格,就享受我一半的 know-how,這也夠了。說不定,等這些中小型客戶會長大,還可以變成我傳統服務的客戶。
2022 年底,我們推出 8 大數位產品,像是碳追蹤管理平台(Emissions Tracker)、神碳計算機(Carbon Calculator)。數位產品最大的好處是利潤好高,後面增加成本有限,假設數位產品未來能占營收 1/4,利潤就多 20%,至少。我也可以因為收入增加,吸引更好人才,這是正向循環。
未來不一定看得準,但是可以抓對方向,現在就開始準備應對 10 年後危機
Q:公司財務績效穩健,為什麼你說你很有急迫感?
A: 其實你幾乎都可以看到,人力持續在減少,這在 10 年前、20 年前就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內部、外部轉型,內部要用更少人力做出更高產值,外部要有更多服務不是靠人來提供,才可以解決人力危機。這是我看到的未來景象,也是我做數位產品的原因,沒做起來,10 年後就完蛋了,因為 10 年後,理論上我營收應該要翻倍、甚至要更多,但是人可能少1/3,這不可能嘛。
我還有 2 年半卸任,為什麼要看 10 年?這是我給自己的責任,必須看這麼遠,危機在那裡。假設我把數位產品建立起來,大家看到可以被執行,而且有重要性,後面就會延續下去,我的急迫性在這裡。建了之後很放心,10 年後危機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Q:你什麼時候養成這種長線思維?
A: 我覺得是人格特質。我問你,「你暑假作業什麼時候做好?」我從小就是最前面就做好的人,大學時也是考試時最輕鬆,到現在也都會翻一個月後的行事曆,看有哪些重要的事。不是說馬上都要做好,但至少可以陸續準備好,到時候不會慌。
10 年後的事,現在就要開始做改變,否則會來不及。我天天跑步,都在想以後的事情,這樣才比較安心,過得安穩一點。我在事務所做過十幾個位置,主管有問題時很容易想到我,可能也是跟我事情都想在前面有關。
另一個是從客戶身上學習,你會看到很成功的領導者,幾乎都看得很遠,而且他們的未來都是用 10 年來起跳,沒有一個只看 3~5 年。當然有人會說,你 3~5 年都不知道,怎麼看 10 年,其實我不是看準的東西,我是看方向。我方向感還不錯,抓到方向,就會堅持,如果我是舵手,應該還算滿穩,每個工作應該都有順利達到目標。
Dos
1|好的人才,四方八面都要能被信任。
2|沒有到生死交關,就很難出現急迫感。
3|告訴自己「can do」,勇於承擔工作。
Don'ts
1|目標受限在原本領域,人才也會受限。
2|如果不升級,客戶就不會繼續信任你。
3|還做不到的事情,口號不要喊太快。
周建宏
1966 年生,東海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會計碩士、電腦科學碩士。1993 年加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曾任資誠金融產業服務組執業會計師、審計服務部營運長。2017 年 1 月出任資誠執行長;同年 7 月接任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專長包括台美上市櫃輔導、跨國併購諮詢、公司治理及內控制度諮詢、企業變革管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諮詢。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
1970 年創立,是全球四大會計專業諮詢機構之一 PwC 在台灣的聯盟所,旗下包括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資誠人資管理顧問公司、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資誠創新諮詢公司、普華國際不動產公司等 12 間公司,員工約 3000 人,是台灣第二大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範圍涵蓋審計、稅務、法律暨智財管理、財務顧問、管理顧問、人才與組織變革諮詢、法規遵循、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內控內稽、不動產租售代理與顧問等。2022 年營收成長率約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