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NBER

大家用 ChatGPT 做什麼?OpenAI 首度揭露數據:「非工作」用途才是主流

2025-09-18 數位時代 李先泰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重點一:OpenAI 用戶數突破7億,近 10% 全球成年人使用,成長速度驚人。

重點二:跟 2024 年相比,「非工作用途」佔比持續上升,2025 年已達 72.2%,顯示 ChatGPT 日常化趨勢。

重點三:ChatGPT 用戶年齡結構年輕化,其中最大宗為 18 至 25 歲佔 46%。

「人們都如何使用 ChatGPT?」這個問題,OpenAI 最近終於給出了答案。

先從「用戶人數」和「使用量」說起。最新報告指出,ChatGPT 自 2022 年底公開推出以來,至 2025 年 7 月,已累積超過 7 億週活躍用戶,約占全球成年人口 10%;至於使用量,僅 2025 年 6 月,ChatGPT 每日處理訊息量已達 26 億則,遠超 2024 年同期的 4.51 億則。

報告指出,這種爆炸性成長不僅反映了技術本身的吸引力,也說明用戶對 AI 工具的需求已從小眾快速擴展到主流社會。即使 OpenAI 承認,部分數據可能因重複計算而略有誤差,但可以確定的是,ChatGPT 的用戶規模與活躍度仍持續攀升。即使面臨 Google Gemini 的強勢挑戰,ChatGPT 依然是當前的 AI 霸主。

ChatGPT用戶每日平均發送訊息變化趨勢
這張圖反映出 ChatGPT 用戶隨著註冊時間不同,使用頻率的差異與成長趨勢。早期用戶不僅更活躍,且隨著產品功能進化,所有用戶的互動頻率都在增加。
NBER

這份報告由OpenAI經濟研究團隊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家David Denning(大衛·丹寧)合作發表,首次以內部數據揭示ChatGPT的真實使用情況。研究對象為ChatGPT消費者用戶(Free、Plus、Pro),涵蓋2022年11月至2025年7月的全球用戶訊息,並排除未滿18歲、已刪除帳號、已封鎖帳號、未登入用戶,以及選擇不分享訊息作為模型訓練的用戶。

以下是NBER《How People Use ChatGPT》報告中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洞察:

延伸閱讀:GPT-5 為何不賣情緒價值了?OpenAI 停止討好用戶,背後藏著奧特曼的管理玄機

洞察一:「非工作」用途才是主流

報告指出,非工作相關訊息占比,從 2024 年 6 月的 53% 提升至 2025 年 6 月的 73%。雖然工作用途持續成長,但生活、學習、娛樂等非職場場景的成長速度更快。這代表ChatGPT已不僅是「職場生產力工具」,而是滲透到日常生活各個層面,成為消費者日常決策、學習、創意發想的重要助手。

研究也強調,非工作用途的快速擴張,意味著消費者剩餘(welfare gain)可能相當可觀,甚至超越工作場域的生產力效益。報告引用學者的估算,僅2024年美國用戶的「消費者剩餘」就高達970億美元(約新台幣2.91兆元),這還只是單一國家、單一年份的數字。

若要比喻這個洞察的涵義,就像每個人手上的智慧型手機不會只用來工作,更多時候是用來聯絡親友、導航、娛樂、學習。ChatGPT也是如此,非工作用途的「隱形價值」正在快速累積,對整體社會帶來巨大正面影響。

那接下來的問題是,大部分用戶都在用ChatGPT做什麼?

