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ChatGPT

AI 害大腦太偷懶、欠下龐大的「認知債務」?MIT 研究:人類將付出這些代價

2025-06-30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現今快速變化的職場中,生成式 AI 工具如 ChatGPT 已成為你我廣泛使用的「智慧助手」,從撰寫報告、企畫到日常溝通,都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然而,這份看似無懈可擊的便利,是否正在悄悄重塑我們的大腦?

近期,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進行了一項為期 4 個月的開創性腦科學實驗,深入研究 54 位年齡介於 18 至 39 歲的大學生。研究團隊透過腦電圖(EEG)精準記錄參與者在寫作任務中的大腦活動,有了驚人發現:當寫作過程過度依賴大型語言模型(LLM),大腦的深度參與程度將顯著降低。

結果明確指出,AI 工具雖能在短期內減輕認知負荷,但長期而言,卻可能累積 「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 —— 也就是說,初期省下來的認知努力,最終得「付出利息」補回來。

延伸閱讀:AI 改寫矽谷招聘邏輯:「青年神話」消逝,比起頂尖年輕人,科技業更愛「這款人」

AI 太省腦?研究揭:大腦的參與度、認知活躍度顯著退化

該研究將參與者分為 3 組:
1. LLM 組:全程使用 LLM 輔助。
2. 搜尋引擎組:僅使用搜尋引擎。
3. 腦力組:完全不依賴外部工具、純粹以腦力構思寫作。

實驗結果顯示,腦力組在所有腦電波頻段中,展現最強、最廣泛的神經網路連結,包括涉及注意力、語義處理及創意構思的 Alpha 波、涉及工作記憶負荷、執行控制及資訊整合的 Theta 波,以及涉及大範圍整合思考的 Delta 波。這代表在沒有任何外部工具輔助的情況下,參與者的大腦全面投入理解、構思與創作等複雜的任務。

相較之下,搜尋引擎組的腦部活動呈現中等水準,活躍區域主要集中於與視覺處理和整合相關的腦區。顯示受試者在搜尋與篩選大量資訊時,對視覺輸入與注意力資源的高度依賴。

延伸閱讀:AI 很聰明,為什麼還不能幫我們把工作做完?AI的3大核心限制

最值得關注的是 LLM 組,參與者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神經連結最為薄弱。研究顯示,在語義處理與執行監控這兩大功能網路中,資訊流通效率的下降最為明顯。

研究團隊將這種現象稱為「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意指人們在處理複雜任務時,傾向將思考與組織的責任交由 AI 代勞,如同把工作「外包」給工具,結果反而削弱了大腦的實質參與度與認知活躍度。

記不住、認不出......使用 AI 產出的文章,作者都不覺得是自己的

腦波圖帶來的警訊,也在行為表現上獲得驗證。

一項測試引用能力的測驗中,LLM 組表現明顯不如其他組別:高達 83.3% 的參與者無法正確複述自己剛完成的文章內容,甚至在「正確引用」項目上得分為零;相較之下,搜尋引擎組與腦力組在這兩項測試中的錯誤率均顯著較低,約在 11.1% 至 16.7% 之間。

這項數據揭示 AI 輔助寫作所帶來的「淺層編碼」(shallow encoding)問題 —— 當內容未經過大腦的深層處理與內部建構,便難以形成穩固記憶,因而難以回憶與深入闡述。

後續訪談亦指出,LLM 組參與者對自己寫作內容的「擁有感」明顯偏低。僅有半數表示自己完全擁有該文章,部分人則坦言內容多為複製貼上,幾乎未經修改。反映使用者在寫作過程中喪失對內容的認知主導權,也可能導致在職場簡報或會議中,面對 AI 協助生成的內容,使用者可能缺乏自信或無法深入說明。

此外,自然語言處理(NLP)分析亦顯示,LLM 組的文章出現命名實體識別(NER,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編註) 的頻率顯著高於其他組別,且常見片語高度相似,與 ChatGPT 的回應幾乎如出一轍。這種語義空洞與原創性不足的現象,使人類教師能夠辨識哪些文章為 AI 協作產出,而 AI 系統則往往無法察覺。

編註:識別文本中具有特定意義的實體,如人名、地名等。

延伸閱讀:Z 世代習慣打字、40% 嘆 「手寫好難」!專家揭書寫能力退化的隱憂

AI 的效率陷阱:人類會為省下的認知成本付出代價

無可否認,LLM 的即時產出與格式結構優勢,已成為眾多職場人士撰寫報告、簡報或行銷文案時的重要利器。然而研究明確提醒:短期效率的背後,潛藏著品質與長期學習的隱性代價。

