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岱君

從大龍峒巷弄走向國際:60 年設備廠如何切入 AI 晶片製程、成為台積電優良供應商?


「如果不是因為輝達(NVIDIA),你們不會來採訪我們。」志聖工業(下稱志聖)董事長梁茂生坦率地說。確實,AI 伺服器帶動晶片先進封裝(CoWoS)的需求,這家位於新北市林口的設備製造商,2023 年獲得台積電「優良供應商卓越量產支援獎」,是近 10 年來唯一獲此殊榮的本土設備商。
這一刻的到來,志聖總經理梁又文形容,是「經過 13 年慢慢 cooking,我們陪著十幾年燒冷灶,居然剛好就這一群燒冷灶的人紅起來了。」
這也是從供應商變成價值創造者的轉變過程,志聖從台北大龍峒旁的小巷弄起家。梁茂生娓娓道來,59 年前,大哥拿著母親標會的 5 萬元,從一台電鍍廠的乾燥烤箱開始,逐步推進到 PCB 設備,再到 LCD 面板設備,最後跨進半導體先進封裝領域,與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並肩作戰。
這家本土設備廠,長期堅守且不斷強化「光」與「熱」的核心技術,跟隨也參與了台灣產業的升級之路。
在志聖的會議室裡,一起享用每天請廚師專門烹製的健康員工餐,父子的對話交錯展開。梁茂生講古,梁又文添加注釋跟總結,老經驗與新思維相互激盪。
身為電子、高科技產業的在地設備廠,志聖很早就意識到,台灣若要在全球供應鏈中擁有話語權,不能永遠仰賴昂貴的國外設備,「尤其是關鍵製程設備,不但市占高、價格高,還不一定符合在地需求。」這正是志聖啟動自主開發的起點,也是拉幫結派打群架的初衷。
「我們從不單打獨鬥。」梁茂生說。梁又文進一步解釋,台積電的供應商動輒千億規模,台灣最大的設備商也不到 100 億,「我們天生就沒有入場券。」
於是,志聖主導成立 G2C+ 聯盟,結合均豪、均華等公司的互補優勢,證明台灣也能做出頂尖設備,不一定需要向外國買。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年代,志聖已是堅實的本土設備廠商。他們絕不是台積電供應鏈裡最大的,但可能是最靈活的。
13 年的陪跑,換來的不只是一座獎盃,從早期要學著國外設備做機台,現在成了技術的共同制定者,潛台詞是台灣製造並非只能代工,也可以站在創新的最前線。
這就是志聖,一家從孔廟旁走出來的公司,用一甲子證明什麼叫作與時俱進。
持續精進「光與熱」的核心能力,延伸至跨產業的多元應用領域
Q:怎麼踏入工業烤箱這個領域?
董事長梁茂生(下稱董): 我是志聖的第三號員工,退伍第二天就來上班。公司是我大哥梁武舜,用母親標會的 5 萬塊,在台北大龍峒孔廟旁的巷弄裡創立的,本來叫一成儀器製造所,後來改名志聖,就是跟孔廟有關(孔子為至聖)。
大哥當兵前當學徒,退伍後老闆不給他加薪,所以創業賣跟老闆類似的東西,做起第一台實驗室烤箱。當年為了打開市場,他還親自尋訪電鍍廠,讓原本是用滾燙熱水讓物件乾燥的電鍍廠商,願意採用工業烤箱。之後,又逐步研製出高溫爐與醫療用的高壓消毒器,奠定了公司對熱能設備的技術基礎。
公司第二號員工,是三弟梁茂忠(現為志聖副董事長),他 50 年前就到台中設立分廠,開發鞋業專用的 UV(紫外線)照射設備,在電子業不景氣時,因為鞋業的收入,穩住營運、度過困局,如今還成為志聖發展先進封裝設備的重鎮。
Q:談談跨入不同領域的機緣?
董: 加入志聖一年後,我曾短暫到一家代理日本感光劑的貿易公司工作,當時負責把材料賣給 PCB(印刷電路板)廠,發現他們需要烤箱,請哥哥派業務去跟對方接洽,就這樣賣出第一台 PCB 設備,也感受到產業的潛力和需求。回到志聖,便全力投入PCB設備研發,一路走到今天。
而且早年 PCB 設備都是日本的,跟同業成立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召集設備廠商,想辦法把進口設備在地化,已經有的,就從手動變自動(像曝光機);原本沒有的,就開始自製(像壓膜機),後來又做真空壓膜機,這也是做先進封裝(CoWoS)設備的基礎。
Q:如何突破跨產業的技術門檻?
