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小聚 曾令懷

Skype 正式停止服務!為何從巔峰 3 億用戶走向結束營運?


視訊通話服務 Skype 經過 23 年的旅程,來到了最終章。微軟宣布 Skype 將於 2025 年 5 月正式關閉,並建議使用者轉向 Microsoft Teams。這一決定標誌微軟將重心完全轉移至 Teams 平台,也引發不少人的懷舊情懷。
一位名為 Louise 的 Skype 早期使用者告訴外媒《BBC》,她和她的另一半在橫跨大西洋的遠距戀愛時天天使用 Skype 聊天;數位行銷公司 Cedarwood Digital 的員工 Anna Simpson 在 Linkedin 上說 20 年前祖父母搬到法國後,他們一直在 Skype 上保持聯繫,「那時候,感覺就像魔法一樣⋯⋯現在微軟決定拔掉這個老傢伙的插頭了。」
隨著手機通訊軟體的發達,Skype 一直受到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LINE 等服務的挑戰,2021 年 6 月微軟宣布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將 Teams 設為預設軟體時,大家就開始猜測 Skype 敲響喪鐘的那一刻會在何時發生。
微軟最後一次更新 Skype 的使用者數量是 2023 年的 3,600 萬 —— 和 Skype 巔峰時期的 3 億使用者相差近十倍,但不可否認,Skype 確實是科技新創的一段重要且傳奇的故事。
Skype 的誕生與崛起:受到爭議軟體 Napster 的啟發
Skype 的故事始於瑞典電信公司 Tele2 的三名員工:Niklas Zennström、Janus Friis 和Tovio Annus,以及 3 名愛沙尼亞科技迷。
2000 年網路風潮席捲全球,Tele2 的瑞典總裁 Jan Stenbeck 決定推出一個名為 Everyday.com 的新聞入口網站服務,Tele2 愛沙尼亞辦事處的行銷總監 Stefan Öberg 則提議找一些愛沙尼亞人來做這份工作。1999 年 5 月,Tele2 在日報上刊登了招聘廣告,並提供每天 5,000 愛沙尼亞克朗(約 330 美元)的收入——比當時愛沙尼亞人平均一個月的收入還要高。來自愛沙尼亞的 Jaan Tallinn、Ahti Heinla 和 Priit Kasesalu 獲得了這個機會。
儘管這項工作所需的 PHP 程式設計語言對他們來說是新的,但團隊在一個週末就學會了它,並且完成測試作業的速度比 Tele2 要求的速度要快得多,Niklas Zennström、Janus Friis 和 Tovio Annus 也在此時加入了 Everyday.com 的管理和營運。
不過 Everyday.com 失敗了,因為沒有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但這 6 人並未死心,離開 Tele2 之後,他們注意到了正遭受音樂和電影產業圍勦的矽谷新創 Napster。
Napster 是一個提供線上音樂服務的軟體,並以點對點的方式傳輸檔案,但是因為中間需要經過伺服器而引發版權爭議,Niklas Zennström、Janus Friis 等 6 人則開發了一款名為 Kazaa 的檔案共享軟體,而且無需經過伺服器,不僅解決了 Napster 遇到的問題,更成為日後 Skype 的技術基礎。
然而,他們並未逃離法律訴訟的風暴。由於沒有和美國的電影和音樂公司達成協議,Kazaa 又因鼓勵盜版和散播色情內容而遭到起訴,接下來幾年 Zennström 都在躲避法庭傳票中度過,甚至有一次與妻子看歌劇時,一個陌生人遞給 Zennström 的妻子一束鮮花,裡面的信封卻裝著 Zennström 的傳票,嚇得他當場逃離。
最終,他們向美國音樂和電影產業支付 1 億美元的賠償費。
但也正是這段時間,幾人思考 Kazaa 真正的商業用途。Annus 和 Friis 想到一個場景:藉由 Kazaa,語音傳輸好像會變得比電話更便宜而且方便?幾人很快在 2003 年進行測試,但這時正值網路泡沫化,團隊資金用罄後一度停止開發,最後是美國創投 William Draper 看好點對點時代的到來,而投資了 800 萬美元給 Skype。
由於 Skype 能夠突破防火牆、不會在網上留下任何痕跡,而且語音通話的品質也表現得比其他人好,任何不懂網路的人無須額外設定也可以馬上播打電話,成為成功的關鍵。