儘管 LLM 組的文章在 AI 自動評分中普遍獲得 4 分以上的高分,但人類教師的評分則明顯較低,平均落在 3 至 4 分之間,特別是在原創性、內容深度與個人觀點呈現方面分數差異最顯著。反映 AI 評分機制偏重語法與結構的正確性,但對論點深度與個人風格的判斷能力仍有明顯不足,而這些正是影響決策與溝通效果的關鍵。

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 LLM 組參與者在被要求「不使用 AI」重寫文章時,仍反覆使用原先由 AI 產出的句構與詞彙,顯示參與者的寫作策略高度依賴外部工具,缺乏內化與重構的能力。

研究團隊以「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形容這種現象:一開始節省的認知成本,最終可能以記憶力下降、分析能力退化、原創性減弱與決策品質劣化作為代價 。對學生或初學者而言更為明顯 —— 當未經批判性檢核就接受了內容,不僅失去對觀點的主導權,也容易將淺薄或帶有偏見的資訊內化為自身觀念。

別讓 AI 掏空你的思考力!MIT 倡議「延遲式 AI 整合策略」

面對 AI 帶來的雙面效應,MIT 團隊根據研究成果,歸納出一套務實的「延遲式 AI 整合策略」(Delayed AI Integration Model)。這項策略建議無論是在教育或職場情境中,都應謹慎安排 AI 的導入時機,而非在一開始就全面仰賴。

延伸閱讀:AI 代勞寫履歷愈來愈常見!如何揪出求職者的經歷是否「膨風」?

具體操作可分為初期、中期與長期 3 階段:

初期:以獨立構思為主

在任務早期階段,例如報告草擬或概念發想,應鼓勵使用者先進行自主思考與表達。這能活化掌管規畫、語言組織與注意力控制的大腦區域,有助於提升理解力與鞏固記憶。

中期:AI 作為補充與潤飾工具

當內容架構初步形成、論點已清晰時,再引入 AI 協助。例如進行資料補充、語法校正、文字潤飾或翻譯用途,以避免前期思考能力過早被取代。

長期:培養人類的 AI 監管能力

企業與教育單位應正視「認知卸載」的潛在風險,建立平衡 AI 使用的標準。這不僅能保障科技進步不犧牲人類核心能力,更有助於培養職場人才發展「辨識與整合 AI 內容」的關鍵能力。

報告最終強調:「 我們不該讓 AI 替我們思考,而是學會與它一起思考。

資料來源:arXiv;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

繼續閱讀 數位工作術 AI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南港國際skypark

交通、機能、綠意一次到位!「南港國際SKY PARK」打造未來生活典範

2025-08-01 經理人X南港國際skypar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工作生活一體化成為現代菁英的生活常態,對住宅的定義早已不再僅限於居住空間,而是講求效率、生活品味與地段價值的綜合體驗。

坐落於南港核心的「南港國際SKYPARK」,以東京指標性開發案「麻布台之丘」為靈感,融合住宅、商場、飯店、辦公、公園5大創新機能,打造出一座全方位的生活聚落,精準回應新世代菁英的居住需求,開創城市菁英住宅的嶄新格局。

從工業重鎮到科技金融軸帶,南港成台北新核心

「南港國際SKY PARK」是由國泰集團領軍,匯聚旗下國泰人壽、國泰建設、國泰商旅等事業體資源,並攜手三商美邦人壽及華泰大飯店集團聯手打造而成。

該基地前身曾是台鐵的南港客車調車場,隨著政府啟動「東區門戶計畫」推動都市更新,轉型成為占地高達1.65萬坪的複合式開發案,不僅是目前全台最大規模的公辦民營都更案,更被譽為「台北東區新地標」,將引領南港邁向國際生活新風貌。

回顧南港的發展脈絡,它始終是台灣重要的產業與交通節點。從最早期的港口貿易村落、1970年代的工業重鎮、到近年因應都市計畫與跨區重劃,逐步轉型為科技與文創產業匯聚的智慧特區。

