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via shutterstock IgorGolovniov

日產確定裁員 2 萬人,2024 年度虧損創紀錄,到底多慘?

2025-05-16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5/05/16 更新)

重點一:日產 13 日日股盤後公布上年度財報,合併淨損額達 6709 億日圓,為 4 年來首次陷入虧損。日產預估今年度合併營收將年減 0.1% 至 12.5 兆日圓,然而考慮到川普關稅政策影響環境不確定性,因此暫緩公布獲利預估。

重點二:日產預估今年度全球新車銷售量將年減 3% 至 325 萬台、全球產量將年減 3% 至 300 萬台。受川普關稅影響,日產從墨西哥出口至美國的汽車數量約 30 萬台、從日本出口的數量約 12 萬台,合計佔美國銷量比重不到 45%,預估關稅影響金額最高達 4500 億日圓。

重點三:日產同時宣布營運重建計畫,將在 2028 年 3 月底前在全球裁員 2 萬人,約占總員工數的 15%。且將關閉 7 座工廠,全球汽車生產工廠數從 17 座縮減至 10 座。

日產發生什麼事?以下為《經理人》2024 年 12 月的相關報導:

知名汽車品牌日產(Nissan)2024 年公布第二季財報時,獲利暴跌數據震驚全球,淨虧損逾 93 億日圓(約新台幣 18 億元),與市場原估獲利逾 490 億日圓差距極大,也遠低於與去年同期的 1907 億日圓。

2024 年 4 月到 9 月上半年度淨利為 192 億日圓,而 2023 年同期為 2962 億日圓,獲利暴跌 93%。日產為應對當前財務壓力,宣布進行大規模裁員,預計大裁全球 9000 名員工,約占總員工數的 6%,以減少成本支出。

除了大裁員外,日產前執行長內田誠(Makoto Uchida)當時表示,將自願減薪 50% 以示負責,並強調公司將實施「緊急措施」以重振業務。日產全球生產力將削減 20%,並減少 3000 億日圓(約新台幣 620 億元)的固定成本和 1000 億日圓(約新台幣 200 億元)的變動成本。

2024 年 11 月 18 日日產再傳信用風險炸彈,根據《鉅亨網》報導,日產 2026 年將面臨創紀錄的債券到期期限,金額高達 56 億美元(新台幣 1822 億元),到期債務是以日圓、美元及歐元計價,創下《彭博社》(Bloomberg)自 1996 年以來最高匯總數據。三菱日聯證券公司首席信用分析師 Kentaro Harada 表示, 在目前的情況下,日產可能成為一隻「失寵的天使」。

營收重挫,美國市場衰退,Nissan 下修 2025 銷售預期

日產 2024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截至 9 月全球銷售量僅有 160 萬輛,導致公司收入下滑。半年度銷售額從去年同期的 6 兆日圓略降至 5.98 兆日圓。對此,日產降低截至 2025 年 3 月底的全年銷售預期,從 365 萬輛下修至 340 萬輛。

延伸閱讀:中國電動車銷量稱霸全球,卻有 9 成晶片仰賴進口!能靠「國產化」解套?

銷售衰退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美國市場,儘管日產在廣告和促銷上投入不少,但未見成效。2024 上半年,日產美國經銷商的平均收益大幅下降 70%,創下過去 15 年來的最低水準,反映日產車款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不足。此外,由於日產電動車不符合美國政府提供的 7500 美元稅收減免優惠資格,原因是該優惠政策僅針對在北美生產的車輛,導致銷售價格在美國市場上不具競爭優勢。

因此日產宣布將縮短新車開發週期至 30 個月,以加速產品迭代,並著力於在中國推出新能源車型,計畫進一步推廣充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和 e-POWER 技術,以回應市場對新能源車的需求。

Nissan 內部重整,外部加強戰略合作機會

針對嚴峻的財務狀況,日產也進行內部重整,內田自願減薪 50%,而其他高階主管則同意跟隨減薪。此外,內田表態將優先進行內部管理架構的改革,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靈活體制,尤其是在電動車和新能源車領域。日產為此引入一位新的「績效總監」,由現任非洲、中東、印度、歐洲和大洋洲地區負責人紀堯姆・卡蒂埃(Guillaume Cartier)接任,專注於銷售和利潤的提升,並於 2024 年 12 月 1 日正式上任。

延伸閱讀:福斯宣布至少關閉 3 間德國工廠、賓士股價單日曾暴跌 11.2%!德國汽車產業出了什麼問題?

除內部改革外,日產表示也將加強與雷諾(Renault)、三菱(Mitsubishi)及本田(Honda)的合作關係,共同探討在技術和軟體服務領域的戰略合作機會,以共享資源並提升競爭力。內田誠強調,日產需要團結一致,透過內外部的合作重回成長軌道。他指出:「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家更具韌性的企業,既能面對市場的變遷,也能引領未來汽車科技的創新。」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AP、FOX business、Bloomberg;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

繼續閱讀 製造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