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反向導師制」愈來愈受重視!為何高階主管要向 Z 世代學習?


隨著愈來愈多 Z 世代(1990 年代末期至 2010 年代前期出生)走入職場,跨世代的融合和溝通成為時下熱門管理話題之一。
美國求職網站 Glassdoor 預估,2024 年 Z 世代將在勞動力市場中占據更大比例,並且首次超越嬰兒潮世代。隨著職場人口結構逐漸轉變,這些新一代的職場工作者帶來的價值觀和流行趨勢,已成為工作場所可以被運用的資源。也因此,愈來愈多公司提起「反向導師制」(reverse mentoring)的做法。
反向導師制:主管變學生,向年輕工作者學新科技、價值觀
什麼是「反向導師制」?過去提到導師制時,也許會想到多半已是中高階主管的嬰兒潮世代(1946 年~1964 年出生)或 X 世代工作者(1965 年~1980 年出生),將工作上的實戰經驗分享給團隊裡的新人。
而反向導師制,顧名思義就是將主管和年輕員工在導師制中的身份顛倒過來,主管變成吸收知識的「學生」,而年輕員工則成為「導師」,向職場前輩解說新興議題或趨勢,比如科技、文化或價值觀變遷。
這個制度並不是近年才有,著名的前奇異(GE)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就曾經在 1999 年初次實踐這個概念,他讓熟悉網際網路知識和用途的年輕員工,向高階主管分享怎麼使用這項工具。
直到現在,網路世界每天都有不同的新話題和想法湧入,社群平台也愈來愈分散、多元,要跟上時代趨勢、應用在工作或任務上,就不能只循著舊路、埋頭苦做。善於接觸新資訊的 Z 世代,便成為職場前輩的學習對象。
反向導師制可強化年輕員工歸屬感,縮小世代差異
跨國顧問公司安永(EY)也察覺到這股趨勢,在 2024 年初推出了「逆向導師」的非正式計畫,由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又稱 Y 世代,指 1981~1996 年出生的人)和 Z 世代主導,讓不同世代的員工聚在一起,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促進職場內跨世代的知識分享、溝通與理解。
安永全球人才招募主管丹.布萊克(Dan Black)分享,他會和職責相近的人才招募策略主管潔西卡.萊夫科維茨(Jessica Lefkowitz)每周會進行午餐會,交流彼此在工作上的見解。潔西卡表示,她會給布萊克一些針對時下工作者對遠距與混合辦公需求的建議,而當她苦惱於要如何設計遠距實習的工作方法時,布萊克也會提供專業看法。
美國人力配對公司 Ripple Match 在 2022 年的研究顯示,有 75% 的 Z 世代求職者在找工作時,會考慮企業對多樣性(diversity)和包容性(inclusion)的承諾。跨國顧問公司普華永道(PwC)英國分部,便透過反向導師制,促進不同族群和性別之間的對話;跨國快消品公司寶潔(P&G)則是透過這項制度,幫助高層了解年輕人現在都怎麼網購,也改善了公司宣傳影片中的身心障礙共融性(disability inclusion)。
布萊克說,反向導師制是縮小世代差距的方法之一,有助於年長的職場工作者認識、培養關鍵的數位技能,還能擴展價值觀和思考方式,促進更具包容性的職場文化。這也為年輕工作者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受到領導層的重視,藉此對組織產生更強的歸屬感。布萊克表示,「將反向導師制視為對個人與公司雙方都有利的做法,會使這個想法更具吸引力。」
布萊克建議,主管如果想要從年輕員工中找到合適的導師人選,可以先從一次 20 分鐘的會議開始,並在過程中,針對你希望導師計畫如何進行,討論出一個架構。
他強調,「 多世代共存的勞動力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應該專注於彼此共通點,而非差異。 」年輕世代關注最新的趨勢與技術,經常帶來新穎的想法,而主管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兩者相輔相成,會是很好的工作夥伴。
資料來源:Forbes、BBC、Fortune、Ripple Match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