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顏維逸

當週年慶失靈!月月造節時代,美妝品牌的 3 大生存法則


第一聲開門鐘響、人流朝熟門熟路的櫃位衝去、限定組合一個個被拿起結帳 —— 這些畫面,是台灣人對百貨週年慶的共同記憶。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25 上半年百貨公司營業額 2141 億元(年增 0.1%);同期綜合商品零售業上半年年增 3.4%,第二季線上動能續強,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占比達 13.5%,其中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的網路銷售額年增 12.2%。
消費動能沒有消失,而是被切分到更多場域與節點,因此近兩年美妝檔期的話題熱度未必下降,但節奏與戰法卻已改變了。
線上促銷常態化、月月造節把一年切成多個小高峰;線下生活圈因出國回暖,化妝品預算部分移向免稅與跨境;日韓系與開架以高頻上新與聯名,長時間占據社群與貨架。週年慶仍在,卻不再是一檔定江山的唯一賭注。
美妝通路變天:開架稱王、跨境竄起!百貨客群流失加劇
根據 CMRI 美妝行銷總研《2025台灣美妝市場消費行為分析》報告中顯示,美妝通路正加速洗牌。開架藥妝店仍是消費者的首選通路,屈臣氏以 36% 領先,但較上年略為收縮,在康是美與寶雅的激烈競逐下,市場格局愈發分散且動態化。
綜合電商雙強競爭,momo 與蝦皮在美妝類別不相上下,但第三名的 Coupang 強勢竄升,在「消費者首選美妝通路占比」較 2024 年大幅成長 4 倍。跨境電商則是今年成長幅度最高的通路,整體使用比例從 15% 提升到 20%,顯示全球化消費趨勢已勢不可逆。
反觀實體百貨則面臨高度壓力,中高齡與年輕族群的「購買頻率」與「花費」雙雙負成長,母親節、週年慶檔期更出現連續兩年購買意願下滑狀況。
比較的舞台,已從單一場域的組合價,擴張為跨通路/跨境/跨時點的全域比對;消費者一邊看短影音評測,一邊核對平台與免稅價,再決定是否進櫃。
綜合近年對美妝市場的觀察,可見三股力量同時作用 —— 促銷節奏重排、錢包外溢、供給端上新加速 —— 把週年慶從「一次性深折」的比價場,推向多節點協作的年度節奏:線上負責比較與轉換,線下強化體驗與服務。品牌要贏,指標從折扣深改看「口碑證據×會員黏著×全年節奏」。
從單峰爆發轉向全年作戰,品牌需聚焦 3 大關鍵工程
在這個「多峰」市場裡,品牌與通路得先回答同一個問題:為何此時、為何在這裡才值得買?
順著週年慶角色的換位,資源配置正收斂到三個長線工程:口碑做深、關係做黏、全年做順。
口碑做深
所謂「口碑做深」重點不是多一條廣告語,而是把可驗證的真實評價做成證據:半分鐘實拍、前後對照、清楚標註膚質與情境,讓受眾看得懂、也讓演算法讀得懂,成為跨通路可比較、可引用的共同語言。
關係做黏
櫃上最有效的不是更深的折扣,而是更靠近人的溝通,櫃姐不再只是檔期當天的收單角色,而是全年節奏的發動機,「關係做黏」不僅是檔週才聯絡,在檔前/檔中/檔後各有節點,以 LINE 一對一先建立互動性,其後承接補貨與加購,最後回訪進階與用戶體驗關懷,讓一次成交延伸為一季的經營。
全年做順
「全年做順」則是把商品組合策略放進不同節點、不同通路的不同腳本中演出:實體櫃點承擔觸感與服務、線上強化比較與轉換、快閃與體驗放大話題,時間窗對齊、訊息不打架,讓每次峰值都能接續成可預期的趨勢線。
在這樣的框架下,折扣的功能被重新定義。它仍是一個工具,卻不再是唯一解。真正拉高勝率的,是口碑密度與節奏穩定度,口碑降低決策不確定性,節奏避免銷售失速。週年慶轉為全年增長引擎的放大器,透過整合線上線下的檔期與服務,持續匯聚消費者注意力。
週年慶沒有死,只是失去稀缺性!
過去的週年慶,靠的是「當週當檔人潮+深折扣」的一口氣;今天的週年慶,考驗的是「同一位顧客在不同時間點都被服務到位」的長耐力。
在月月造節把注意力切成小高峰的市場裡,單檔爆衝的邊際效益自然遞減;能贏的品牌,會把火力從一次性促銷,轉成可沉澱的工程:把真實口碑做成可被引用的證據,讓櫃姐從守櫃變成節奏發動機,以固定的上新與快閃節拍,配合更聰明的內容分發,用整季的平順曲線,取代單日的煙火。
折扣只能買到一次的心動,口碑才能贏得長久的信任;週年慶仍是一個峰波,但不該是孤峰。把口碑做深、把關係做黏、把節奏做順,品牌才能把這一季,穩穩做贏。
顏維逸
工程師背景出身,長期耕耘美妝與零售數位化,專注於以資料驅動的成長策略,把美妝中可驗證的真實評價、會員經營與全通路節奏,拆解為可度量、可複製的營運模組。理工訓練帶來的嚴謹,成為他在美妝產業的反差優勢 —— 用工程方法做行銷、用產品思維做社群,讓口碑沉澱成會員黏著度。
(本文為讀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