洞察二:實用指引、查資訊、寫作才是使用大宗

根據OpenAI內部自動化分類,ChatGPT的三大主要用途分別為Practical Guidance(實用指引/教學/創意)、Seeking Information(查詢資料/事實/比較)、Writing(寫作/編修/翻譯/摘要),三者合計占所有訊息量近八成。

1. 實用指引(Practical Guidance)

這是最常見的非工作用途,約占所有訊息的29%。用戶會請ChatGPT提供各種「如何做」的建議,例如:

  • 健身、飲食、旅遊規劃
  • 生活小技巧、家事處理
  • 教學、補習、學習方法
  • 創意發想(如Podcast主題、禮物點子、活動規劃)

報告明確指出,這類用途的特點是「高度個人化」——用戶不只是查資料,而是希望AI根據自身情境給出具體方案。

2. 查詢資訊(Seeking Information)

約占訊息量的24%。用戶會用ChatGPT查詢:

  • 人物、時事、產品、食譜
  • 歷史事件、科學知識、健康資訊
  • 旅遊景點、消費建議、比價分析

這類用途本質上與傳統搜尋引擎相近,但ChatGPT能根據用戶追問、補充背景,給出更有脈絡的答案。

3. 寫作與編修(Writing)

約占訊息量的24%。非工作場景下,寫作用途主要包括:

  • 編修個人信件、社群貼文、簡報、履歷
  • 翻譯、摘要、潤稿
  • 創作詩歌、故事、祝賀詞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寫作相關訊息中,約三分之二是「修改/編修使用者提供的文本」(如潤稿、翻譯、摘要),而非要求AI從零創作。這一現象顯示,ChatGPT在提升溝通效率、數位產出品質方面具獨特優勢,遠超過單純的內容生成。

ChatGPT 用戶最常用的對話主題及變化趨勢
ChatGPT 在消費者端的主要用途是「實用指導」、「尋求資訊」和「寫作相關」,而非單一技術或娛樂用途,且各主題的佔比在一年內相對穩定,僅多媒體類因新功能而顯著成長。
NBER

洞察四:技術協助、陪伴聊天⋯用途占比極低

此外,在總共24個分項談話主題中,技術協助(Technical Help)占比逐年下降,2024年7月時約12%;2025年7月已降至約5%,反映相關需求多轉向API或專用工具。

報告將技術協助定義為三個細項,分別是「寫程式」、「數學計算」、「資料分析」。具體來看,2025年佔比分別為4.2%、3%、0.4%(三者加總略高於5%,是因為有交集或分類調整)。

換言之,工程師們愛用的「寫程式」功能,在總共24個分項談話主題中,其實只占全部訊息的4.2%,遠低於外界想像的AI「自動化」神話。

而在自我表達類(Self-Expression)訊息,2024年7月到2025年6月,占比從約2%微幅上升至2.4%(關係與個人反思1.9%、遊戲/角色扮演0.4%),顯示「聊天療癒」並非主流,多數用戶仍將ChatGPT視為「資訊查詢、決策支援、數位產出」工具。

ChatGPT 用戶各類對話主題的實際佔比
這張圖精確揭示 ChatGPT 在消費者端的實際用途分布,主流用途是「實用指導」、「知識查詢」和「寫作協助」,而非單一技術或娛樂用途。這有助於理解 AI 工具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多元場景的滲透與影響。
NBER

洞察五:用戶多元化,性別、年齡、地區差距明顯縮小

ChatGPT剛推出時,活躍用戶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但根據報告分析全球用戶姓名,2022年底到2023年初,約80%的活躍用戶擁有男性化名字。但隨著AI工具變得更易用、更貼近日常需求,女性用戶快速增長,到了2025年6月,女性名字的活躍用戶比例已略高於男性(女性約52%,男性約48%)。

ChatGPT 用戶的性別分布
ChatGPT 用戶的性別分布已從「男性主導」轉為「性別均衡甚至女性略多」,顯示 AI 工具的普及不再受限於性別,且女性用戶的成長速度更快。
NBER

在年齡分布上,18-25歲用戶貢獻了約46%的訊息量,是絕對主力。但報告也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年齡層的差距正在縮小:年長用戶(26歲以上)使用量逐步提升,且在「工作相關」用途上的占比更高。例如,26歲以上用戶的工作相關訊息比率顯著高於年輕族群(22.5% vs. 16%),反映出AI工具不再只是「年輕人玩具」,而是逐漸滲透到職場與生活各年齡層。

