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韓國人眼中的日常美學!「台灣感性」熱潮解析:品牌如何抓住背後的商業潛力?


台灣人熟悉的巷弄街景、馬路穿梭的車流、舊建築改造的咖啡館、遊客和在地人交錯的夜市⋯⋯這些再普通不過的地景和日常,在韓國遊客眼中,卻是一種值得體驗、值得再訪的「台灣感性」(대만감성)。
近年,台灣感性這個詞彙悄然在韓國社群間成為熱門話題,甚至因為爆紅的點太過「日常」,還讓許多台灣人不懂究竟為何而紅。
台灣感性是什麼?台灣企業、品牌,有機會靠「台灣感性」拓展海外市場嗎?
台灣感性是什麼?韓國人眼中的日常魅力
曾為韓國三星電子、CJ 娛樂、現代汽車等客戶經營社群廣告的韓國數位廣告集團 The SMC 代表創辦人暨執行長金龍泰(Yong-tae Alex Kim)表示,自己就是在 20 幾歲時看了台灣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30 歲時則是看到韓國綜藝《花漾爺爺》來台取景製作,呈現日常且歡樂的氣氛,對台灣的印象便定格在「真摯、純淨的愛情故事」與「生活的細節刻畫」。他說,這和韓國影視常見的高張力敘事不同,更像是一張會留在心底的舊照片,讓人懷念,也讓人想再回到那個場景。
《中央廣播電臺》提到,韓國常常用復古、感性氛圍來描繪台灣的人文、建築、風景和美食。具體來說,像是被改造成咖啡館、茶館、禮品店與旅館的老舊建築;廟宇、鐵窗花、冷氣室外機和植栽交織的畫面,這些台灣人習以為常的在地元素,在韓國人眼中,都是值得朝聖、打卡的熱點。
台灣感性的概念,也包含人與人之間自然、不過度包裝的交流,讓情感顯得可親、可近;又或者是融合了多國文化的包容力,無論是韓流、日系、歐美風格,都能與在地文化和諧地並存著。
正因如此,許多場景成為韓國人記錄重要回憶的地方。比如韓國樂團 HYUKOH 主唱吳赫(Oh Hyuk)和韓國模特兒黃智敏的婚紗照,選在台北天橋以及背景有著山水壁畫與老式木質家具的地點拍攝。也有些藝人選擇在台灣街頭拍攝形象照,呈現出濃厚故事感與生活氣息,像是韓國女團 MAMAMOO 主唱頌樂(Solar)、ILLIT 的專輯宣傳照,就被視為是「台灣感性」取材的代表。
韓國的「台灣感性」熱潮逐漸延燒回台灣,也讓台灣人看見並認同生活周遭的美感。有許多年輕世代拍攝婚紗照或旅行時,不再拘泥於精緻的背景,而是傾向走向街頭,讓日常生活成為拍攝場景。
2025 年首爾國際書展,台灣更以主賓國之姿,推出「台灣感性」主題館。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表示,台灣感性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取代的。
從文化氛圍到市場機會,品牌如何靠「台灣感性」乘勢而上?
那麼,「台灣感性」有機會變成台灣品牌出海的機會嗎?
從內容製作與行銷的角度出發,近期和 The SMC 集團合作推出網路綜藝節目《鑑定師》的電通(dentsu)大北亞區娛樂事業負責人白玉瑩觀察,台灣感性的出現,是一個「inspire(啟發)」。
繼韓國版《鑑定師》之後,這次在台灣推出全球版,延續節目主打的在地情懷和人情溫度,會讓來賓分享自己的珍藏物品,以及背後所蘊含的回憶和故事內容;節目也將邀請台灣藝人如 9m88、ENERGY 等,讓全球觀眾一窺台灣人的「台灣感性」。節目放在 YouTube,面對的是全球市場,會有來自各國的觀眾。白玉瑩認為,這是在內容為王的時代下,很重要的試驗場域。
金龍泰也認為,台灣感性不只是韓國年輕世代社群上的熱詞,而是一個能夠轉化為跨國商業合作的切入點,就像韓國文化(K-culture)、J-POP 一樣,是全球市場的敲門磚。隨著 YouTube、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成熟,台韓之間的內容交流門檻已大幅降低,甚至能延伸到日本等周邊市場。
白玉瑩和金龍泰都指出,如果要讓「台灣感性」成為跨市場的商業引擎,就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印象。從韓流經驗可以看到,如果能將在地文化融合內容製作、品牌行銷,再透過跨平台傳播,就有變現的可能。像是幾乎所有 2C 的品牌,如食品、觀光、在地特色商品,都能從文化趨勢中找到突破口。
但是熱潮容易退去,如果無法維持趨勢,將台灣感性的內容快速地傳遞出去,便無法累積成品牌資產。因此,推廣策略上,可以先用輕量化的社群內容測試市場,透過短影音、小型的跨國合作節目,在全球觀眾心裡種下印象。等到話題發酵,再擴大投入製作與資源,達成更高的轉換效益。
不過,「台灣感性」只能說是台韓交流合作的一個面向。如今,台韓之間的互動已擴展到更多領域,例如客家電視台邀請韓國男團 Super Junior 成員利特擔任節目主持人,台灣職業球團則邀請韓國男團、女團擔任嘉賓表演。這些合作不僅增加了雙方娛樂產業的接觸點,也為後續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奠定基礎。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