總經理梁又文(下稱總): 我們是設備業,從技術的角度看,很多行業都用得到。看似橫跨不同領域,但核心技術都是「光」與「熱」的掌控。最大的考驗在於,從鞋業、面板一路到半導體,每一個跨越的難度,都是指數級上升,不但技術要提升,整個市場也要願意信任本土設備廠。
基本上,我們的發展就是跟著台灣的產業升級走,從最早期的電子業外商來台灣,到PCB、LCD(液晶顯示器),一直到現在的半導體先進封裝,每一段的在地化,我們都有參與到,本質上就是 diversification(多元化經營)。我們做設備,開發客戶最重要,因為你跟對的領先客戶,其實你是跟著技術走。
董:其實最大困難在於,業界不敢承擔風險。很多設備即使我們技術已經到位,但沒有「大咖客戶」的背書,其他廠商就不敢輕易採用。我們的做法是,透過聯盟(G2C+)強化產能、拉升信任;透過協會、科專管道取得資源;以實績說話,用一台台設備的良率與效能贏回信任。
決定跨入新領域時,我們有 2 個判斷標準,一個是技術可行性,包括是否具備核心製程延伸的可能性,像是從熱處理、壓膜、貼合等製程,延伸至半導體先進封裝與異質整合;以及是否能與現有技術平台整合,例如導入 AI 與 AOI(自動光學檢測)等能力來強化製程良率。另一個是商業上是否能創造穩定獲利、是否能與既有市場互補。但說實話,用案件來說,大概一半是失敗。
持續投資未來、布局第二曲線,從供應商變成價值創造者
Q:如何接到台積電的訂單?
董: 其實他們早就有日本的設備,只是修改就要等很久,日本人也不一定願意改,因為量很少。我們有真空壓膜機的基礎,再多一些提升,就可以符合要求。關鍵是我們的回應速度,台積電每次來我們公司做實驗,我們 1、2 天或一個禮拜就可以改進。
總: 台灣大部分人都能做到速度,但是速度還要加上深度。最初只是台積電在壓膜製程的延伸開發需求,我們以服務精神配合開發,沒想到幾年後才發現,這其實是 AI 晶片製程裡的 CoWoS 關鍵站點。
而且我們本來就想進去半導體,既然有機會就試試看。只是每年都只賣一台,因為客戶也在實驗階段,很多技術、材料早就開發出來,但不知道應用在哪裡,是等到 ChatGPT、AI 出來,大家才發現先進封裝。我們冒出頭之前,是經過 13 年慢慢 cooking,陪著燒冷灶十幾年,居然剛好就這一群燒冷灶的人紅起來了,這也是從供應商變成價值創造者的過程。
Q:長期投資回報不確定的新興業務,如何平衡資源分配?
董: 志聖從 1999 年上櫃到 2001 年上市,同時還進行 2 項重要併購:一家是研發 plasma(電漿)設備的晶研,一家是生產面板與半導體零組件(如晶圓盒)的譜德,擴大在科技產業的接觸面與技術深度。前總經理王佰偉任內也在 PCB 真空壓膜技術基礎上,持續與台積電合作研發,多年後才變成用於 AI 晶片製程 CoWoS 的關鍵設備。
可是傳統業務不能餓,新興技術不能斷。像是 CoWoS 這類設備的開發,我們定調為策略性探索項目,是「為未來布局」的資本支出。初期看不到訂單,讓 BU(事業單位)承擔研發成本,會直接壓縮到他們的獎金跟績效評估,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設定,這種項目的費用由總部負擔,既不讓研發人員為營收揹 KPI,也不讓 BU 單位承擔超出能力的探索成本。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不設界線,公司還是會評估幾個面向:是否對我們的核心能力有延伸性?是否有未來的市場驗證可能?像我們觀察到 AI 的算力需求提升,先進封裝的趨勢已成共識,還有是否能形成公司新的技術護城河?這牽涉到長期毛利與價值鏈地位。
Q:從設備供應商,升級為與客戶共創價值,組織能力如何提升?
總: 這個過程是從「追著訂單跑」到「參與技術定義」的根本轉變,對管理層產生實際的新要求。首先是思考格局從單一設備,轉為平台思維與聯盟合作,不只關注機台良率,更關注整體製程效率與客戶最終良率。其次,組織能力必須升級,從研發流程、法務契約到技術溝通能力,都要能跟頂尖客戶用「同一種語言」談需求與技術路線。
另一個關鍵是,我們成立了 G2C+ 聯盟,串聯均華、均豪等夥伴,共同面對大型客戶的系統整合需求,可以有單一窗口、一站式服務客戶。這個聯盟讓我們從單點突破變成整線支援,能夠跟客戶討論「你們下一代製程要的是什麼」,而不是等著他們出規格再照做。角色變了,思維必須跟著變。
橫向組建聯盟、縱向深耕客戶,T 型策略創造 all win 局面
Q:為什麼成立 G2C+ 聯盟?
