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ChatGPT

數位轉型只是 IT 的事?讓 AI 成為組織的共同語言,資訊部門不再孤軍奮戰

吳相勳
2025-06-23
撰文 吳相勳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對多數台灣中小企業來說,數位轉型最痛苦的,不是預算不足,也不是人才匱乏,而是一種深層的無力感:公司的發展方向,跟不上技術發展的速度。當企業策略講求市場反應速度,IT 部門則追求系統穩定與長遠架構,兩者彷彿跳著不同節奏的舞步,終至互相踩腳。

數位轉型為何無力?公司策略跟不上技術發展

前高盛董事總經理提米奧斯.基里亞科普洛斯(Thymios Kyriakopoulos)以 3 個維度精確地描繪困境(如下圖),他認為企業要爬上名為「最佳點」(optimal point)的績效高峰,必須同步推進企業策略、資訊科技策略 2 條軸線。

企業如何爬上績效高峰?
涂貴婷製圖

然而,現實是大多數公司都卡在「半山腰」:策略報告完美無缺,實際執行時,底下部門卻是壁壘分明。企業策略與資訊科技像是 2 條平行線,各自為政,這種「錯位」(misalignment)的代價極高,它會產生矛盾的內部信號,形成「企業孤島」(corporate silos),造成重複的努力,最終導致整個營運體系脆弱不堪。

延伸閱讀:微軟、索尼都吃過教訓!想靠「良性競爭」激勵團隊,領導者該怎麼做?

究其根源,是因為雙方的「時間感」不同。商業策略講求即時反應,而資訊建設則追求未來幾年架構的穩健發展,這對資源有限、缺乏專職 IT 團隊的台灣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致命痛點。然而,這道鴻溝,我們註定無法跨越嗎?

AI 帶來的集體變革:讓數位思維成為共同語言

生成式 AI,出乎意料地成為那個讓中小企業繞過傳統 IT 建設鴻溝,直接讓全體員工「浸泡」在數位思維裡的「芝麻開門」。

以往企業若想導入資訊科技工具,總得砸下大筆預算,但過去半年,在為企業舉辦多場生成式 AI 工作坊後,我發現許多總經理與高階主管開始動起來,務實地思考資訊技術如何融入到工作流程。一位資訊部門主管更告訴我:「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公司對 IT 的『策略性』關注。」

當員工開始用 AI 生成文案、整理會議紀錄、處理產線資料與格式化輸出,他們體驗到 AI 是能立即派上用場的實用工具時,這種「有感」的參與,引發了員工主動的學習熱情與思考:「我的工作中,有哪些環節可以改善?那些困擾我許久的問題,有沒有可能用 AI 解決?」

延伸閱讀:7 成企業還沒用上 AI!老闆們都高喊導入,為何腳步卻慢吞吞?

這正是生成式 AI 帶來的最大變革:它第一次讓「非技術人員」有了親手打造工具、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當企業內部從老闆到基層,都開始探討如何善用 AI 時,組織對於生產力與工作流程的認知,就開始同步、校準。

AI 成為一面鏡子,讓企業第一次集體反思:「我們的流程是否有更聰明的做法?」當這種思維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那張績效曲面圖上的 2 個軸線——「企業策略」與「資訊科技」,就真正開始有了交集。未來,當企業真的投入大規模 IT 建設時,就不會只是 IT 部門的單獨作戰,而是全公司、與策略緊密結合的動員。

這場由 AI 點燃的學習革命,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轉骨」契機。它證明了,要登上績效高峰,不一定要從建造一條昂貴的高速公路開始。我們可以先為每位員工配備好用的工具,教會他們團隊合作,一起從山腳下,走出屬於自己的、更踏實的路。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