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吳美欣

覺得現職已經沒什麼可學、發展停滯?用「3 種視角」重新檢視,突破職涯困局!


在日本,百貨通路可以隨時把商品退回給製造商,等於是庫存壓力會全部轉嫁到製造商,即使賤價賣出,製造商也很難回收符合預期的資金。不過,日本管理諮詢公司益基譜(IGPI,Industrial Growth Platform Inc)合夥人坂田幸樹曾輔導過飲料商,知道飲料商的庫存,是細到以「瓶」計算,能追蹤到製造與販售的源頭。
當他跟成衣廠負責人反映時,負責人卻回答:「這個業界很特殊、向來都是這樣做的。」坂田指出, 他很常聽到公司負責人說自己很特殊,不像其他業者。但是,業者口中的「特殊」,可能只是沒有想過其他方法。 他請對方先蒐集各賣場的業績,再根據不同賣場的業績,調度貨品,成功踏出庫存管理的第一步。
「心理設定」就像是思維框架,限制你用新角度看事情
《逆思維》提到,我們的思考方式,可能會成為壓垮自己的習慣,因為我們很少質疑過去的思維、做法是否正確。例如,我們堅信「溫水能把青蛙煮死」,但事實上,溫水煮青蛙幾乎不可能發生,因為當水溫超過一定溫度時,青蛙就會跳出鍋子;反而是滾燙的熱水,才有可能把青蛙熱死。
人不容易更新自己的觀點,是因為我們有認知惰性,因循前例、維持既有思維的習慣,能讓我們覺得有主控權,以更快的速度處理事情;相反地,如果要重新思考做事方式,代表要承認曾經對的事情,現在可能是錯的。
該書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說:「你做的假設,或是持有的看法,不只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你自我感知的一部分。」因此,重新思考、更新想法,幾乎是要放棄部分的自我,也會讓習以為常的環境,變得難以預期。
想要突破自我限制,必須建立心智彈性,用相對開放的心態,質疑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假設。《心適力》把這項能力定義為「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意思是,你有能力決定自己要不要改變,並從一項任務切換到另一項任務的思維。
作者伊蓮.福克斯(Elaine Fox)分享自己某次到海邊戲水,正值海水漲潮,她害怕地緊抓著海裡的跳水柱不敢動彈,但海水卻一直淹上來。她知道這種做法撐不到海水退潮,卻也沒有想到其他辦法,直到有人游到她身邊、勸她鬆手,她才發現自己有能力游回岸上。
福克斯說,你的「心理設定」,就像是一種框架,會限制你看待事情的方式。當心裡出現特定念頭時,如果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個念頭就宛如你死抱著一根柱子、不願意動彈,唯有放下既定成見,才有辦法突破困境。
刻意練習「視角轉換」,強迫自己學習新事物
除了意識到成見,也可以學習用不同視角看待事情。《敏捷思考的高績效工作術》提出「類比思考」的概念,強迫自己學習不相關事情。比如說,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曾分享,他在搭電車時,會觀察四周的企業廣告,思考這是什麼樣的企業、有哪些可取之處、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透過日常的觀察與累積,就能大量吸取不同產業的知識。
另一種方法是,刻意練習視角的轉換,《思維破局》提出幾種視角:複製人視角、時間視角、導演視角。 複製人視角 是假裝有個朋友跟你的情況一模一樣,你會給他什麼樣的建議?當你抽離自身情境,通常也能產生其他想法; 時間視角 則是想像多年後的你,在這個時間點,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光是靠這樣的想像,你可能就會促使自己改變某些定見; 導演視角 ,如果自己是一名導演,你希望接下來的劇情如何發展?讓自己宛如戴上不同眼鏡,更靈活看待各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