總: 這是結構性問題:從設備角度看,台積電的供應商幾乎都是營收上千億,台灣最大的設備商不到 100 億。規模太小的供應商,客戶會擔心,萬一出問題,賠都賠不起。這就是天生沒有入場券,一定要拉幫結派,要聯盟,要靠多個公協會的力量。
董: 挑選盟友,看 3 件事:第一是互補性,不能都做一樣的事,否則不是協同,而是內耗。志聖跟均華、均豪分別在熱處理設備、自動化與演算法、曝光與貼合各有強項,剛好能串成一條完整的設備鏈;第二是有默契,很多成為盟友的企業,都是我在公協會裡一起當理監事,長期從看人、看心到看事,合作關係才禁得起考驗。第三是有共同願景與治理能力,我們不要短線投資人,要找能並肩走 10 年、20 年的隊友。
像大客戶要我們緊急配合時,均豪剛好沒有面板訂單,(總經理)就把均豪的人力、空間拉過來讓我們運用,這樣的資源整合才能達到客戶要求,光靠我們沒辦法。
總: 正式對外宣布 G2C+ 聯盟之前,我就已經擔任均豪的副董事長、均華的董事長,從董事會層級參與經營,先建立股權關係,再形塑策略整合的可能性。因為股權是一種信任的起點,也是對彼此未來的承諾。
Q:橫跨多個產業,是刻意選擇的經營策略?
董: 志聖的 3 大事業部,分別應對半導體、PCB、以及面板相關產業,看起來是彼此分散的市場。我們清楚知道,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升高,技術迭代快速,企業一定要意識到「過度集中」的風險,否則很容易在產業周期反轉時受到衝擊。
總: 一般設備商容易有 3 高風險:客戶、產業、產品都高度集中。公司 1999 年上櫃,被列為 PCB 類股,70% 的營收來自 PCB。後來透過友達牽線,取得日本廠商 LCD 設備技術轉移,成為第二成長曲線。2008 年達到平衡,40% LCD、40% PCB。2010 年開始投入半導體設備,2024 年營收結構已經多元化,半導體 35%、PCB 49%、面板 8%。
Q:聚焦式的多元化策略如何布局?
總: 我出國念書前,就把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書都讀完了,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因為我在思考:我們這樣一間製造業的公司,該怎麼活下去?又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
杜拉克說:「企業的目的不是賺錢,是創造顧客。」這句話影響我非常深。我們不是先想怎麼賺錢,而是先想:有什麼問題沒人解決?有哪些客戶還沒被滿足?我也把這些管理思考,總結出一套「T 型策略」:橫向是 G2C+ 聯盟,我們不能什麼都自己做,要串聯起產業的價值鏈,共創 all win 局面,這也是我們的企業文化,強調「皆大歡喜」。縱向則是公司內部的核心原則,包括產品第一、技術創新、客戶第一。
T 型策略不是我一個人的思考,而是我們整個組織上下,一起相信、一起實踐的方向。因為我相信杜拉克說的:「組織是為了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從成果來看,我們在台積電的合作上,2023 年獲得「優良供應商卓越量產支援獎」,是近 10 年來唯一得到這項肯定的本土設備商,這就是 T 型策略落地的證明:不只是產品導入,更是在規格制定、聯盟分工上都有參與,過去只有歐美、日韓設備大廠能做到,現在台灣也可以。
董事長 梁茂生
1947年生,台大化工系,1966年大哥梁武舜創立一成儀器製造所,並於1978年改為志聖工業,梁茂生於1970年台大畢業後即投身其中,帶領公司1999年上櫃,2001年上市。也曾任台灣電子設備協會(TEEIA)副理事長、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TPCF)副董事長,現為志聖工業董事長。
總經理 梁又文
1977年生,美國華盛頓大學企管碩士、美國西北大學法律碩士,2015年加入志聖工業,也擔任G2C+聯盟夥伴均豪精密工業副董事長、均華精密工業董事長,現為志聖工業總經理及均豪、均華執行長。
我們做設備,開發客戶最重要,因為你跟對的領先客戶,其實你是跟著技術走。
志聖工業
電子設備製造商,成立於1966年。以PCB設備起家,逐步拓展至面板與半導體先進封裝領域,目前產品涵蓋CoWoS、SoIC與Hybrid
Bonding製程設備。2020年與均豪精密、均華精密成立「G2C+聯盟」,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務。2024年半導體設備營收占比達35%,全年營收48.19億元,年增32.9%。
Dos
1|跟對的客戶,他帶著你一起超越。
2|拉幫結派,聯盟作戰,共同承擔風險與機會。
3|客戶合作、找人才建立於互信上。
Don'ts
1|企業經營不是單靠穩健就夠,要懂得適度冒險與轉型。
2|不要純粹用招募心態去接觸學校的人才。
3|不要只有速度沒深度,技術要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