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蔡仁譯攝

「我沒意見,甚至很同意」張忠謀對晶片戰爭表態,挺美國阻撓中國半導體發展

2023-03-16 經理人編輯部

美中台晶片角力愈來愈白熱化,今年 3 月美國啟動《晶片法案》,限制接受補貼的半導體業者 10 年內不得在中國擴大半導體製造能力,台灣也在今年 1 月三讀通過「台版晶片法案」,試圖鞏固台灣在半導體業的地位。

延伸閱讀:三讀通過!拆解「台版晶片法案」4 大重點:關鍵產業研發費 25% 可抵減營所稅

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弗萊徹學國際史教授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去年出版的《晶片戰爭》,近期在台灣推出中文版,這本書拆解了「矽時代」下各國之間的賽局,今(16)日他在天下雜誌主辦的一場座談中,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歷史與地緣政治的宏觀角度,討論半導體業的競合的與台灣的挑戰。

「真希望是我寫出來這本書。」張忠謀說道,晶片戰爭一開始是美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如今已成為全球性的規模。他稱讚身為歷史學家的克里斯.米勒,可以用中立客觀角度撰寫,而自己則是打仗的士兵,表示這場戰真的打得很辛苦。兩人對談精華如下:

談同業競爭:相比英特爾,台積電的優勢是「能跟 400 個夥伴共舞」

Q:英特爾(Intel)能否成功打造晶片製造業務,達到在美國自給自足,可以做到跟台積電競爭?有什麼利與弊呢?

克里斯.米勒:
這裡面有很多問題,首先回答自給自足的部分,從我對於半導體產業的認識,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自給自足。很多國家都有參與供應鏈,如果任何國家想要自給自足,可能是會花很多錢,但結果也沒有比較好。很多國家想要自給自足,對很多企業來說是利多,但恐怕不是該問的問題。

以英特爾來說,很多公司嘗試想跟台積電競爭,也有一些成果,但最後台積電還是有它規模經濟的優勢,所以別人很難跟他競爭。至於會不會成功,我自己是歷史學家,有很多其他的專家更適合來做這個預測,但英特爾想做的這件事、從頭開始打造晶片製造業務並不是那麼容易。
再回到自給自足的問題,美國能否做到自給自足?雖然企業的總部在美國,今天產業裡所有的公司,他們都有供應商和客戶在其他國家,總部在哪裡是重要,但供應鏈這麼複雜,也分布在其他國家,我覺得不需要過於強調總部在哪裡。

張忠謀:
輝達(NVIDIA)的黃仁勳就曾經說過,他說台積電已經學會跟 400 個夥伴一起共舞一起合作。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舞池裡跳舞,我覺得我蠻認同黃仁勳的評論,這點蠻重要的。

想請問克里斯,如果在沒有戰爭的前提下,全球晶片供應鏈未來 5 年會有什麼變化?

克里斯.米勒:
未來兩極分化的現象會更趨明顯。現在很多公司都注意到,各國政府會開始強調在本國內加大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所以我覺得,整體產業投資規模會愈來愈大。但我也認為,像現在記憶體晶片集中在韓國生產、邏輯晶片集中在台灣生產,這種生產集中化程度會逐漸降低。

張忠謀_Chris Miller_2023_03_16_蔡仁譯攝-12.jpg
《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認為,英特爾想從頭開始打造晶片製造業務,並非那麼容易。
蔡仁譯攝

談政策:支持美國讓中國晶片發展腳步緩下來

張忠謀:
我也同意未來的兩極化發展。美國目前推出許多政策,希望中國在晶片產業發展上能夠緩下來。我沒意見,甚至很同意這樣的政策方向。中國至少落後台灣 5、6 年,他們在最前端晶片的發展上,台積電 5、6 年前就已做到。

台灣被稱為最危險的地方,美國認為晶片生產不能全然仰賴台灣。我想這是台灣面臨的困境。克里斯有提到美國產值在晶片產業中已占了 39% 比例,包含設備、智財等,這些就是美國(對台灣)的鎖喉點。

我的問題是,在《晶片法案》中,在美國生產的晶片占了 11%,未來目標是什麼?拉回 30%?或者在地生產的晶片只要能夠維持美國國防需求,增加幾個百分比就夠了?

克里斯.米勒:
近年地緣政治風險提高,晶片產業要考慮各種平衡,如果過度集中,稍有差池就會釀成大禍。因為風險提高了,所以會想要把晶片生產分散化。當然,產業規模化與製造風險分散,這之間的平衡需要拿捏。

張忠謀:
集中化和多元化之間要達到唯一的平衡。晶片和半導體無所不在,主要源自於成本節節降低,回到 50 年代那時候講電晶體,根本沒講到 IC,一個電晶體要 2 至 3 塊美元,現在你提到一個手機裡面或許就有 100 億~200 億個電晶體,IC 成本我不大曉得,現在電晶體不是 2 至 3 塊而是 10 億分之一塊而已,電晶體是通縮最嚴重的零組件,我們再看到一些製造基地要移到美國,這個過程是進行式,那麼成本會上升,預期美國製造成本相較台灣多 50%,可能這個成本還被低估,可能比我低估的比率還要低估,所以 50% 多出來的成本,可能已經被低估,就無法延續成本降低的趨勢,反而會讓成本翻倍,想必會帶來影響,讓半導體無所不在會造成影響。

談供應鏈:半導體、晶片產業「全球化已死」

Q:全球化的供應鏈在過去打造我們現有的世界,下個問題就會是:全球化是不是已死?對晶片產業的未來有沒有什麼影響?