Skype 於 2003 年 8 月 29 日首次上線,第一天,Skype 的下載量就達到了 1 萬人;在幾個月內,它已經擁有 100 萬使用者;2005 年,William Draper 800 萬美元的投資回報達到了 3 億美元;2012 年,Skype 的跨國語音和視訊通話總時長達到了驚人的 1,670 億分鐘,對全球電信業造成重大影響。
收購與變革:eBay 和微軟的接管
隨著業務擴展,Skype 變成了一家跨國企業,對他們感興趣的公司也越來越多,二手網路交易平台 eBay 是其一。
2005 年,Skype 以 26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 eBay,這是當時歐洲科技界最大的一次出場。決定做出這筆交易的是 Zennström 和 Friis,考量到微軟、Yahoo! 和 Google 都在進軍這個市場,Zennström 和 Friis 認為需要巨人進場撐腰,然而這裡有個關鍵:Zennström 和 Friis 並沒有向 eBay 提供關鍵基礎技術,而是仍然擁有它,這成為之後微軟成功收購 Skype 的一個伏筆。
因為企業文化上的差異,Skype 與 eBay 一直處於貌合神離的狀態,最終導致 eBay 在 2009 年將 Skype 的 70% 股份出售給 Silver Lake 等投資者集團。2011 年,微軟再以 8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Skype,成為當時微軟最大的一筆收購。
微軟接手後,Skype 逐漸被整合到其產品生態系統中,尤其是在 Windows 和 Xbox 等平台上。然而這時的 Skype 已經不再是一間新創公司了,隨著併入大企業旗下,商業模式、決策權、核心價值理念都不復以往,微軟也關閉了 Skype 在歐洲的辦公室。
隨著 WhatsApp 和 Facebook Messenger 等競爭者的崛起,Skype 的市佔逐漸縮小。2016 年,微軟推出了 Teams,Skype 的地位弱化已初見端倪。
Skype 改變了世界,卻沒有改變微軟
自 2013 年達到 3 億使用者的高峰後,Skype 便開始下滑。根據微軟的數據,截至 2023 年 Skype 的日活躍使用者數量僅剩 3,600 萬。相比之下,Teams的使用者基數已達 3.2 億,並在疫情期間迅速成長。
微軟表示,Teams 提供更簡單的使用者體驗和更快的創新步伐,因此希望 Skype 使用者轉移到 Teams 上面。Teams 不僅保留了 Skype 的核心功能,還加強了會議主持、日曆管理和社群建立等功能,這些都是 Skype 所無法提供的。
有趣的是,Skype 是以服務消費者起家,併入微軟後逐步往商業市場擴展,Teams 則是走相反的路線 —— 誰會覺得自己的家人、朋友是一個「團隊」?然而數位時代的許多應用場景已經模糊了這個界線:我們會用 Word 寫筆記、在 Excel 中做預算,或許可說從商業應轉到個人應用的摩擦,會更小一點。
美國科技媒體 GigaOM 曾撰文指出,「Skype 改變了世界,卻沒有改變微軟(的行動策略)。」一句話總結了 Skype 在微軟的經歷。
「Skype Mafia」的後續篇章:創辦團員現在都去哪了?
Skype 的早期員工如今都已離開了,創辦人也賺足了錢,他們現在都去哪裡了?
其實他們仍舊活躍於科技新創界。美國擁有彼得提爾、馬斯克、霍夫曼組成的「Paypal Mafia」,歐洲的對比版本,便是「Skype Mafia」。Niklas Zennström 成立了創投Atomico、Janus Friis 則致力於開發自動駕駛配送機器人公司 Starship Technologies,其他成員如 Taavet Hinrikus 創辦了全球匯款的 FinTech 新創 TransferWise,Ahti Heinla 和 Jaan Tallinn 則在進行 AI 領域的研究。
Zennström 曾在 Skype 第一個十年紀念時寫下:「他們(Microsoft)關閉 MSN Messenger這件事告訴我們,他們致力於發展Skype,這是他們產品線中最強大的品牌之一。」或許正是這份樂觀帶領 Skype 不斷勇往直前,儘管 Skype 即將告別歷史舞台,但其對全球通訊的影響和其創始團隊在科技界的持續貢獻將長存於世。
資料來源:BBC、TechCrunch、In Genium Web、Forbes;本文出自 創業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