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麻愷晅
前台積電主管楊光磊的退休告白:曾想逃離的半導體業,竟成為人生下半場的敲門磚
分享
在台積電擔任主管職,穩穩待到退休,可能是不少人嚮往的人生。對前台積電研發處長楊光磊來說,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楊光磊曾在台積電負責 0.18 微米、0.13 微米和 65 奈米先進製程研發,與前台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前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林本堅、前台積電技術長暨研發副總經理孫元成等人被譽為「研發 6 騎士」。但他在快 59 歲時,選擇提前退休,離開台積電。
對高工時環境感到無力,盼打造讓人們快樂的職場
楊光磊表示,進入台積電之前,他在美國工作近 10 年,曾任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國家實驗室研究員、惠普(HP)高級技術員,每周工時約 40 小時。在台積電平均每周工時超過 50 小時是常態,他愈來愈無法接受公司的高工時文化,他也理解愈成功的企業,愈不可能改變,因為「When it works, why change?(既然沒問題,為何要改?)」
在台積電的最後 5 年,幾乎每周都有年輕員工找楊光磊訴說苦悶。為了幫助這些後輩,他改良研發工程師在製造工廠工作的系統。過去,研發工程師需要人工填寫流程卡(runcard),再交由工廠簽核、執行實驗。但流程繁瑣,一天可能有上千張流程卡要填寫。改善系統之後,工程師便不用自行填寫流程卡,同時,實驗品質提升,效能更高。然而,楊光磊後來發現,系統減輕了員工的負擔,員工卻可能因此被施加更多的工作。
這些事讓他的無力感更強烈,再加上開發新的製程技術,對他來說只是冷飯熱炒。「我喜歡做沒有人能做到的事情,別人做好的東西,我一點都不感興趣,因為只能錦上添花。」最終揮別台積電。
在半導體產業工作 30 多年,他覺得自己一直都在象牙塔裡過日子。但世界遠不只半導體,於是退休後,他刻意避開這個領域,決定投身教育。
楊光磊表示,他希望能打造讓人們成長、獲得快樂並實現價值的環境。在台積電時,便花許多心力改善職場,「我把 human ecologist(人類生態家)當成我的墓誌銘」。而教育成為他實踐這個理念的途徑。
一開始,他想辦一所軟體學校,但和合作方談不攏。後來,應邀到學校任教,但在成為台灣大學領導學程兼任教授之前,中芯國際、英特爾(Intel)陸續邀請他擔任獨立董事、技術顧問。基於想了解中國企業經營模式,以及英特爾不再是霸主的原因,他接下了這些工作。
從想抽身到不再逃,成為「半導體民間外交官」
原本以為人生下半場可以逃離半導體,但再度回到熟悉的領域,楊光磊笑稱是上天的安排。「我決定不逃了,」離開英特爾後,他意識到,既然自己擁有數十年的產業經驗,不如順應時勢,善用自身專業來幫助社會。
於是他接受來自各國的邀約,給予當地政府、業界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建議,同時為台灣尋找新的市場,幫國內年輕人尋找國外的就業機會。
「我現在可以去很多我一輩子都沒有想過會去的地方,」他同意現在的自己,像是一名半導體民間外交官,透過半導體影響世界。除了有所貢獻,還能環遊世界。
同時,楊光磊在台大開設「半導體產業面面觀」課程,由於產業發展成熟,他們需要的是領先產業的人才,但現行教育體制下,年輕人多半只能當基層員工。因此,他希望透過課程,讓學生提早認識產業,有更多時間精進能力,成為高階人才。如今,他選擇以半導體為槓桿,放大影響力,回饋社會,也讓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更加豐富。
楊光磊
前台積電研發處長、台積電「研發 6 騎士」之一,2018 年退休後,曾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英特爾資深技術顧問。現為台灣大學領導學程兼任教授、台灣科技大學產學創新學院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