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貝殼放大

集資平台下一個 10 年!嘖嘖看好、貝殼放大看壞,卻都想拚「長尾效益」?

2023-08-22 採訪 · 整理 · 撰文 林庭安、王毓茹

集資平台過去 10 年發展迅速,明天會更好嗎?

根據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數據顯示,2012 年台灣群眾集資總金額為新台幣 800 萬元,之後每年呈成長趨勢,2017 年至 2020 年更是一路飆升,年複合成長率達 30% 以上,發展速度十分驚人。

如今邁向下一個 10 年,業者放眼未來,看法卻莫衷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群眾集資平台「嘖嘖 zeczec」今年 8 月 4 日宣布群眾集資總金額突破 100 億元,共同創辦人徐震認為,這象徵台灣集資產業邁入下一個層級。該平台喊出要達到下一個 100 億,目標在 2026 年達到累積金額 200 億。

然而,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卻指出,雖然集資金額依然持續提升,較 2021 年增幅達 14%,但 贊助總人次則首度出現微幅下降,這對產業來說無疑是個警訊,勢必得轉型尋求突破。 2 人對產業未來雖然抱持不同看法,卻相繼提出改革策略,兩者有何不同?

3 項重點工程經營,嘖嘖喊出 3 年再衝 100 億!

徐震感慨地說,從 2012 年創立到 2018 年間,群眾集資平台屬於小眾,規模難與其他電商平台相比;不過到了 2020 年,因為疫情而增加的電商需求,也帶動群眾集資的高度成長,正是這 3 年,讓他們迎來最高集資金額的專案:「石頭掃地機器人 S7+」單一專案集資超過 2 億元。

嘖嘖平台共同創辦人 徐震
嘖嘖平台共同創辦人徐震
嘖嘖提供

工程 1:跳脫平台身分,主動投資、發掘原創概念

根據嘖嘖統計,在 100 億金額中逾 6 成是支持具有原創概念的專案。過去嘖嘖多以第三方平台的角色協助企業與創作者把產品、概念做出來,如今想跳脫平台角色,進一步成為原創概念的合作夥伴。

2022 年起,嘖嘖成立「嘖創基金」,開始以投資者身分主動發掘具備市場潛力的原創概念,在生活用品、出版品、科技與文創小物等領域鎖定培育對象。

另一方面,嘖嘖也觀察到許多年輕人會透過嘖嘖募集校刊、社團成果展資金,或是改造校園、街區等。「這讓我們有所啟發,是不是能透過其他合作夥伴的輔導,讓年輕人更有意願使用平台,把它當成實現想法的管道。」

因此,今年嘖嘖會跟雜學校有長期合作,嘖嘖提供集資的專業、雜學校提供教育資源與經驗,讓年輕族群可以實現自己的想法。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笑說:「如果在小學時就有創業成功的經驗,這個履歷應該會滿厲害的。」

擴大在地文化的商業實踐.jpg
嘖嘖zeczec
延伸閱讀:高出平均客單 20 倍!環安傢俱一組破 5 萬的床組,如何成為嘖嘖賣最好的高單價商品?

工程 2:結合文化領域,集中火力推動文化內容專案

過去 12 年,在嘖嘖上架並成功達標的案件有 5500 個,其中 1400 件則是與文化內容相關。未來,嘖嘖也將集中火力推動文化專案,透過與聯合報旗下的「有你共創」聯手創立「優嘖國際」(uniizec),加上嘖創基金的成功經驗,讓更多文化娛樂內容上架集資平台。

另外,他們也跟 KKCompany 旗下的文化創投公司 KKFARM 合作,希望接觸音樂領域的原創概念;並入資和氣資本,希望透過投資、主動培力。徐震表示,工業設計的人很喜歡使用集資平台,是因為他們能預先蒐集到製作的最小需求量,用比較低的風險完成夢想,同樣的方式也能複製到文創產業。

工程 3:常態預購、微型電商、跨出海外,放大產品規模

徐震指出,過去嘖嘖只專注在從 0 到 1 的階段,但很常被問到:「集資結束後,我們真的就買不到商品了嗎?」他們 為此將在平台上提供常態預購、微型電商的功能,讓專案在結束以後,還能在嘖嘖上銷售,一方面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讓品牌更有動力經營贊助人社群。

常態預購能讓專案結束後,繼續接受預購訂單,協助提案人延續人氣,也讓集資期間來不及贊助的人有購買機會,是否擁有優惠則由提案人自行決定。微型電商則是嘖嘖提供電商工具,如金流、物流串接、會員功能經營等,讓提案人可以在嘖嘖上經營自己的賣場。

