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麻愷晅

活卡率愈高愈好?銀行清理呆卡,對信用卡業務的影響是?


2023 年,永豐銀行、第一銀行等 8 間銀行展開清卡行動,持卡人未開卡或未刷卡,若超過銀行指定的時間,就會被停卡或凍結權益。2024 年,再有銀行新增相關約定,目前已有 14 家銀行宣布清理呆卡。而清卡與一項指標相關,即「活卡率」,當呆卡減少,活卡率就有機會提升。那麼活卡率高的好處是什麼,這項指標對銀行具有什麼意義呢?
活卡率愈高,對銀行不一定愈有利?
活卡率是信用卡的有效卡數除以流通卡數比率,銀行若想提高比率,便需要減少 2 個數值之間的差距。銀行可以透過刷卡金、點數回饋等優惠方案「促刷」,讓持卡人願意刷卡,增加有效卡的數量,或是調整分母,即清呆卡,減少流通卡數。
台灣金融研訓院永續金融發展中心主任林士傑表示,活卡率對銀行的意義在於能掌握客戶,分析其所得、年齡、職業與消費傾向,以及了解客戶對它的信任程度。
然而,對銀行來說,活卡率並非愈高愈好。林士傑指出,活卡率高,不一定代表信用卡業務能獲利。舉例來說,銀行花 1 億的成本推出優惠,吸引持卡人刷卡,但簽帳手續費、循環利息等收入只有 2000 萬。雖然活卡率提升,對於增加銀行獲利卻不會有太大貢獻。
林士傑指出,銀行要做的會是讓活卡率維持穩定,並思考、規畫策略來增加信用卡業務的獲利和盈餘。
而透過清卡,銀行會知道哪些持卡人是真正的消費主力,甚至能將這些客戶細分成不同類型,再分別推出優惠,把資源集中在他們身上,回報也會高一些,「不然每次推優惠都是普遍適用,雖然客戶因為這樣刷了一筆,但財務貢獻度可能也不高。」
另一方面,清卡能降低銀行成本與風險。根據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資料,2023 年國內發卡機構詐欺通報金額達 32 億 9816 萬元,相較 2022 年的 22 億 3823 萬元,增長 47.4%。銀行需投入大量時間、成本處理相關糾紛,且大眾對於信用卡安全性的擔憂可能導致銀行流失客戶。林士傑亦提到,信用卡功能結合愈多虛擬的業務,例如點數、數位帳戶,用戶被詐騙的風險就愈高,將影響銀行生意。
不追求本身獲利,信用卡業務發展的另一條路
如今信用卡毛利愈來愈低的情況下,林士傑認為信用卡業務的功能不在於本身的獲利,而是透過該金流角色,去做跨業行銷或是外部的異業結合。例如,金控體系的銀行,可以讓信用卡客戶在其他部門也有貢獻,例如購買保險、證券。
他也認為,銀行內部的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可以更多元,不只看發卡數、每月簽帳金額等傳統項目。舉例來說,當信用卡客戶被引薦到保險部門,該部門也因此獲利時,一部分的貢獻應該歸給信用卡部門。
林士傑亦提到,當銀行找到一個獲消費者認同、有公信力的平台,在平台上賣金融商品,或者跟遊戲、職棒等活動整合。販售時,把信用卡置入到金流系統裡面,自然就能賺到錢。
因此,銀行除了從活卡率掌握客戶結構,未來或許可先尋找商機,發掘吸引消費者的平台,與其異業結合。這樣也能減少民眾為了回饋辦信用卡,後續又將卡片閒置,而銀行又需承擔維護成本,卻難獲利的情況。
舉例來說,當民眾願意到好市多(Costco)消費,或是球迷會常去看職棒比賽,他們又能用相關的聯名卡付款,就會去申辦。銀行便無須花太多成本行銷信用卡,而民眾亦有長期消費的動機,也能減少呆卡的出現。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