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郝致琪

徵才不再看學歷?8 成企業改採「技能本位徵才」,亞馬遜、沃爾瑪都跟進


在 AI 時代,徵才看學歷還夠準、夠快嗎?隨著 AI 技術革新重整產業,職場所需技能也快速迭代。企業徵才時,比起學歷,更迫切需要「可驗證技能」來作為適用指標。
OpenAI 2025 年 9 月時宣布,旗下的認證系統 OpenAI Certifications 預計於 2026 年初正式上線,沃爾瑪(Walmart)將有 160 萬名員工受訓;同年度也要推出 AI 求職平台,透過大型語言模型判讀求職者的實際技能與潛力,建立從「學習、認證到求職」的一條龍職涯平台,強化職位和人力的匹配度。
波士頓顧問集團(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報告《技能優先於學歷》(Competence Over Credentials)指出,愈來愈多企業開始採用「技能本位徵才」(skill-based hiring)。
看學歷徵才為何失效?傳統教育跟不上技能需求變化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過去學歷曾是求職的通行證,但傳統的學歷本位徵才在今日已逐漸失去效力,因為學位和實際工作能力不一定相關,而技術進化速度遠快於教育體制改革,加劇了這種差距。
許多大學課程無法跟上技術變化,傳統的 4 年制大學學位被經濟學家批評為一種「虛假代理」(false proxy),它已無法預測實際工作表現。學歷本位徵才主要的限制有以下 4 點:
1. 技能差距: 美國全國大學和雇主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報告指出,只有 34% 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具備職場所需的批判性思維。
2. 創新流失: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和領導者未必有完成高等教育,這種篩選方式可能會錯失有創造力和突破性的人才。
3. 阻礙多樣性: 根據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學士學位的要求可能將許多職位的有色人種適用人選數量減少多達 75%,對於社會正義和商業競爭力皆是損失。
4. 學位膨脹: 人力資源研究單位 The Burning Glass Institute 2024 年的研究發現,43% 要求大學學位的職缺,其實可由具備替代證照或經驗者勝任,這種學位效力的膨脹實際上悄悄縮減了企業人才庫、徒增招募成本。
8 成企業已採用技能徵才!擴大徵才庫、員工表現更好、留任率更高
IBM 前執行長羅睿蘭(Ginni Rometty)創造了「新領工作」(New Collar Jobs)一詞,以說明新時代的人才需求。在數據科學、網路安全、AI 等領域中,由於產業屬性和所需技能較新穎,想進入這些產業的求職者需透過自學、認證計畫、實習或在職經驗發展技能,於是被稱為「新領」。它是傳統藍領和白領工作的綜合體,強調實踐技能、認證和非傳統培訓勝於傳統學院教育。
美國勞工統計局預測,2020~2030 年間將有約 60% 的新職業不要求任何大學學位。LinkedIn《Skills-Based Hiring 2025》則指出,技能本位徵才可將人才庫擴大 6.1 倍、為 AI 職缺人才來源增加 8.2 倍,企業採用技能徵才後,將能大幅縮短招聘時間和用錯人的成本、解鎖隱藏人才庫。
OpenAI 的投入只是這股浪潮的一環,有多家大型企業也取消非必要的學歷要求,改以技能證明。例如,亞馬遜(Amazon)宣布將透過自有技能認證平台 AWS Skill Builder 要培養具雲端技能的專業人才,預計 2025 年底前要培養 2900 萬名;管顧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也創建內部技能學院,用「技能點數」取代傳統年資考績制度。
據職能測驗平台 TestGorilla 調查顯示,2025 年已有 85% 的企業採用技能導向的徵才機制,且 94% 的企業認為這種機制下的新進員工的表現更優異、91% 的企業認為這種做法有助提升留任率。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也顯示,技能本位徵才對工作績效的預測是學歷招聘的 5 倍,顯示出技能本位徵才已不是試水溫,而正在成為全球企業徵才的新常態。
資料來源:LinkedIn、Business Insider、Work Human、Test Gorilla、Madison Approach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