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xFrame

你給部屬的是高績效要求,還是高壓統治?一張象限圖,看團隊氛圍是否健康

2023-03-28 整理.撰文 林庭安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世界前3大汽車製造商福斯集團(Volkswagen)在2015年爆出「柴油門事件」——美國市場銷量很好的清潔能源引擎,被人揭露是一場騙局。

原本標榜柴油是乾淨、高性能的燃料,經調查後發現,這些車輛的廢氣排放量,是法規允許的40倍。能通過檢驗的原因在於,福斯的工程團隊在柴油引擎車款中,植入了規避官方檢驗的軟體,讓檢查時汽車能夠符合標準。

結果,全球約有1100萬輛柴油車安裝了這款作弊裝置,福斯面臨55國法律訴訟,光是車輛召回、和解、訴訟與罰款支出,就將近300億歐元,公司市值也蒸發1/3。

當時的執行長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因此下台,多位高層也被停職、勒令休假。為什麼一個世界級企業會做出這種事?

延伸閱讀:學校錯頒獎學金給你,應該主動承認嗎?善用「長線思維」,思考人生選擇

用高壓、高標準要求績效,是過時的管理技巧

2007年,文德恩在接掌公司時,設下一個明確目標:10年內讓福斯在美國的銷售額翻3倍,超越豐田(Toyota)和通用(General Motors),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而柴油車正是他們的重點車款,不過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柴油車產生的氮氧化物比汽油引擎還多,無法通過美國的環保法規。

工程師們知道技術面無法克服, 卻也不敢違抗上層命令,在高壓與恐懼之下,他們把頭腦動到其他地方:在程式碼中動手腳,讓柴油車順利過關上市,福斯提早4年實現銷售目標。

哈佛商學院領導力和管理學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分析,柴油門醜聞的根本原因,或許是因為過時的員工激勵信念。當時的福斯,存在著由恐懼和威嚇來驅動績效的文化。舉例來說,高層會向團隊說:「我受夠這些糟糕的車身,我記下你們的名字,如果在6個星期內沒有打造出好車身,我會把你們所有人都換掉。」

艾德蒙森解釋,許多經理人都認為,以明確的指標和期限、運用權力要求人們實現目標,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沒有理解的是,這個被證明有效的管理技巧,是在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它並不能有效確保在知識密集型的工作場所中,人們仍可以保有熱忱、發揮創造力。

這並非單一事件,相同的腳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無法達成的目標、由恐懼形成的命令與層級制度,以及擔心失敗就會失去工作的人,以致富國銀行、Nokia 等這些曾經受人尊敬的公司聲譽毀於一旦。

063心理安全感與績效要求的氛圍,如何拿捏?
經理人
延伸閱讀:曾經的手機霸主為何失去戰場?Nokia 給企業的一堂「情緒管理課」

Google 分析高績效團隊特質,心理安全感是根本

她在著作《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指出,事件的演變是複雜的,將失敗歸咎於腐敗或某個人,這樣的解釋不完整,但值得討論的是,如果及早發現有關缺陷的訊息,或是當遇到問題可以跟上層反映,而不是害怕被指責就選擇造假或不擇手段,幾乎都可以減輕失敗的規模或影響,有時甚至可以完全阻止失敗的發生。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艾德蒙森證明如果團隊擁有「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在績效上會有明顯差異。心理安全感被廣泛定義為一種人們可以自在表達、安心做自己的氛圍,當人們可以自在分享顧慮與錯誤,不必擔心會受到懲罰或產生尷尬;錯誤也會被迅速呈報,改正措施能立刻執行。

Google 在 2012年 展開的「亞里斯多德計畫」,也是為了查明績效好、成效高的團隊具有什麼特性。結果證實,團隊是否有成效,重點在於「如何合作」,而非團隊成員有誰。總結來說,他們發現成功的團隊有5種特質:

1.心理安全感: 成員在面對風險或要冒險的時候,因為彼此信賴、尊重,所以會感到安心,不怕失敗會被究責。
2.信賴感(dependability): 團隊彼此信任 會準時完成高品質的工作嗎?
3.組織結構的明確性(structure & clarity): 團隊清楚理解目標嗎?自己在這個計畫裡的角色分配明確嗎?
4.工作的意義(meaning): 工作、目標對每個團隊成員來說,都有意義嗎?
5.影響性(impact): 成員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對社會產生影響或有所改變嗎?

而在這5點裡面,心理安全感是根本。當團隊擁有心理安全感,會讓人們在看到問題時勇敢發言,不只助於溝通,也容易發現問題、改進錯誤,增加知識與觀點的共享。《愈吵愈有競爭力》強調,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時代裡,邊行動、邊摸索,持續實驗與挑戰,並從失敗中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態度。

心理安全感能讓團隊學習、成長, 進而影響績效、員工投入度

在當今這個充滿多變(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complexity)及模糊(ambiguity)的VUCA時代裡,組織有愈來愈多任務需要人們做出判斷、應付不確定性、提出新想法,這都涉及與他人協調和溝通。也意味著,發聲、建言是其中關鍵。而艾德蒙森也列舉許多研究,證實心理安全感除了會影響績效,也會影響員工工作的投入度、心理健康與離職意圖。

《愈吵愈有競爭力》提及,心理安全感是團隊績效的領先指標,它一開始會促進團隊學習,提高績效則是中長期的結果。打造擁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是要去除責怪、挨罵等不安因子,讓團隊勇敢建言,最終是讓團隊能共同學習、成長為目標。

不過,這個「安全感」與「安心」,不代表工作是鐵飯碗。

就像2023年初,Google母公司Alphabet裁員1萬2000個職位後,外界與內部員工質疑,「裁員後,我們如何為員工重建心理安全感?」「我們怎樣才能再次感到安全?」

身為心理安全感的提出者,艾德蒙森在接受採訪時強調,心理安全感跟工作保障不是同一件事,它有助於決策、創新、建立彈性,對團隊成功至關重要,但它並不意味著保護員工免於裁員。

《別讓不安吃掉你的人生》也指出,現今線上的工作增加,企業要像以前那樣管理人員變得更加困難,創造一個讓人真心想做、能以自己的意志與方式、不怕失敗勇於挑戰的場域,在未來尤其重要。

繼續閱讀 組織文化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