南港國際skypark
南港國際SKYPARK
南港國際skypark

現今南港不只有展覽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大型場館,更聚集多座產業園區,包括南港軟體園區、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及台北生技園區。此外,隨著信義計劃區與內湖科學園區腹地日益飽和,越來越多大型企業將目光轉向南港,進駐此地的商辦大樓或在此設立企業總部,例如,中國信託、Nvidia、台灣微軟、IBM、Intel、聯強國際、展碁國際等國際與本土指標企業,形成一條完整的金融科技走廊。未來隨著企業群聚效應擴大、就業人口增加,對中高端住宅的需求勢必同步提升。

面對南港正快速成長的居住需求,「南港國際 SKY PARK」以國際城中城為定位,打造出All in One複合式生活場域,融合住宅、商辦、商場與綠地,提供完整且便利的日常機能,並透過以下三大特色,實現兼顧交通、機能與綠意的城市新生活。

特色1、多元交通系統,串連城市生活軸線

「南港國際 SKY PARK」所坐落的地段,正處於這場城市變革的核心要位,讓住戶可以享有多元且便利的交通選擇。

倘若是習慣自行開車的人,「南港國際 SKY PARK」週邊坐擁3條東西向主幹道--忠孝東路七段、市民大道七段與南港路,皆為貫穿台北市的重要交通動脈,可快速抵達信義計畫區、饒河夜市或松山商圈,或可經由附近的成功橋與成美橋直通內湖科技園區,且車程多在15分鐘內,無論是通勤、逛街或與親友聚餐皆相當快速方便。

南港國際skypark
信義計畫區、松山商圈、內科園區皆在15分鐘生活圈內,打造高效率、低距離的都會節奏。
南港國際skypark

若是想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走路10分鐘即可達捷運藍線昆陽站,15分鐘可至捷運與台鐵共構的松山車站,未來隨著鄰近開發案「富邦之丘」完工,步行至松山站的時間可望縮短至12分鐘內。此外,位在「南港國際 SKY PARK」左右兩側的玉東公園和新新公園皆設有YouBike 站點,無縫銜接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南港車站等重要地標。

特色2、全方位生活機能,一站滿足都會需求

「南港國際SKYPARK」宛如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城中城,住戶下樓便能進入商場空間,輕鬆滿足閱讀、餐飲、休閒、健身到育兒等各種日常生活需求。

目前,全區共設有3棟住宅大樓、5棟辦公大樓和1棟飯店及商場,其中,住宅大樓的第5至21樓為住宅,共計528戶,主力坪數介於24至40坪、為2至3房配置格局,鎖定都會核心中堅族群的實質居住需求。

在商場規劃上,則涵蓋影城、書店、健身房、24小時便利商店、私廚料理、超市、輕食咖啡店、幼兒園及安親班等8大主題,提供一站式生活機能,不論是日常採買、休閒娛樂、親子教養或健康管理,都能在社區內一應俱全,落實「住在城市核心、生活近在咫尺」的現代生活理想。

南港國際skypark
住戶下樓即達商場,閱讀、健身、親子教養一次到位,落實「生活近在咫尺」的核心便利。
南港國際skypark

特色3、豐富綠地景觀,打造都市中的綠意棲地

在都市叢林中坐擁大片綠地,是件難能可貴的事,而「南港國際SKYPARK」巧妙結合地理優勢與建築設計,讓住戶得以擁有超過2萬坪的綠地景觀,即便身處繁忙都會區,也能親近自然、享受綠意生活。

南港的綠地和公園其實不多,但「南港國際SKYPARK」位置得天獨厚,左右兩側便是新新公園與玉東公園,被近1萬坪的天然綠意環繞。建築本身亦在1樓打造7400坪的開放式生活綠地,成為住戶日常散步、親子活動的舒適空間;5樓更設有2,700坪的空中花園,巧妙銜接商場與住宅動線,形塑一條專屬住戶的「空中綠廊」。三大綠帶串連,總計超過2萬坪的綠地空間,為在此生活的住戶,帶來鬧中取靜、綠意盎然的都會綠生活。

南港國際skypark
近1萬坪的天然綠意環繞在「南港國際SKYPARK」周邊,成就難得一見的都會綠生活日常。
南港國際skypark

在產業群聚、軌道建設與城市更新等多重利多加持下,南港正迅速轉型為台北的新核心區。「南港國際 SKY PARK」不僅坐擁地段、機能、交通與綠意,更透過全區規劃實現「住、辦、遊、憩」一體的生活藍圖,是少數能真正實現國際級居住品質的指標建案,也象徵南港邁向世界級城市生活的重要起點。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