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簡鈺璇

半導體是什麼?奈米製程與摩爾定律有何關聯?一文掌握半導體基礎知識


半導體是驅動現代生活的核心技術,從手機到電動車,半導體無所不在,但這個產業的專業術語常讓人望而卻步。如果想讀懂半導體相關新聞,掌握基礎知識是關鍵!
本文透過 6 個問答,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半導體的基本概念,包括半導體是什麼、矽產業的由來、奈米製程與摩爾定律的關聯,以及台積電與三星晶片的差異,讓你迅速掌握半導體產業的基礎知識,進一步理解新聞背後的意義,成為半導體趨勢的明智觀察者。
Q1:什麼是半導體?它的主要功能是?
導體通常指的是傳導電流的物質,半導體則是「只有一半是導體的物質」,它同時具有「導體」(如金屬)和「絕緣體」(如玻璃)的特性。半導體在加熱、施加電壓或光照之後會變成導體,能傳導電流,在其他條件下則不會導電。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控制它的導電特性,來製作電子元件。
如果將半導體在不導電狀態定義為 0,導電的狀態定義為 1,就能藉由控制電流流通,生成 1 和 0 的數位訊號。電腦、手機的處理器晶片都是依賴數十億個半導體做成的電晶體來運算;記憶體晶片也是基於該特性來存取數據的。LED(發光二極體)晶片也是利用半導體特性將電能轉為光能,用於顯示器和照明設備中。
Q2:為什麼我們常以「矽產業」稱呼半導體產業?
自然界可用於半導體的元素主要是矽(Si)和鍺(Ge),但目前半導體產業中超過一半以上的材料都是以「矽」為基礎。矽的耐熱度高,而且不易變質或失效,矽特別適合用於晶片製作的高溫製程中。再加上,地球上矽的蘊藏量豐富,價格也比鍺便宜,這使得矽成為半導體製造的主要選擇。
然而,以矽作為晶片材料還是有限制,比方說在顯示器的應用上,因為矽的電子移動速度慢,難以提供清晰圖像。因此,科學家開發了像是氧化銦鎵鋅(IGZO)的「化合物半導體」,這種材料功耗更低、傳輸速度更快、圖像顯示效果更好,取代矽成為顯示器領域的重要材料。
Q3:晶圓、晶片、電晶體、積體電路(IC)等名詞很像,是同樣的物件嗎?
這4個名詞是晶片製造過程中常見用語。晶圓(wafer)是半導體材料(通常是矽)製成的薄圓片,而晶片(chip)則是從晶圓上切割出來的單個電子元件。每個晶片上含有許多電晶體(transistor),它是電子設備的基礎構成單位,能夠控制放大或切換電子訊號,實現數據存取、運算的任務。
積體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能將大量電晶體、電容、電阻等元件整合到晶片上。「系統單晶片」(SoC,system on a chip)為常見的應用技術,可將記憶體、處理器等數個不同的晶片,整合至具有完整功能的晶片,封裝成積體電路,以減少設備體積、降低功耗。
Q4:半導體公司常用奈米說明製程進展,奈米是什麼?
奈米(nanometer)是一個長度單位,非常小,1 奈米等於 10 億分之 1 公尺(1 nm = 1×10-9⁻⁹公尺),約為頭髮直徑的 10 萬分之 1。在晶片製程指的是晶片內「閘極長度」(閘極如同自動門,可以開啟讓電子通過產生電流),閘極愈小,製程愈先進,代表電晶體愈小,使得晶片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增加,效能更好。
依據台積電 2024 年第二季法說會報告,他們將 7 奈米以下製程歸類為先進製程,主要用於高階手機、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形處理器)等。7 奈米以上製程(如 10、14 奈米)則是車用電子或嵌入工業設備的處理器。目前台積電已考慮在台灣規畫 1.4 奈米和 1 奈米廠。台積電能製造這樣微小、良率高的電晶體,正是它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占據領先地位的原因之一。
Q5:摩爾定律是什麼?為什麼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認為它已經失效?
英特爾(Intel)的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在 1965 年發表「摩爾定律」,他預測隨著製程進步,「在積體電路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 24 個月將增加一倍」,後來英特爾調整為「每 18 個月增加一倍」。電晶體愈多代表晶片運算速度愈快,同時晶片製造成本並不會因此提高。
由於一個晶片上搭載的電晶體數量是有限的,摩爾定律總有一天會失效,只不過失效的時間,產學界未達成共識。黃仁勳從 2017 年就宣稱摩爾定律失效,其背後的看法是靠著 GPU 提升運算速度會比摩爾定律更有效。
Q6:台積電代工的晶片跟三星電子的是同一種嗎?
晶片依據用途和製程方式分成「記憶體晶片」和「非記憶體晶片」,記憶體晶片是講究快速讀取和寫入數據;非記憶體晶片用在運算和控制設備,包括:以數據處理為主的邏輯晶片(用在 CPU、GPU)、類比 片(用在電源管理)等。
台積電主要做邏輯晶片,特別是先進製程的半導體代工,其產品用於手機、高效能運算伺服器,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三星電子是全球最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主要做手機、電腦內的 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和 NAND 快閃(非揮發性記憶體),他們也有做邏輯晶片的代工,在晶片代工的市占排行第二,僅次於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