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2025-09-26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NVIDIA
黃仁勳親揭愛用 AI:靠 4 款工具完成查資料、創意發想、日常溝通
2025-09-26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x-cloak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前往收藏資料夾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近期出席倫敦的媒體活動,公開自己日常使用的生成式 AI 工具清單與實際應用方式。他將 AI 稱為「思考夥伴」(thinking partner),不只是工具,而是一位了解他背景、可持續對話的協作者。
黃仁勳依據任務性質使用 4 款 AI 工具
根據黃仁勳說法,他會依據任務的性質,選擇不同 AI 工具:
Google Gemini
用於技術性任務。黃仁勳同時也是圖像生成與編輯模型「Nano Banana」的狂熱使用者,在媒體活動中多次盛讚該工具。
Grok
適合較具創意或藝術性質的工作。
ChatGPT
經常使用於日常溝通、寫作與構思,是他「幾乎每日使用」的工具。
Perplexity
主攻快速取得資訊與摘要,是他查找資料時的首選。
黃仁勳表示,使用 AI 工具就像與一位「長期共事、非常了解你」的同事合作。他指出,傳統的文書處理軟體或試算表每次開啟時都得從零開始,然而 AI 能記住他過去的需求與習慣,並根據上下文調整內容。這種「記憶功能」能節省大量時間,並提升工作品質。
讓 AI 批改彼此的回答!黃仁勳的「交叉審查術」
黃仁勳也分享一個特殊的工作流程,他提到會將相同的提示詞(prompt)輸入到上述所有工具中,並要求這些 AI 工具彼此互相「批改」對方產出的內容。
當要處理嚴肅或研究導向的任務時,他可能同時向多個模型提問,然後觀察不同的回應。黃仁勳指出,因為一個模型的弱點或盲點,經常能被另一個模型的強項彌補,他將這種方法比喻為「看多位醫生來獲取不同的專業意見」。
黃仁勳認為,這種「讓 AI 與 AI 對話」的方式不只節省時間,還能促進批判性思考,確保他能得到最好的成果。
資料來源:wired、engtechnica、techradar;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