張忠謀:
起碼在晶片產業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已死。我們只要看看中國。對中國的禁運和限制等等,所以我支持這些做法;但是,另一方面,還有為了國安的因素,讓製造業回流本土、供應鏈韌性的問題。所以我毫無疑問,我認為在半導體、晶片產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還沒死透,但是也已瀕臨危境。

這對晶片業有幫助嗎?當然沒有。第一個會看到的是成本上升,晶片原來無所不在,一旦成本上升,它的成長速度不是停止就是趨緩;我們已經進入完全不同的賽局。為什麼克里斯寫這本書?是因為他發現晶片竟然如此的無所不在,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晶片。但他寫完這本書,整個賽局又變,就是拜這本書所賜吧。

張忠謀_Chris Miller_2023_03_16_蔡仁譯攝-4.jpg
談到美國推出政策壓制中國在晶片產業的發展,張忠謀表示自己沒意見,甚至同意這樣的政策方向。
蔡仁譯攝

Q:這種趨勢對未來科技發展有幫助嗎?

克里斯.米勒:
我想提幾點,我們在講全球化定義了晶片,我覺得用國際化會比較適合。銷售的市場當然是在全球,但生產製造主要還是在荷蘭、日本、台灣、南韓等,所以所有國家都要買晶片,但不是每個國家都生產晶片,因此晶片產業是全球化,可是它在製造,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的。現在,我覺得可能是這些國家之間的市占率會有一些調整跟變化,因為成功的產業政策跟商業模式還是很關鍵的。

張忠謀:
我想這可能是我要提出有異議的地方了。現在的確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是因為這少數幾個國家有競爭優勢。美國也有很大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設計。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無廠半導體公司、IC 設計都在美國,設計工程師應該要靠近他的終端市場,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還是享有 IC 設計的競爭優勢。同樣的,美國另一個優勢就是設計服務公司。

延伸閱讀:為何台積電漲、英特爾跌?兩大龍頭法說會後兩樣情,透露的機會與危機

談人才:工作文化是台日韓製造業的強項

張忠謀_Chris Miller_2023_03_16_蔡仁譯攝-8.jpg
張忠謀認為,台灣在製造業的優勢是人和工作文化。
蔡仁譯攝

另一方面,台灣、日本、南韓,他們的競爭優勢主要是在製造業,我想這個主題恐怕今天沒辦法仔細討論;最重要的是「人」還有這個國家的「工作文化」。

在晶片業,我們要持續不斷 24 小時運作,全年無休,因為這個設備機台很貴,不能隨便停工幾小時,這成本很高。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設備半夜 1 點故障,這個設備是在美國的話,隔天早上才會有人才修理機台,大概早上 8 點再來修理、復工。但如果在台灣,半夜 2 點就修好了。

因為技術人員,半夜一點還在睡覺,就會接到電話,技師被電話吵醒之後,開始穿衣服,他太太就問說怎麼了?技師就說,機器故障,我要去修理。太太就繼續睡自己的覺,沒有說一句話。這就是工作文化所產生的競爭力。

台灣的人才,我們有很多的技職學校,可能是二技這樣的學校,有些人沒辦法進大學,會進技職體系,去技職學校的人,可能在人文教育這部分表現比較不好,所以他們進技職學校學一技之長,畢業之後可以找到工作。台灣有很好的技職學校,而這些就培養出非常專業、認真工作的技術人員、技師;這些維護機台的技師,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還在德儀工作的最後幾年,我記得是 1981 年、還是 1980 年,那時候我是負責生產力與品質的主管,有一次,德州儀器發現新的晶圓廠已經在日本成立,而它的良率竟然比休士頓舊的晶圓廠高出一倍,而我就被長官、CEO 說,你去了解一下問題出在哪裡,我就發現是人的關係。

在日本的作業員,異動率只有 3~4%,在美國是 10~15%。在美國根本找不到可以修理這種高度精密機械的技術維護人員,如果是修理摩托車、腳踏車、汽車,你可以找到。可是在日本,我們可以找到在日本技職學校畢業、經過訓練的學生,而且他們很樂於接受訓練,來維護這些半導體用的機台。於是我們看到這些新的機台,他持續上工的比率有 98%,美國只有 60%,當這些設備故障,整個廠就沒辦法運作,於是就會發現,庫存也會出現問題。這個是在製造業最基本的原則。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