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台灣每 5 條進口鮭魚就有 1 條來自爭鮮!20 年來,它不只是壽司店,還是重量級進口商?


你可能吃過爭鮮壽司,但你知道他們是台灣進口鮭魚的重要角色嗎?
爭鮮執行長劉桂照指出,爭鮮每年進口新鮮鮭魚約 2500 公噸,占全台進口鮭魚約 20%,是全台最大鮭魚進口商之一。
台灣人多愛吃鮭魚,光是爭鮮店內的銷售數字便可見一斑。爭鮮的鮭魚商品年銷售量超過 3000 萬盤,如果將盤子堆疊起來,高度超過 1300 座台北 101 大樓;且店內的暢銷榜上,前 10 名中有 6~7 名都是鮭魚相關商品。
如今,爭鮮還要靠一周 6 天從挪威空運直送的鮭魚,進一步攻占壽司市場。劉桂照表示,這項高頻率的運送制度已在爭鮮內部運作 20 多年,從品牌約成立後第 2、3 年開始逐步實踐;現在對外提起,也是為了加深消費者對爭鮮鮭魚商品的信任感,鞏固台灣迴轉壽司霸主的地位。
爭鮮成為鮭魚進口大戶的演進史
不過,這套鮭魚配送體系,也不是一夕之間就形成的。
爭鮮在創業初期,便打造「鮮度即品牌」的核心定位,在門店數約 20 家時,第一次興起自行進口鮭魚的構想。劉桂照說,當時基本進口量需有一公噸,頻率是 2~3 天進口一次,但如果只在自己門市供應,肯定賣不完,於是也以批發的形式銷售給其他品牌和客戶,解決進口貨量大、又要同時保持新鮮的兩大難題。
隨著爭鮮品牌規模成長,門市和批發銷售量足以消化進口量,便建立起每周 6 天的高頻冷鏈直送制度。且一周 6 天直送還可以降低存貨不足的風險,因為如果一周只空運 1~2 次,當遇到航班延誤,那一周門市的鮭魚產品就可能缺貨。
隨著供應量提升,光依賴分店自行手工切割,已無法支應。爭鮮便在林口設立集中切割與包裝的中央廚房,新鮮漁獲下飛機後直接送到林口,透過自動化流程,快速切割大量鮭魚肉。
由於爭鮮物流團隊要出貨給全台超過 300 間門市,為滿足不同店型的配送需求,每天劃分 4 個配送時段,比如獨立街邊店就可以比較彈性,凌晨也能進貨;高鐵或百貨門市,就需要集中在營業時段完成補貨。
海外市場採「在地化管理」,發展獨特產品
隨著供應鏈體系穩固,爭鮮也持續擴展門市版圖。
目前,爭鮮在台灣已經擁有 5 大品牌,分別是爭鮮迴轉壽司、爭鮮 PLUS、爭鮮 gogo、MAGiC TOUCH、定時 8,共計 297 家門市。2024 年,爭鮮全球總營收約為 220 億元,其中台灣市場貢獻約 106 億元,占了 47%。
至於海外市場,劉桂照表示,會加深在地化管理策略,比如新加坡、中國等地就聘請當地員工管理團隊,並給予彈性,開發適合當地的餐點。比如說,中國四川、成都地區的顧客,比較不習慣吃生食類的食物,爭鮮便因應當地口味開發臘肉壽司、麵食類商品;又例如在泰國推出的產品,會搭配當地調製的泰式醬料。
爭鮮預計 2025 年門市淨增約 12 間,目前已突破 300 間大關,全球則有超過 700 家門市,布局範圍包括中國、泰國、新加坡等地。劉桂照表示,台灣市場的展店主力,仍然以迴轉壽司為主,從中小型店面、約 25~30 坪的爭鮮,到 50~60 坪的 MAGiC TOUCH 都有可能。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