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政府的淨零政策,對哪個產業衝擊最大?這「產業」預計減少上萬就業人口


台灣近年推動「淨零排放」政策,對環境變好的同時,竟然也會讓員工受到衝擊?
立法院於 2023 年 1 月 10 日三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加入對企業徵收碳費的機制,並於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為了掌握淨零轉型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勞動部委外執行「推動淨零轉型對勞動市場影響之國際比較研析」之研究計畫。
研究推論,鋼業、水泥業等高碳排的產業發展將備受挑戰,主因是廠商會為了符合淨零政策而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其他投資、減少勞動需求。受到碳費挹注的低碳產業,將會擴大投資,反而會增加勞動需求,進一步帶動薪資水準提升、就業增加。
高耗能產業首當其衝,負面影響超過 30%
研究指出,淨零政策對多數產業的就業僅有些微影響,影響幅度在正負 5% 以內。但對於耗能產業(燃氣供應業、砂石及其他礦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石油及天然氣礦業)則有明顯的負面影響,且影響程度隨著 2050 年逼近持續增加,負面影響將達到 10% ,甚至高達 30%。
另外,有部分產業的就業將受益於淨零政策,包含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廢污水處理業及用水供應業。其中又以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正面影響最大,這類產業包含傳統發電設備及綠能設備的製造。在淨零政策初期正面影響高達 42.9%,顯示該產業別除從傳統發電設備轉至綠能設備外,同時帶來大量就業需求。
淨零政策推行,電子零組件業 2025 年就業人數將減少 1 萬人
在就業人數方面,研究模擬推估後發現,因淨零政策導致就業人數減少最多的 5 大產業依序為:電子零組件業、金屬製品業、批發業、電腦電子光學製品業、機械設備業。這些產業使用能源較多,且產業規模通常較大,實施淨零相關政策如碳定價等,會提高製造成本,對產業的衝擊將直接影響就業。
其中又以電子零組件業受到的衝擊最大,研究預估,淨零轉型初期(2025 年)的就業人口將減少超過 1 萬人,預期至 2050 年,和今年相比將減少 4 萬 4599 人。
意味著在淨零政策施行下,台灣的產業結構將會改變。在上述產業的勞工若無法因應轉型,透過訓練順利轉換職類或其他產業,將會成為失業人口。同時也對未來就業市場產生影響,有意進入相關產業就職的勞工需審慎評估,淨零政策對產業的影響也要納入求職考量範圍內。
淨零排放影響預估就業人數減少前 5 名產業:
產業 | 2025 | 2050 |
---|---|---|
電子零組件業 | 10,708 人 | 44,599 人 |
金屬製品業 | 5,977 人 | 30,909 人 |
批發業 | 7,266 人 | 21,445 人 |
電腦電子光學製品業 | 2,584 人 | 19,369 人 |
機械設備業 | 3,605 人 | 18,908 人 |
因淨零政策創造的就業機會集中在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其次為醫療保健業。營造工程業在淨零政策初期時,就業需求也有明顯增加。
淨零排放影響預估新增就業人數前 5 名產業:
產業 | 2025 | 2050 |
---|---|---|
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 | 57,227 人 | 188,535 人 |
醫療保健業 | 3,527 人 | 12,696 人 |
營造工程業 | 3,916 人 | 1,825 人 |
金融業 | 906 人 | 3,676 人 |
建築物及綠化服務業 | 264 人 | 3,323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