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岱君

從《獵魔女團》看 Netflix 的戰略轉身:180 億預算押注下一個成長曲線?


Netflix 第二季財報亮眼,營收成長 16% 達 110.8 億美元,淨利大增 46% 至 31 億美元,股價一年翻倍,優於華爾街預期。
而 2025 年 Netflix 的內容預算是 180 億美元,年增 11%,同一期間,觀看時數增幅僅 1%。指向一現實:在投資節節攀升、增長逐漸放緩的矛盾中,必須從既有用戶身上榨取更多價值,讓他們不退訂、差別取價等。問題是,投資哪種內容最有效?
《獵魔女團》在全球掀風潮背後:Netflix 動畫內容觀看次數飆漲
不妨先從近期 Netflix 躍上新聞版面的話題談起,其原創動畫電影《KPop 獵魔女團》(KPop Demon Hunters)在北美各大戲院上映,首周創下 1800 萬美元票房,成為 Netflix 史上首部院線冠軍;在 Netflix 平台上則連續 9 周奪冠,累積 2.1 億次觀看;主題曲《Golden》更一路唱進《告示牌》(Billboard)冠軍。
其實,根據 Netflix 上半年報告,動畫(animated)內容創造 44 億小時觀看,增速比其他類別快 10 倍,全球超過一半用戶曾觀看動畫,且動畫是 Netflix 第三季最受歡迎的觀看類別(占 15.5%)。
但單一的成功事件,也不足以證明動畫可能是那把突圍利劍。
因為這 44 億觀看小時僅占 Netflix 總觀看時數的 4.6%,等於是原本的基數小,所以成長的倍數會更多,即便動畫現在是觀看類別最多的內容,也未必能代表下一條成長曲線,且第二名為戲劇(drama)類型,占比 15.4% 緊追在後。
況且,最受歡迎的 25 部動畫中,Netflix 原創內容僅占 20% 觀看時間。換言之,Netflix 主要靠的是「授權內容」在支撐動畫業務。
相較於同業,Netflix 自產動畫具備哪些優勢?
但相較其他串流競爭對手,Netflix 在動畫領域確實具備獨特優勢。
優勢 1:內容生態完整,客群廣泛
Disney+ 依賴自有 IP 護城河,主攻家庭動畫市場,但成人動畫布局有限;Amazon Prime Video 透過併購 MGM(米高梅)強化內容,但缺乏動畫專業基因;Apple TV+ 專注於精品路線,動畫投入相對保守。Netflix 則同時布局成人動畫、日本動畫和兒童動畫,形成完整生態。
相對於專業動漫平台只專精單一領域,用戶只需訂閱 Netflix 一個平台,就能看到影集、脫口秀、紀錄片⋯⋯等,不需要為了不同內容類型訂閱多個平台,這種「一站式」價值主張是 Netflix 最大武器。
「做動畫的人要找通路時,會優先考慮價格合理的大平台。」即使一些專業動畫平台擁有更多內容,但馮勃翰指出,很多觀眾不會去訂專業平台,而是選擇看盜版,因為覺得「為了這部作品去訂閱,但其他東西都沒興趣看。」Netflix 的 CP 值,讓用戶願意為多元內容付費。但他也承認,這種優勢的持久性有待驗證。
優勢 2:技術、訂閱人數領先對手
長期研究影視經濟學、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分析,「Netflix 的優勢在於技術和訂閱人數基礎。」
Netflix 具有經濟規模最大的用戶數(全球超過 3 億個帳號,若算上家庭方案每組可達 5 位使用者,實際用戶更可觀),加上目前串流平台中最好的技術、使用者體驗和個人化推薦(例如語言翻譯、依據網速自動調整畫質、演算法等)。這種規模讓 Netflix 能承受高額內容投資,並在與授權方談判時握有更大籌碼。
換言之,Netflix 最能跟競爭對手做出差異的強項在於內容分發,能把合適的作品精準推薦給對的用戶,並且可以靠觀影體驗增加品牌信任。
與其說 Netflix 投資動畫,不如說是成本策略的一環
所以動畫對於 Netflix 到底是不是門好生意?從成本來說,是的。
根據市調分析公司 Ampere Analysis 研究,授權電影每次觀看成本僅 0.12 美元,而原創劇集高達 0.68 美元,相差超過 5 倍。面對如此懸殊的成本效益,Netflix 正在重新定義內容投資邏輯。
馮勃翰解釋,串流平台的內容策略分為兩類:
1. 攻擊型內容(For Acquisition):話題大、成本高,能吸引新訂戶。
2. 防守型內容(For Retention):使用率高、成本低,讓訂戶不退訂。
按照定義,原創的《KPop獵魔女團》可能偏向攻擊型,「會有觀眾為了這部作品認識你這個平台,然後決定要訂閱。」相對地,大量的授權內容則扮演防守型角色。也就是說,在成本壓力下,Netflix 選擇用少數原創爆款,如影集《星期三》(Wednesday)製造話題,用大量授權的內容維持日常經營。
馮勃翰指出,影音串流產業已從 2019 到 2022 年的「軍備競賽」(串流平台瘋狂砸錢搶獨家內容)轉向理性合作。當時各自為政,自產的內容不授權到別的地方,因為當時的商業邏輯是要先搶訂閱人數,導致「營收成長有限,但內容支出暴增」,難以持續。
如今大家願意互相授權,不再堅持完全獨家,像是 Netflix 也開始向競爭對手購買內容、從大片廠取得經典電影授權,留客策略從「內容擁有權」轉向「內容使用效率」,代表商業邏輯更偏向資源分配的思維。
真正的成長密碼可能不在於押寶單一內容類型,而在於如何用善用有限預算,最大化 2 個核心目標:吸引新訂戶和留住既有客戶。在這個框架下,動畫的價值在於成長快速,被視為潛力市場,但它只是 Netflix 多元布局中的一環,不是唯一賭注。
資料來源:WSJ(1),(2)、parrot analytics、Netflix、games radar、Flix Patrol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