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毓茹

麥當勞三度回應性侵案,為何網友不買單?專家:盡到法律責任是最低標準


去年 12 月,麥當勞傳出性侵案,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在社群媒體發酵,並引發抵制潮。儘管麥當勞二度發布聲明,向大眾道歉,卻仍沒有平息輿論的怒火。2 月 19 日,麥當勞發布季報,表示這段時間持續內部檢討,並優化申訴管道和監督機制。消息發布後,再度引發批評。許多網友表示反應速度太慢,態度避重就輕。
麥當勞為三度回應性侵案,為何網友不買單?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專任教授温偉群表示,當企業處理危機時,盡到法律責任是最低標準,尤其對麥當勞這樣的知名企業,更應重視社會期待。
公關危機只當作滅火行動,不符合社會對優質企業的期待
季報中,台灣麥當勞董事長李昌霖「給員工的一封信」提到:
「面對網路謠言的以訛傳訛 (註),以及大家這段時間以來的委曲及不平,身為麥胞的一份子,將心比心,我完全感同身受。然而,許多社會的爭議,就是正面和負面的對決;正面的人,總是希望做一番事業,發揮好的影響力;負面的人,則是透過各種阻撓想辦法破壞打擊。」
註:此處的「以訛傳訛」係指未經查證而在網路散播之不實訊息。事實舉例:麥當勞並未對申訴案置之不理,亦未將申訴人 / 被申訴人關係引導為兩情相悅並降級處理,且被申訴人與麥當勞經營者或其家族並無親戚關係等。正確資訊請參考:正視事件,深刻反省 為您解答外界好奇的問題
研究專長為公眾傳播和危機溝通的温偉群分析,從麥當勞這一系列的回應可以看出,組織內部處理危機很辛苦,可以理解負責的主管會有一些感受。但為什麼仍引起網友不滿?
原因是,企業溝通分為內部和外部,但要特別注意,如果訊息是公開的,即使是對員工說話,便不只是內部資訊。他提醒,主管處理危機時,要先做好自我溝通 ,「心中會有委屈很正常,外界也會有很多不合理、不正確的說法流傳。但你必須先消化自己的情緒,掌握表達的重點,社會大眾關心的是行動面、公益面,不會關心你處理過程有多辛苦。」
企業處理公關危機,不能只當成滅火,尤其是知名的大企業,必須回到品牌使命和定位。企業要先問: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才能正確採取行動。以麥當勞為例,願景和使命是「我們不只提供食物,也提供美好時光。」(At our best, we don’t just serve food, we serve moments of feel-good.)代表一開始營運設定,就不只是一個餐廳,社會自然也有很多期望。
身為模範企業,大眾期待麥當勞做更多
連結到這次輿論風暴,持續發酵的核心在於「大家都知道麥當勞已經做出法律行動,也相信這間公司制度比一般企業完善,但因為你是優質企業,我對你的標準更高。」
温偉群說明, 企業對外溝通分成 3 個層次:行為、責任和感受。 從麥當勞首次發布聲明解僱當事人、二度聲明致歉,強調沒有包庇,再到近日的改革方案,大多屬於行為和責任的部分,但是感受處理還不夠,多數人認為,法律是最低標準,一個優質企業應該要做更多。
他表示,感受的部分可分成個案和通則。個案部分,當事少女的家人需要很多協助,「報導說麥當勞主管去溝通致意時,過程不太愉快。那麥當勞也可以用間接方式來處理。」例如透過公益組織或婦女團體,提供該家庭間接協助。通則部分,既然已強調對職場霸凌和性暴力零容忍,那麼可以成立性受害者的支持計畫等,用行動來說話。「過去麥當勞也做了很多好事,包括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幫助兒童醫療。」
温偉群指出,社會大眾要的是:這件事你有沒有窮盡所有努力?「輿情不是講合不合理,而是看有沒有符合期待。畢竟消費時,許多人也不是基於理性消費,有時也基於感性價值。」因此,當危機發生時,把社會大眾情緒考慮進去很重要。
企業處理危機 2 大原則:果斷行動、做好內部溝通
事實上,不只是麥當勞,許多企業公關危機,都從社群平台開始延燒。「以前說把握黃金 72 小時處理,現在必須時時掌握輿情發展。」温偉群提醒, 當企業發現危機比預期更嚴重時,必須掌握 2 大原則:第一,果斷調整作法,第二,內部溝通。
以桂冠遭遇的公關危機為例,2020 年,桂冠推出巧克力湯圓,頗受歡迎,卻傳出合作「福灣巧克力」前董事長有性騷擾前科,「第一時間桂冠也沒有打算全部下架,後來發現只是切割責任,不被輿論接受,上市 4 天就果斷下架停產,並把巧克力湯圓所得全數捐作公益。」温偉群表示,單就法律層面來說,桂冠不需要做到這個地步,但從企業形象和輿論的角度來看,當時果斷的處理,維護了公司形象。
「我認為企業應該把危機處理當成營運必須面對的過程,平常就要演練、研討,負責人也必須是 CEO 層級。」他提醒,通常事件發生,會由公關、法務和財務共同討論,但法務會就法律層級,認為已經盡到義務責任;財務則會擔心大動作造成的損失,造成公關處理時,容易綁手綁腳。「讓 CEO 負責掌控形象,從品牌長期發展的角度思考,才能基於理性決策,並符合社會感性期待。」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