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盧廷羲

打破既有「零和賽局」!同業還在抗議 Uber,Q Taxi 卻搶先合作,反而掌握哪些優勢?


「大家都說計程車是夕陽產業,不會有什麼翻轉。」這是優酷國際(Q Taxi)總經理林振崙 2016 年創業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過去幾年裡,計程車產業持續處於變革。2013 年 Uber 初進台灣,雖然被交通部判定違法經營白牌車,仍持續發展;2014 年有千輛計程車,在交通部抗議 Uber 搶生意,成為議題焦點。
林振崙坦言,Uber 的加入使得產業更加動盪不安,傳統車隊不得不尋找新出路,畢竟愈來愈少人在路邊叫車。2016 年,林振崙看準多元化服務、數位叫車趨勢,原本是委外做 App,但看到 Uber,就決定要跟對方合作,「他們是跨國平台、資源豐厚,我自己做 App,需要太多建置成本。」
打不贏,不如加入對方!遵照遊戲規則,反而限縮創意
在 Uber 還沒合法時就率先合作,這個決策,打破了當時的產業風向,「既然打不贏,不如就加入他們。」去年他們營收成長 12%,不只是全台首間與 Uber 合作的傳統車隊,更擁有超過 7000 位多元化計程車駕駛員。
林振崙說,計程車產業最大的痛點是,乘客的行為改變,如今鮮少有人舉手叫車,透過網路平台預約叫車、電子支付的多元化服務勢在必行。他觀察,Uber 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模式都一樣,其他國家能逐漸融入、接納,甚至修改法規,台灣當然也有機會。
他的想法是,把計程車產業看成一個合作賽局(cooperative game,參與者以形成聯盟、合作方式進行的賽局),重視產業結構、策略,以及合作能帶來的收益;而不是停留在非合作賽局(non-cooperative game,參與者不形成聯盟或合作)也就是「零和賽局」(zero-sum game,所有賽局方的利益之和為零,各方不合作),只考慮談判、議價過程如何影響收益分布。
「以前的遊戲規則是車隊即平台,這件事情其實限制了創意發展的可能性。」經過協商、討論,Q Taxi 與 Uber 明確劃分職責,前者負責駕駛端,管理車隊、教育訓練,舉凡入隊簽約、駕駛員問題,都由他們處理;Uber 則負責平台端,維護、更新 App 與行銷。
打破傳統計程車業態,車隊免裝表、事先預告車資
對於 Uber 的法規爭議,林振崙認為,只要社會有需求,就可能被聽見、看見,「創新總是需要一些衝撞。」他協助 Uber 遞交白皮書給交通部,研議多元計程車合法化,最終在 2019 年,俗稱「Uber 條款」的〈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103-1 條上路,提供運輸服務的小客車租賃業全面納管,並與計程車分業管理。
「我覺得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要持續變化。」Q Taxi 與 Uber 合作近 7 年,林振崙推出幾項創新服務,像是 2019 年,成為交通史上第一間免裝計程表、採 App 預告車資報價的車隊。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測試、跑大數據,確認計程車走多少里程數,才能準確算得相應車資。
又好比,Q Taxi 成立計程車駕駛培訓學校,輔導轉職民眾快速考取執業登記證,並自編書籍、教材,打造系統化教學,協助上萬名租賃車駕駛移轉職涯。
林振崙說,他們的合作並不僅是單純的業務往來,而是思維上的改變,畢竟把競爭對手變成合作夥伴,是全新嘗試。也因為打破傳統計程車行業的生態,找到變通方案,最後政府才為了配合新型態的計程車行業,不斷修訂法規,促進產業發展。
他表示,一開始決定要與 Uber 合作時,其實根本沒有考慮能否獲利,也不確定轉型過程會多困難,關鍵是確立好大方向,其他細節後續再一步步處理。如果過度擔心創新的未知,沒有堅守想法,左右搖擺之下,就更難找到出路。
「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要持續變化。」
林振崙
台灣科技大學 EMBA 管理碩士,現任華麗交通總經理、優盛國際租賃總經理。2016 年創立優酷國際(Q Taxi),現為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