除了讓提案者、平台能有專案以外的常態收入,要擴大產品的商機與規模,另一個方法是跨出海外。徐震表示,過去有些國外商品會把嘖嘖當作進入台灣市場的第一站,現在,他們把這個邏輯轉過來,透過海外在地的群眾集資平台,把台灣的產品帶進海外市場,目前在美國、日本、韓國都有成功案例。

貝殼放大拚轉型、打造「強平台」,以突破高原期

對於群眾集資平台的發展趨勢,林大涵卻有不同看法,「目前看來,預購型集資的紅利漸漸消失,如果不做改變的話,傳統群衆集資的高原期已經到了。」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
曾令懷攝影

他進一步分析,集資平台在 2017 至 2020 年的翻倍成長,主要來自「預購型專案」,即提案者提出產品服務來集資,贊助人出錢後,若達到集資金額,專案結束就會收到產品或服務。但預購型專案數在近年開始下滑,「主要原因是累積足夠流量的大品牌漸漸從集資平台出走,乾脆用自己的平台銷售。」此外,大型電商通路如 momo 、蝦皮等,紛紛加入群眾集資戰局,都導致集資平台必須調整角色。

台灣群眾集資市場發展趨勢與預測.jpg
貝殼放大

對此,貝殼放大旗下的集資平台「WaBay 挖貝」積極轉型,林大涵說:「我們要從被動等人提案、只提供基本上架的弱平台,轉型成主動投資開發專案、整合國內外上下游服務商的強平台。」

轉型 1:增加長期累積、具有原創性的專案,是突圍關鍵

過去群眾集資多在平台上架 30 至 60 天,林大涵認為,接下來的集資專案會開始走向能長期累積效益、具原創性的專案。他以去年陳亞蘭的《嘉慶君遊臺灣》集資計畫為例,這是台灣第一部電視歌仔戲上集資平台,採長期集資方式,除了單筆贊助,還有每月贊助的選項。

「一個長期專案持續不斷接受別人的贊助,讓長期計畫可以持續發酵,可能會因爲各種契機,吸引更多人來支持。」林大涵表示, 「長期累積」會成為群眾募資「破圈」的關鍵,也是挖貝未來著重的方向。

轉型 2:主動投資開發,跨足影視、體育界

「我們是《八尺門的辯護人》的出品方之一,不只是早期投資參與開發,接下來也會有《八尺門》的集資計畫。」林大涵說,公司旗下的投資基金「天使放大」已經嘗試做不同投資,除了影視外,這兩年也跨足體育領域,包括直接贊助職業運動、國際賽事,以及發起企畫。「例如今年的 T1 聯盟明星賽,我們從一開始就擔任共同企劃的角色。」

之所以參與投資開發,目的還是增加平台影響力,改變集資平台只能收單次手續費的模式,與產業鏈共同合作。林大涵表示,「我們鎖定的投資對象不是只有專案而已,還包含整個產業鏈和產業圈的其他角色。」

延伸閱讀:群眾募資消費糾紛不斷,Pinkoi 為何還要做?背後暗藏下個 10 年的野心

轉型 3:橫向連結以換取長期利潤,累積信任資本繼續行動

去年 7 月,知名雜誌《科學人》面臨停刊危機,為了挽救這本重要的科學雜誌,林大涵和大江生醫集團董事長林詠翔共同投資,從今年 1 月起接手《科學人》雜誌。他笑說:「一開始只是幫《科學人》做群眾長期集資,後來一時衝動決定接手,卻成為我這一年在商業思維上突破最多的一件事。」

團隊用半年的時間,讓《科學人》轉虧為盈,如今已達損益平衡。目前零售銷量由 600 至 700 本增加至 1200 至 1500 本,新增的數位用戶和實體訂戶在半年內增加約 4000 人。

林大涵指出,用平台進行「橫向連結」是貝殼放大接下來的方向。所謂「橫向連結」是把企業、個人和相關組織連結在一起。「Vincent(林詠翔)是運用科學賺錢的人,所以想支持研究科學的人。而嚮往科學的人不一定要研究,但可以用各種方式,比方透過報導內容,發現原來我能運用科學賺到錢。」

林大涵認為這對集資平台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做出獲取信任的行動,再把信任資本兌換成經濟資本。他再次強調,收取服務費的傳統集資平台模式已經改變,有能力主動布局並提供跨界服務的強平台,將會主導集資的未來市場。

總體來說,面對市場數據,2 家集資平台策略不同,嘖嘖希望平台能以合作夥伴的身份,擴大產品力,並想辦法將產品拓展至海外市場;貝殼放大則強調平台主動性,連結多方資源,藉此提升影響力。不過 觀點不同的 2 間業者,共同點是都想利用集資平台放大「長尾效益」,跳脫過去短期集資型態,試著讓專案收入不再侷限於時間限制,增加長尾收入。

繼續閱讀 策略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