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尤韻蓉
台中房價天花板、養出最賺錢百貨!七期有何魅力,為何新光三越、大遠百店王都在這?
分享
猜猜看,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台中大遠百,這些蟬聯自家百貨多年的店王,有什麼共通點?
答案是,他們都位在台中市第七期市地重劃區(簡稱台中七期)。
雖然新光三越今年遇到氣爆案停業 226 天,店王地位可能受到影響,但復業首日下午 3 點就湧入 3 萬名顧客,相較過往來客量成長 2 成。
遠東百貨表示,今年他們的店王依舊在台中,且業績有所成長。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與台中大遠百在 2024 年分別創造 258.3 億元、209 億元,為全台百貨營收冠、季軍,;不過,讓人好奇的是,台中七期有什麼魅力,為何能養出 2 家店王?
七期為台中房價天花板!3 因素,養出消費力
台中七期位於台中市西屯區及南屯區交界,為 1980 年代台中市政府為解決人口壓力而設置的重劃區。不動產顧問公司高力國際董事黃舒衛表示,一開始這裡的發展以 8 大娛樂行業為主,後來政府將其定義為新市政中心,開始有新市政大樓、國家歌劇院、圓環劇場等公共建設加入。
隨著建商興建豪宅、大型百貨的進駐,也帶動土地價格上漲,特種行業陸續退出,逐漸發展成台中的中心商業區。之所以能養出店王,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因:
1. 中部百貨密度低,多為地方購物中心:
黃舒衛指出,台北光是信義區就有 10 幾間百貨,堪稱是全球百貨密度最高的區域。相較於台北百貨林立,中部地區百貨密度較低,除了台中,南投、苗栗、彰化、雲林等地沒有連鎖百貨,多是地方的購物商場。
如果民眾想要買精品、吃特色餐飲,就會到台中七期,像是人氣餐廳豊漁集團旗下的初魚鮨、初魚鐵板料亭,就開在七期新光三越、誠品。
台中市商圈總會財務長黃子倩觀察,逛台中新光三越的人有許多是外縣市居民,他們覺得這裡的東西比較「精彩」。比方說,台灣中部有許多隱形冠軍、中小企業老闆想要買東西,都會特地跑到台中新光三越,而且對他們而言,來一次就可以逛到不同百貨,再遠一點還能買到好市多的東西,能一次購足所需。
2. 豪宅、商辦混合,是企業南漂設點的唯一選項:
天帷企管顧問創辦人林剛羽指出,台中七期屬於住商混合,新光三越周邊是豪宅,附近有商辦大樓,還有大型公共建設,機能完善。黃舒衛表示,雖然台中還有其他重劃區,但七期是中南部發展較成熟的重劃區,是許多企業南漂設點的唯一選擇。
台中房價最貴的區域也在這裡,大家房屋企畫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表示,七期是台中房價的天花板,新建案行情每坪 80~90 萬,顯示該區域的消費力強大。
黃子倩指出,這裡瞄準的是「高消費、買精品」客群,像是瑪莎拉蒂(Maserati)、保時捷(Porsche)的展間也都進駐於此。林剛羽從招商的角度看,七期已經成為一個高消費、富人區的象徵,一旦能進去,可能不用太擔心業績,也會帶動品牌更願意進駐。
3. 交通便利帶動商業發展位移:
林剛羽表示,商業發展會逐漸轉移,最早發展的地方是車站附近,再來就會是離車站遠一點的地方,以台中為例,就是 1980~1990 年代的台灣大道、綠園道這一區。
如今,台中的商業中心慢慢移往七期。七期旁邊就是國道一號交流道,民眾下交流道即可到百貨公司、秋紅谷或台中市政府,此外,七期也緊鄰台 74 線,到台中其他地方都很快。
就算是非開車族群,交通也方便,在七期的邊界文心路、中港路就分別有藍綠 2 條捷運線,以捷運台中市政府站作為匯集點。
品牌想進駐七期,必須加強行銷、競爭比北部更大
至於品牌在七期的經營方式會有什麼差異?
林剛羽從餐飲的角度分析,主要差異在於行銷力度。中部地區跟北北基桃人口差了將近 200 萬,北部百貨因客源夠多,還有許多美食網紅;相比之下,中部地區客源較少,且要吸引周邊縣市的居民,需要更多行銷資源挹注。
在七期這邊,品牌強度也會更被要求,這裡有 2 間全台營收前 3 高的百貨,如果品牌表現不好,百貨還有許多品牌可以選。但若在北部,因為百貨林立,業者對於沒有那麼多品牌選擇,較難挑剔品牌。
不過,除了品牌強度跟行銷力度外,同一個品牌在北部百貨,跟在七期的百貨,經營方式不會落差太大,主因是連鎖百貨會有自己的規範跟櫃位要求。可能有人會想,在中部百貨面積較大,也許在空間設計上會有要多要求,但林剛羽表示,10 年前可能是如此,但現在為了容納更多品牌,百貨櫃位愈切愈小,即使是空間上面的規畫,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根據經濟部 2025 年第 3 季統計,台中在公司與商業登記家數等 8 項經濟指標中,有 5 項為 6 都第一,顯示其經濟動能強大。黃子倩指出,水湳經貿園區、14 期重劃區都蓬勃發展,且未來台中還會開出更多百貨,例如台北 101 要進軍台中、D-ONE 第一大天地等。
林剛羽指出,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即使競爭者加入,新光三越中港店去年還是成長,代表台中人的消費還沒被滿足。就他所知,七期老虎城附近有一塊空地,就有超過 50 家業者領取標單。黃舒衛表示,七期這裡的百貨可能會因為競爭者的加入遇到挑戰,但是每家百貨的客層不同,如果做出差異化,還是有成長空間。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