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岱君

從沒人投履歷到員工平均年齡下降 13 歲!這家製鞋傳產,如何靠「AI 優先」推動數位轉型?


你可能沒聽過鉅鋼機械,但你腳上的運動鞋,很有可能出自台中大肚山下的一家傳產。成立於 1978 年的鉅鋼機械,專門生產鞋子中大底(鞋底、鞋底與鞋面間的夾層)的專用機台,Nike、Adidas、Puma 的鞋子基底,有超過 80% 都是靠他們家的機台。
然而,時間來到 2018 年,鉅鋼機械正啟動二代接班,開始導入數位轉型,而產品重大突破也讓公司必須用新製程來支撐。接著又經歷疫情,製鞋產業發生劇烈變化,客戶對交貨速度的要求,從一年半壓縮到半年;2020 年,公司資訊系統又被勒索病毒攻擊摧毀。種種原因,公司不得不加速轉型,成立數位創新中心推動 AI 轉型。
對數位轉型理解偏差,職缺掛一年都沒人投履歷
當時,資訊長簡光正開出數位創新中心第一個職缺:熟悉虛擬化架構、雲端平台操作、基礎網路設定,還要會多種程式語言。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公司現有系統的基本需求。結果,職缺開出一年多,卻沒有任何人投遞履歷。
業界同伴跟他說,這個條件就算在台北也很難找到,就算有,也會優先去大公司。「我一開始以為將一群人集中起來,可以解決跨部門專案,但技術過於複雜,根本找不到人。」這個職缺,其實反映出公司系統過於複雜和分散。
簡光正反思,問題不在於市場上沒有人才,而在於公司對數位轉型的理解存在偏差。傳統思維認為,數位轉型是導入更多好工具,但實際上,工具愈多、系統愈複雜,反而成為轉型最大阻礙。
公司 ERP 用一套系統、文件管理用另一套、專案追蹤又是第三套,每個系統都有不同的操作邏輯和技術要求。與其找能掌握所有系統的超級專家,不如整合系統,這個思路催生了「One Platform」(統一平台)策略,將公司所有數位系統整合在微軟(Microsoft)生態系。
根據新政策,新的職缺描述變得更精簡:熟悉基本辦公軟體、有邏輯思維、願意學習,員工 Polar 正是第一批招進的零經驗工程師。她畢業於東華大學文組科系,完全沒有程式基礎,但簡光正在履歷看到關鍵特質:對技術的濃厚興趣、處理邏輯的細膩,以及將複雜概念轉化為通俗語言的獨特能力。
因為統一使用微軟生態系統,她只需要學會一套工具邏輯,就可以透過 low code(低程式碼)工具,把工廠的品質管理流程「組裝」成一個數位系統,3 個月後,Polar 成功開發出即時生產監控系統,這個系統原本需要花近百萬元的外包費,驗證了統一平台策略的正確性。
制定 AI 優先原則,培養人機協作習慣,專案從一個月縮短至一周
有了這一步成功,簡光正意識到,AI 將進一步降低數位化的參與門檻。但他沒有急著全面推廣,而是先讓數位創新中心成為 AI 應用的試驗場。他制定了「AI First Principle」(AI 優先原則),要求數位創新中心所有文書工作都必須先經過 AI 處理。
透過強制規定,培養員工與 AI 協作的習慣,3 個月後,程式開發效率大幅提升,以往需要一個月時間的專案,現在僅需一周;品質管理流程用 AI 輔助的低程式碼開發,從過去需要 30 分鐘,縮短到 5 分鐘;原本需要 13 個步驟的複雜作業流程,也簡化成 3 個步驟。
統一平台策略不只是技術整合,更是考驗業務需求、跨部門溝通、處理開放式問題等軟技能。以品質管理系統的開發為例,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寫程式,而在於理解工廠現場的實際需求。
這種模式要求技術人員必須能夠與業務專家進行深度對話,將抽象的痛點轉化為具體的系統功能。品保工程師知道哪些資料最重要、哪些步驟可以省略,但他不會寫程式;技術人員懂得如何實現功能,但不清楚業務邏輯。
現在,工廠現場的品質保證工程師,可以直接與技術人員協作開發系統。這種「業務專家 + AI 工具 + 技術引導」的協作模式,讓管理從依賴經驗的藝術,變成可視化、可量化的科學。研發部門開始使用 Notion AI 管理複雜專案,研發經理可以一鍵產出整合報告。
面試時,簡光正會直接展示公司內部的 Notion 儀表板,當求職者發現這家「傳統製鞋機械廠」利用 Notion 專案管理、全面導入 AI 工具,成為年輕人才加入的強力磁鐵,公司平均年齡從 44 歲降到 30 歲,「數位轉型真的沒有想像中花錢,花心力才是最重要。」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