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簡鈺璇

最新「全球 50 大思想家」名單公布,管理界必知、商業界新焦點有什麼?


被《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譽為「管理學界奧斯卡獎」的「50 大思想家」(Thinkers50)公布第 12 屆榜單。由《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蟬聯冠軍。
2001 年創立的「50 大思想家」是全球第一個評選管理思想家的機構,每 2 年會透過公開徵詢名單。接著,由創辦人史都華.克萊納(Stuart Crainer)、德斯.迪爾洛夫(Des Dearlove)與顧問團評選,會根據可行性(研究品質、觀點在當代的適用程度)、影響力(受媒體或學術界的引用程度、組織導入情況)等 10 個指標進行評估,亦會考慮思想家的長期表現,決定前 50 名的榜單。
本次前 10 名的榜單中出現 4 位新面孔,包括:首次入圍即奪下第三名的《正效益模式》作者溫斯頓與前聯合利華執行長波曼;以及探討科技影響力的未來學家韋伯,顯示 近期企業關注的 ESG 及 AI 議題,也在學術界中引發廣泛討論。
也就是說,入圍思想家不只需要具備回應快速變化世界的觀點,同時還需要不斷更新著作,保持國際影響力。從 2023 年「50 大思想家」榜單中,能關注到 3 個趨勢。
趨勢一:6 位思想家蟬聯前 10 名,扣合創新主題
對比過往,本次有 6 位管理學者維持在榜上。蟬聯榜首的艾德蒙森提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指出團隊若能公開討論失敗、敢於求助,將能持續改善錯誤,並激發出創新的組織氛圍 。
《逆思維》 作者格蘭特點出人們經常不願意質疑自身觀點,呼籲工作者建立科學家的「逆思維」,打破成規、大膽反思。入圍 11 屆,金偉燦與莫博涅提倡藍海策略 —— 企業與其祭出價格競爭,不如釐清自己的價值,開拓競爭者少的新藍海。
奧斯瓦爾德及比紐赫用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用來取代過往繁瑣的「商業設計書」,改用一張圖評估服務、產品商模是否可行,如今已是常見的獲利分析工具。《雙軸轉型》作者之一的安東尼則主張企業擬訂創新策略時,應一邊找出既有經營模式的弊病、一邊尋找市場未滿足的需求,串連 2 種以模式建立競爭優勢。綜合上述,可以發現「創新」仍是當代重視的議題。
趨勢二:新入圍者回應 ESG、科技倫理等永續議題
2023 年有 4 位思想家擠入「50 大思想家」的前 10 名,由他們的研究領域與著作,能夠發現永續議題逐漸獲得各界重視。
波曼與溫斯頓合著《正效益模式》,首度入圍即奪下第三名。正效益指的是企業透過改善生產流程、考慮利害關係人與地球利益,將營運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以聯合利華作為案例,提供 8 個具體可行的方案,證明企業成功不必以犧牲他人為代價。韋伯著有《AI 未來賽局》 ,探討企業的科技布局、提供發展途徑,該書也受到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推薦。
艾恩嘉提出「打破既有框架的思維地圖」,給需要創新思考的讀者 6 個明確、可行的架構。哈佛商學院教授尼利的著作《遠距工作革命》點出因應疫情所帶來工作文化的改變,提供企業當前世代兼顧彈性及維繫團隊感情的具體解方,以創造符合員工期待的工作模式。
由新入圍前 10 名思想家的研究領域與著作,可以發現永續議題逐漸獲得各界重視,《正效益模式》是最直接提到企業營運方式改變;《未來的造物者》提醒了新科技看似是解決碳排的一帖良方,但其引發的倫理問題也該一併討論;至於《遠距工作革命》強調領導人應該重視疫情之後,員工對彈性與靈活工作模式的嚮往,創造符合他們期待的工作,也是 ESG 的意涵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以整份 50 名的榜單來看,2023 年共有 9 位新入圍「50 大思想家」的研究領域,其中 4 位連結 ESG 概念,包括:《正效益模式》的作者波曼與溫斯頓;《深度目標》(Deep Purpose,暫譯)作者蘭傑.古拉蒂(Ranjay Gulati),強調企業目標應該為社會帶來影響力;推動組織內部性別和族群平等運動的推手蒂娜.奧皮(Tina Opie);以及研究數家卓越企業如何打造一份兼顧薪酬、自我實現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澤內普.托恩(Zeynep Ton)。
趨勢三:《藍海策略》入圍 11 次,策略、領導力成為企業長久關注的主題
自 2001 年「50 大思想家」公布以來,誰是入圍最多次的思想家呢?
入圍次數 | 思想家 | 領域 | 代表著作 |
---|---|---|---|
入圍 11 屆 | 金偉燦和勒妮.莫博涅 | 商業策略 | 《藍海策略》《超越顛覆》 |
入圍 7 屆 | 艾美.艾德蒙森 | 團隊學習、領導力 |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正確的錯誤》 |
入圍 7 屆 | 莉塔.岡瑟.麥奎斯 | 創新、商業策略 | 《瞬時競爭策略》《策略轉折點競爭優勢》 |
入圍 7 屆 | 史考特.安東尼 | 創新、商業策略 | 《瞬時競爭策略》《策略轉折點競爭優勢》 |
入圍 7 屆 | 琳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 | 工作模式變化 | 《長壽新人生》《重新設計工作》(暫譯:Redesigning Work) |
入圍 7 屆 | 赫米尼婭.伊瓦拉 (Herminia Ibarra) | 職涯轉型、領導力 | 《破框能力》 |
入圍 7 屆 | 羅傑.馬丁(Roger Martin) | 創新、整合思考 | 《決策的兩難》 |
入圍 7 屆 | 丹尼爾.品克(Dan Pink) | 動機研究 | 《動機,單純的力量》《後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
在 12 屆榜單中,《藍海策略》作者金偉燦、勒妮.莫博涅從 2003 年開始入圍,一共入圍 11 次,是入圍最多次的思想家。他們也持續提出新觀點啟發商業世界,2023 年推出《超越顛覆》,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創新。他們主張,創新不是為了顛覆產業、打倒對手,而是應該視為解決問題、為他人帶來更多效益的途徑,創造多方皆贏的局勢。
長期、連續入圍者中,4 位管理大師的研究領域與「策略擬定」有關,《瞬時競爭策略》、《決策的兩難》、《雙軌轉型》、《藍海策略》都是高階領導者投入轉型時,需要參考的讀物。
其次,3 位學者涵蓋主題是「領導力」,艾德蒙森談心理安全感的職場文化養成、格拉頓提到疫情與高齡化的工作形式改變,以及品克討論如何不靠調整薪酬,就能激勵員工的工作動機。
回顧過去 12 屆榜單,判斷誰是入圍次數眾多的「常勝軍」,這些常勝軍的觀點某程度代表了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值得領導者深入研究與關注,這正是 2 年一屆「50 大思想家」榜單所帶給我們的深層啟發。
50 大思想家 Top 10 解析(點擊圖片可觀看詳細資訊)
資料來源:Thinker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