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日立製作所Facebook

曾出售「御三家」籌錢!日立從瀕危到重生、5 年內股價漲 4.5 倍,做對了哪些事?

2024-12-13 財訊雙週刊 孫蓉萍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營業額只有 1000 多億日圓的公司,為什麼要花 1 兆日圓收購?」《東洋經濟週刊》還原 2021 年 1 月,日立製作所常務理事德永俊昭在董事會提出收購案的場景。收購對象是美國新興的數位工程服務業者 Global Logic(GL)。德永的理由是,GL 的主要客戶都是全球企業,可以幫日立推展的數位平台 LUMADA,打響國際間的知名度。

2021 年 3 月成功收購之後,雙方開始磨合,經營也漸入佳境。兩年半後,2023 年度 GL 營業額比前 1 年成長 22%。這樁併購案除了對日立的業績有所貢獻之外,也讓這家日本傳統的百年企業,從中學習到如何融合異國企業文化,順利走向全世界。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目前日立海外營業額占比已突破 6 成,達到 61%,外國員工人數也占了 58%,比日本人還多。

延伸閱讀:爆要求員工「預支特休」一個月!中美晶認了:協調中,市況真的不好⋯⋯

賣掉御 3 家籌錢,聚焦成長

回想 2008 年,因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金融危機,日立數位媒體和消費產品、電力產業系統等部門業績大幅衰退,以至於 2009 年 3 月底為止的 2008 年會計年度,淨損失高達 7873 億日圓,創下當年製造業最大虧損,平均每天損失 22 億日圓。

遇到史上最大危機,當時社長川村隆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在數據中心等資訊領域站穩腳步。他首先善用數位技術,重新分配公司資源,同時重視海外市場。在這樣的前提下,日立甚至賣掉有「御三家」之稱的上市子公司,分別是日立化成工業、日立金屬、日立電線,用賣公司得到的資金,轉投資在成長領域。

經過這 10 年來的努力,日立幾乎脫胎換骨。2023 年度日立集團淨利為 5898 億日圓,2024 年度可望增加 2%,達 6000 億日圓,營業額則減少 7%,為 9 兆日圓。日立 12 月 2 日股價收 3946 日圓,5 年內股價漲為 4.5 倍;總市值則達到 18 兆 2959 億日圓,排名日本第 4。

日立.jpg
財訊

符合市場趨勢,迎來新商機

日立社長小島啓二接受《東洋經濟週刊》採訪時說:「我們割捨了上市子公司,而且花大錢併購美國 GL、瑞士 ABB 公司的輸配電部門等,投資人原本並不看好;日本企業許多大型的海外併購案都失敗,但我們做出成績。」日立的執行力因此受到投資人的好評。

《財訊》雙週刊也發現,除了併購和集中資源的策略成功,選對方向也是 V 形復甦的主因。日立現在的業務結構主要分成 3 大領域:1、數位系統及服務(DSS),包括資訊系統的架構和營運,協助金融機構、政府機關等數位化轉型,2023 年度營業額占比為 28%;2、綠色能源及移動(GEM),包括鐵道、電力、核能等,實現零碳社會,占比 33%;3、互聯產業(CI),包括工業機械、機器人、家電、半導體製造設備等,以數位技術推動產品互聯,占比 33%。三者間取得良好的平衡。

從日立的業務可以看出,和目前市場上的投資主軸吻合。例如數位轉型,原本就有這個需求,疫情爆發後,各企業更是不得不全力發展。又如綠色能源,日立先前決定撤出核能和火力等發電計畫,並集中資源在輸配電事業,原因是看好減碳需求將大增。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電量容易受天候影響,需要穩定供電的設備,而數位管理電力的智慧電網,即是日立的專長。加上日本也在發展風力發電,輸配電網需求龐大,今年 6 月底為止,訂單金額達到 5.5 兆日圓,約是 3 年前的 3 倍。

2020 年 7 月,日立取得 ABB 輸配電部門的 8 成股份;2022 年 12 月再買下另兩成股份,完全子公司化,和日立原有的輸配電業務整合,現在效果已經展現。此外,生成式 AI 流行導致半導體和電力不足,這些對日立來說,都是商機。

日立向來擅長的鐵道事業,成長幅度也非常大。2023 年度營業額達到 8561 億日圓,13 年內約增加為 6 倍。而且 6 月收購了法國最大國防電子業者泰雷茲(Thales)公司的鐵路信號部門,將使服務更升級,鐵道部門營業額可望超過 1 兆日圓。

日立也不忘重視利害關係人。由於出售企業,現金增加,日立過去 6 年內的資產出售金額達到 2.5 兆日圓,因此回饋股東,2022 年度買回自家股票兩千億日圓,2023 年度再買回 1000 億日圓;現在又要加碼,從 4 月底到明年 3 月底,再買回上限兩千億日圓的自家股票。同時日立還決定分拆股票,這是 1949 年股票上市以來的首例,以 6 月 30 日為基準日,一拆為五,希望降低投資門檻,讓更多年輕人買得起。

延伸閱讀:日本超商 LAWSON 要來台灣了?總部回應:目前沒有計劃,註冊商標是「另有考量」

回饋股東,多次實施庫藏股

分析師對日立的評語是,日本少有改革這麼成功的大企業,因此尤其獲得外資分析師的青睞,甚至覺得現在股價還被低估。今年 3 月底,外資持股占比首次過半達到 51.1%,比 1 年前上升了 5 個百分點。

而且同時擁有高科技、電力設備和基礎建設的公司,非常罕見,彼此有乘數效果,這也是日立現在受重視的點。例如需要維修工廠時,可以透過 AI 來作業;管理鐵道時,則能靠 AI 來提高行駛效率或節省人力。日立生產設備等有形固定資產的比率下降,軟體等無形固定資產的比率上升,換句話說,經營重點已經從商品轉向服務,而且從重電股變 AI 股。

至於台灣消費者愛用的家電,負責的是子公司日立全球生活解決方案公司,洗衣機和吸塵器在日本市占率第 1,空調第 3。不過,《財訊》雙週刊指出,以東南亞和中國為主的海外事業,則開始放出經營主導權,因為中國品牌以低價取勝,市占率持續擴大。

今年 4 月,日立將醫療設備部門整合在日立高科技公司旗下。小島指出,「日立集團曾經有 3 位諾貝爾獎候選人,他們都是日立高科技擅長的測量研究員」。日立高科技的測量和分析技術,最適合應用在保健、生技等福祉領域,因此未來希望集中投資在此,養成繼數位和綠能之後,日立的第 3 大支柱。

延伸閱讀/
有線電視剪線趨勢回不去了 中嘉出招攜手法商布局影音串流衝固網用戶
川普再次被問「若中國侵犯,美國是否願保護台灣?」 他這樣回應
公勝保經蔡聖威 力拚轉型耐力賽!保險業巨變時代異軍突起 二代接手業績推向新高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 726 期)

繼續閱讀 危機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