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盧廷羲

大企業、慈善團體目標不同,要如何一起做 ESG?清大科管所副教授解答


「社會創新和一般企業創新,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更為關心創新如何對社會有益。」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謝英哲說,這幾年企業社會責任(CSR)、ESG(environment 環境保護、social 社會責任、governance 公司治理)意識抬頭,企業必須意識到,相比純粹的慈善行動,推動 ESG 除了要檢視自身的商業模式是否會製造環境、社會問題,若想從中挖掘創新機會,就要引入社會創新的策略觀。
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是以創新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或滿足社會需求。過程中,會涉及不同社會角色的互動,它最終的產出,可能是一個產品、一項服務、也可以是新的組織型態或新的合作關係。
關注多元議題的社會創新,吸引不同人參與,達到全民動員
社會創新的存在,是為了達到全民動員的目的。多元的社會議題,就像是向不同方向發射子彈,每一發子彈射出去,可能吸引到不同的社會成員參與,「就算是一個家庭、一個小企業,都有他可以貢獻的地方。」謝英哲說,社會創新能幫助大家找到自己的定位,思考如何搭上社會變遷的列車。
舉例來說,DOMI 綠然能源公司與台新銀行合作,推出「點亮無窮希望計畫」(Power to Change),把信用卡帳單電子化,減少碳排、推動永續的同時,銀行把本來要印製、寄送紙本帳單省下來的錢,透過DOMI綠然,協助能源貧窮家庭(能源開支超過總收入 10% 的家庭),提供節能改造計畫與節能教育,使這些家庭的小孩有明亮的讀書空間,同時省下不小的電費開支。
在這個專案中,B 型企業 DOMI 綠然與台新銀行合作,一方做到企業永續,一方則實現了幫助弱勢家庭的願景,並讓消費者認識到改變習慣(轉成拿電子帳單),能夠支持社會公益,也做到了社會創新,達成雙贏。
社會創新很多時候是社會企業發展專案,接著思考如何讓更多利害關係人參與,包含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弱勢團體等。最後,各方再想辦法達到「n win」(n為參與專案的數量,達到各方皆贏的目標)。
社會企業、NPO、B 型企業,目標不同也可以一起合作
不過,社會創新不見得要由社會企業推動,非營利組織(NPO)、B 型企業、一般大企業,也都可以發起,謝英哲說,關鍵在於釐清這些角色,他們各自的目標,才曉得在過程中要如何與其他人互動、應對,「天秤兩邊(NPO與企業)的人很難勾在一起,因為他們在意的點完全不一樣。」
就算是社會企業和 B 型企業,概念上相似,其實營運邏輯上還是有差異。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指的是社會創新概念衍生出來的新型企業型態,從社會議題(減少貧困、幫助弱勢、環境保育等)出發,並尋找新的商業模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做好事又會賺錢的組織。
B 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則是在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需要兼顧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發展與客戶關係等,「你可以把他們想成將 ESG 內化於企業文化的營利事業。」
以目標來看,企業透過特定專案,執行了企業社會責任;非營利組織獲得收入;政府規畫社會福利政策;社會企業則是中間的引線人,催生出創新又可行的方案,實現理想。
不過,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也有可能淪為形式化,「像是企業拿一筆錢,捐款給 NPO,再讓 NPO 去做事,只是符合永續的最低要求。」因此,謝英哲說,推動社會創新,執行者需要具備創新力與社會貢獻力。
具備創新與社會貢獻力,兼顧商業與社會價值
謝英哲指出,社會創新與一般創新一樣,根本的精神是,他們都需要經過發想、創造、從失敗中學習,最後解決某個問題。所謂的創新力(innovation),指的是這群人必須更有創意,研究、推導出新的商業模式。
比方說,清潔公司木酢達人不仰賴單一資金來源,他們從產業鏈中的廢棄物當作生產原料,用多角化方式解決資金問題。在管理上,他們雇用身心障礙者,理解不同員工的長處與難處,並重建員工管理系統,使身障者也能在企業中任職。
接著,社會創新者還要具備社會貢獻力(social contribution),也就是這間企業對於「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分配比重。謝英哲說,現在有很多企業都在營運願景上,標明他們存在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社會」,用永續、福祉來包裝自己,但很少人檢視,這些企業到底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
對營利企業來講,多數還是商業優先,經濟與資源有餘裕才會執行社會價值;非營利組織則是把商業價值視為「最低存續標準」,社會價值才是主要範疇。整體來看,營利企業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比例可能落在 8:2;社會企業則是 3:7或 4:6,但其中的 3 不代表他們不賺錢、或不重視盈餘,「而是他們想辦法在有盈餘的狀況下,把社會價值做到極大化。」謝英哲說。
盡量解決「多重問題」,才能吸引企業投入資源
當社會創新的發起者有創新力與社會貢獻力,最理想的結果,會形成一個生態圈,「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網狀,大家交換在這個圈子裡面成功、失敗的經驗,並在過程中建立夥伴關係,共享資源及人脈。」謝英哲形容。
他認為,台灣社會創新系統,仍在不斷成長,因為社會價值的實現與演變,都是在持續進行,社會大眾的認知也在提升。
不過,不論你是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甚至是組織內想要推動某個社會理念的工作者,都有可能遇到一個難題:當團隊需要資源時,卻苦無援手,在缺乏大企業的支持與參與之下,社會創新生態系統的成長是有限的。
謝英哲建議,社會創新若是一次能解決 2∼3 個以上的問題,則更有機會吸引企業投入資源,可以參考聯合國有 17 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一樣,如果一項創新能同時幫助到多個永續目標,企業會更有興趣。
舉例來說,能源公司陽光伏特家與國泰金控合作,推出「點亮陽光永久屋」的募資專案,在屏東完成一座太陽光電系統,後續的發電收益,會回饋給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這個 CSR 專案讓公益行動有更多元的價值,讓社福單位有穩定且放大的售電收益,也直接幫助了減排,讓電網更乾淨。」謝英哲說,這個專案包含綠能、也把盈餘回饋給基金會,對國泰金控來講,參與專案的誘因也變高。
他總結,當社會創新的影響性愈來愈大,生態圈的黏著度也因此提高,得到更多關注、支持、加入,串聯起來就會發揮綜效,使更多的社會議題被看見、被解決。
謝英哲 Profile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製造與管理博士。現為清大台北政經學院(TSE)執行長、科技管理學院永續長、IMBA 主任。專長為社會創新與創業,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