ChatGPT 在不同年齡層的用途分布
這張圖揭示 ChatGPT 在不同年齡層的用途分布,年齡越高,工作用途佔比越高;年輕用戶則以非工作用途為主,且非工作用途成長速度明顯高於工作用途。
NBER

另外,AI產品並非是「先進國家專屬」,2024到2025年間,低至中所得國家用戶成長速度遠高於高所得國家。報告根據各國GDP-per-capita分組,發現「$10,000–40,000」區間的國家用戶增長尤其顯著,代表AI技術已成為全球多元市場的共同工具。

延伸閱讀:AI 免費版不夠用?ChatGPT、Copilot、Gemini、Perplexity、Claude 付費方案、適用族群一次看

而且雖然高學歷(學士、碩士以上)以及專業職群(管理、商務、工程、科學)仍然是ChatGPT「工作場景」的主力,但報告指出,隨著用戶基數擴大,非專業、非高學歷用戶的工作用途占比逐漸提升,這代表AI工具的「職場滲透」不再侷限於科技菁英,更多一般用戶也開始用它處理工作任務。

洞察六:跨職類都以「資訊蒐集/決策支援」為主

在各種AI發表會上,時常會聽到「跨領域協作」、「職場顛覆」這類口號。但如果我們只看數據,ChatGPT的真實用途其實很樸素——不論你是工程師、業務、行政、教育、醫療,還是設計師,大家用它的方式都驚人地一致:就是用來幫忙蒐集資訊、紀錄、詮釋,以及做決策支援。

報告引用O*NET(美國勞動部職業分類)將用戶訊息映射到41種「廣義工作活動」(GWA),再細分到332種「中階工作活動」(IWA)。結果發現,不管職業類別為何,前七大工作活動合計占所有工作相關訊息的81%,而這七大活動幾乎全是「知識管理」和「決策支援」:

  • 紀錄資訊:18.4%
  • 決策與解決問題:14.9%
  • 創意思考:13%
  • 電腦操作:10.8%
  • 詮釋資訊:10.1%
  • 蒐集資訊:9.3%
  • 提供諮詢與建議:4.4%

舉例來說,管理、商務、科學、工程、行政、教育、藝術設計、醫療等職業,最常用ChatGPT的活動都是「紀錄資訊」和「決策/解決問題」。即使是工程師和科學家,也不見得用它來寫程式,反而是用來查資料、整理專案、協助文件撰寫和決策。

更細看職業分布,報告列出各職類最常用的GWA排名,結果「決策與解決問題」在幾乎所有職業都是前二名,「紀錄資訊」和「蒐集資訊」也都在前五名。這種高度一致性,說明ChatGPT的核心價值不是「取代人力」,而是成為「知識管理」和「決策輔助」的數位助手。

白話來說,無論是法務、醫師、老師、業務、行政,還是工程師,大家都在用ChatGPT做同一件事:讓資訊流動更快,讓決策更有依據,讓日常文書和報告少些重複勞動,多些創意和效率。

結論:全面AI自動化的未來還沒到來

綜觀這份ChatGPT使用報告可以發現,ChatGPT確實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級AI工具,但依據使用行為來分析,大多數人用它查資料、改稿、求建議,非工作用途成長更快,已成主流,但距離「顛覆世界」的生產力爆發願景,仍有一大段距離。

從最大宗的使用行為來看,可以說ChatGPT最核心的經濟價值,在於「提升知識工作者的決策品質」——它不是直接取代你,而是成為你的第二大腦與決策助手,這種「協作型AI」的效益,遠比單純自動化更具長遠影響。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份報告為當前的AI FOMO現象提出了反思空間。退一步來說,坊間疾呼「AI可產生10倍生產力」的AI自動化口號,可能與普遍狀況仍不太一致。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