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迪士尼 CEO 熱門接班人選!他麾下的「體驗部門」為何是集團的金雞母?


根據董事會聲明,迪士尼執行長巴布・艾格(Bob Iger)將於 2026 年卸任,公司預計於 2026 年初公布繼任人選。不少外媒報導,「體驗事業部門」(Disney Experiences)負責人喬許・達馬羅(Josh D’Amaro)為接班 CEO 的熱門人選之一。
根據 2025 年第二季財報,主要掌管樂園、郵輪、度假村與消費的體驗事業部門,創造單季高達 25 億美元的營業利益,占全公司營業利益的 57%;其中美國本土主題樂園貢獻 18 億美元,年增幅達 13%。
迪士尼是如何把「實體體驗」變成強大的獲利引擎?
迪士尼樂園把「時間」變成商品,遊客卻甘願買單!
作為迪士尼體驗事業部門的負責人,達馬羅深知,即便是充滿「魔法」的主題樂園,也需要結合精準的商業策略,才能確保營收持續成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經營策略,就是「把時間商品化」。
自 2021 年底起,迪士尼在美國樂園推出快速通關系統 Genie+,取代原先的免費快速通關(FastPass)服務,讓遊客可以透過付費,縮短遊樂設施的排隊時間。
對迪士尼來說,相當於開啟另一個收入管道,並有效提升客單價。根據外媒報導,在 2021 年 10 月至 2024 年 6 月、短短不到 3 年的時間,Genie+ 創造逾 7.24 億美元的營收,成為迪士尼樂園重要的利潤來源。
不僅如此,迪士尼於 2024 年底宣布將 Genie+ 全面改版為「閃電通道」(Lightning Lane),採變動式定價,價格會依淡旺季與人潮調整,有更彈性的獲利空間。並推出「Lightning Lane Premier Pass」作為高階版本,將「免排隊」打造成極致體驗商品。
這一連串機制的演變,本質上是將「排隊時間」進行價格分級。想省錢的遊客仍可選擇免費的排隊方式;但若想節省時間、有效地掌握遊玩動線,則需付出額外費用。
迪士尼大量收購 IP,轉換成「可觸摸、可遊玩」的體驗
「IP 實體化」是迪士尼樂園最核心的策略。
多年來,迪士尼透過收購皮克斯(Pixar)、Marvel、盧卡斯影業(Lucasfilm)與二十世紀福斯(20th Century Fox),獲得龐大的故事資產。並將手上的 IP 逐步落地為實體樂園,像是復仇者聯盟營(Avengers Campus)、星際大戰:銀河邊緣(Star Wars: Galaxy's Edge)、潘朵拉:阿凡達世界(Pandora – The World of Avatar),以及最新的蒂安娜的河口冒險(Tiana’s Bayou Adventure)等近年新開設的園區。
這些 IP 不僅提升入園誘因,也能提高消費者與品牌互動的深度與頻率。香港園區的「冰雪奇緣世界」開幕後,帶動園區業績由虧轉盈、入園人次創下歷史新高;而上海園區則有 1/3 的遊客是專程為了「動物方城市」而造訪。證明 IP 的魅力遠超過單一商品,是一種可被「實體化」的文化情感。
迪士尼不再「親民」?票價漲速超越通膨,中產家庭難以負擔!
然而,在利潤提高的同時,迪士尼樂園的價格策略近年來備受外界質疑。
1985 年迪士尼樂園票價僅 21.5 美元,然而 2025 年平均入園價格暴漲至 155 美元,漲幅高達 620%,遠超平均薪資漲幅的 126%,令許多中產階級家庭望之卻步。
特別是各項付費選項的累加,進一步加劇消費階層的落差。例如,目前的「閃電通道」最高價格可達一人 449 美元,雖然該服務能有效節省排隊時間,卻也讓「體驗魔法」的成本變得更加昂貴。許多評論認為, 迪士尼正在從一個全民共享的家庭娛樂場域,逐漸轉型為針對高端客群的奢華體驗品牌。
迪士尼執行長艾格在 2022 年回歸擔任執行長時,便曾對樂園的價格調整「表示震驚」,並要求內部重新檢視定價策略與遊客體驗之間的平衡,如恢復遊樂園度假區飯店的免費過夜停車服務、票務促銷等。儘管部分價格調整有所緩解,但總體消費門檻和價格上漲走勢並未完全逆轉,迪士尼的「親民形象」面臨挑戰。
資料來源:Disney、CNBC、LA TIMES、travel weekly、Mordor Intelligence、HONGKONG Disney、Shanghai Disney、The Roundup、DFB、The Street、Disny tourist blog;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