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毓茹

AI 合約需求漲 3 倍!這家新創如何協助企業用 AI 擬定、審閱、追蹤合約?


公司好不容易談到一個大客戶的合作案,負責的 Vincent 卻為合約頭痛不已:要自己寫,怕條款不周全會增加風險;到外面找律師,不僅費用高,往往還要等上好幾天。好不容易擬出合約草稿,光是跑內部流程,又是一場馬拉松,常常案子已經跑完,合約卻還沒簽完。
這樣的狀況,在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幾乎天天上演。
「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專門的法務,到外面找律師又有成本考量。」運用科技解決法律事務的律果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啟桐表示,生成式 AI 的出現,為這個老問題帶來新解方,AI 能依企業需求快速生成合約草稿、檢視常見風險條款,讓企業非常有感,「我們光是 AI 應用合約的客戶需求,近 3 年成長就超過 3 倍!」
用科技解決法律問題,協助企業法務數位化
企業在法律遵循上需符合公司法、勞基法、個資法、環保法規和稅法等多項規定,日常營運同時涉及供應商合約、客戶合約、勞動契約等多種合約管理。一份商業合約往往包含數十條條款,每個條款必須精確定義各方的權利與義務,以保障雙方利益並降低風險。
在個人法律層面,以民事訴訟為例,從起訴、送達、答辯、證據調查、辯論到判決,每個階段均需嚴格遵守時間及程序規範,確保法律程序公正有效。陳啟桐在 2019 年創辦律果,初期想透過科技的力量,解決民眾和法律界資訊不對等的情況,當民眾有問題想請教,能直接到平台找到適合的律師免費諮詢,並提供透明化的報價和聯繫方式。
後來發現,美國、日本已經很多公司在推動法務的數位化,台灣公司的法務部門通常數位化程度比較低。於是,結合科技讓法律流程變得更高效、便利,比方說透過 AI 自動化處理和分析龐雜的法律文件,提高審核效率和準確度,也能釋放人力。
在台灣,法律科技公司屈指可數,且多數創辦人都是純法律人,陳啟桐是少數具有機械、中文和法律跨領域背景。過去擔任實習律師時,他發現專利和知識產權是法律裡最接近科技的一塊,因為刑法、民法很久才會修訂一次,但專利法規範技術創新、發明等相關的權利,與科技進步和技術應用直接連結。透過專利法,加上跨領域經歷,讓他很早就察覺科技對法律的影響。
生成、審閱合約需求大漲,AI 法務搭配真人律師,成本省一半
如今,生成式 AI 為律果帶來企業端商機。AI 剛出現時,最好用的是合約翻譯,現在已發展到解決企業最大痛點:合約生成和審閱。陳啟桐分析,大企業每天必須處理大量合約,除了符合法規,還要考量公司內部規範和標準。雖然企業有法務人員,但逐條審閱合約仍然費力,律果提供客製化審閱,讓企業提出內部審閱規則,讓 AI 審閱符合該企業的特殊需求和風險控制標準。
針對更複雜的合約需求,則提供自動化文件比對功能。比方說,建設公司簽合作方案,在合約前會有意向書、簽呈、申請單、估價表、工程明細表,透過系統檢查所有文件相關資訊的一致性,再讓法務人員做最後確認。
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則對生成合約需求更高,陳啟桐解釋,中小企業通常沒有專門的法務,如果完全仰賴外部律師,成本會大幅提高。如今 AI 寫合約有 60~70% 的完成度,因此律果推出 AI 法務搭配真人律師 30 分鐘諮詢,可以節省一半以上的時間和成本支出。
許多企業主會想:「那我直接用 ChatGPT 或 Claude 寫合約就好了。」陳啟桐提醒,ChatGPT 等工具主要用美國法律資料訓練,生成的合約可能不符合台灣法律規範。對此,律果建立 500 份符合台灣法律的合約範本,讓 AI 在生成合約時有明確參考依據,避免產生不適用的條款。
不過,他提到,AI 只能解決合約撰寫和審閱,無法處理企業內部的合約管理流程,例如許多主管時常忘了審查合約、或合約太多,無法掌握每個到期日。於是律果推出合約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把傳統紙本全面數位化,「公司不用再把合約印出來、放進卷宗,一個個蓋印上簽。」
接著,再整合電子簽章功能,讓系統追蹤合約目前停在誰手上、已經卡關幾天,主動通知當事人有合約要審核,並直接在線上簽核。此外,許多公司基於資安考量,禁止員工將機密合約上傳 AI,因此他們根據企業的資安需求,提供不同解決方案,包括雲端部署和本地端部署等選項。
陳啟桐強調,AI 雖然在翻譯方面完成度可達 95%,合約生成和審閱完成度約 60~70%,但仍需要靠人做最後把關,「AI 擅長的是重複繁瑣工作,人擅長的是了解公司背景、組織文化和觀點。」
律果科技
2019 年 5 月成立,使用科技解決法律事務,推動法律工作的數位轉型。主要服務包括生命周期管理系統(CLM)、電子標籤系統,以及結合生成式 AI 的法律應用服務,例如合約自動審查和草擬等。2024 年獲得國發基金投資。
陳啟桐
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中正大學法研所碩士和新罕布夏大學(UNH Franklin Pierce School)智財權法碩士,於 2019 年創辦律果科技。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