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李先泰
ChatGPT 超愛用破折號,一眼就看出是 AI 文?該怎麼改?實用指令教學一次看
分享
你的AI生成文章是不是存在一種難以言喻的「油膩文風」?現在這個問題有解方了。
OpenAI 近日針對「ChatGPT 文風」中常見的破折號(em dash)爭議,宣布透過「自訂指令(Custom Instructions)」即可有效降低甚至停止使用此符號。
奧特曼在 X 指出,只要使用者於個人化設定要求「不要使用破折號」,ChatGPT 就會照做,並稱之為「small‑but‑happy win」(幸福小確勝)。
OpenAI 也於 Threads 補充, 此變更非預設開啟 ,需使用者主動設定;一旦設定,系統將更能遵循「不使用破折號」的指示。
AI超愛破折號,成「AI生成」鐵證?
近月來,破折號被視為 AI 生成文本的「識別線索」而引發爭議,從學術作業、電子郵件到社群貼文、客服對話與廣告文案皆可見蹤影。支持者認為破折號原本即是許多人類作者的文體元素;反對者則批評其氾濫使 AI 文風過於同質,甚至被稱為「ChatGPT hyphen」。
更棘手的是,過去使用者即使明確要求 ChatGPT 不使用破折號,系統仍難以完全避免,形成長期使用體驗痛點。 但此次更新解決了「明確指示卻不被遵循」的問題,讓使用者能以設定導向的方式,控制標點風格並提升文本可控性。
依 OpenAI 說明,新的作法依賴「自訂指令」與個人化設定: 在指令中清楚要求「避免使用破折號(em dash)」,系統便會降低或停止此符號的使用。
此更新一方面回應專業寫作者對文風控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醒內容製作者:破折號的存在與否,不足以作為判別生成內容的依據。
這4種「AI文風」,建議避免大量使用
依照《數位時代》對台灣中文社群文章的觀察,以下這4種手法時常讓文章「飄出AI味」。藉由本次OpenAI對於「自訂指令」的更新,用戶們也可以考慮加入Prompt中避免AI過度使用。
AI文風手法1:炫技「對比法」(不是…是)
功能在於「迅速校正焦點」。先排除常見誤解,再明確主張,讓讀者在第一時間抓到立場與重點;適合標題、導語或段首。(過度使用會有「炫技感」,類似於「小發現、說大話」。)
例句:不是把程式碼堆得更高,是讓思路鋪得更平,Codex把複雜化為一道可走的路。
不是取代工程師,是釋放工程師的時間,讓創意回到舞台中央。
不是炫技的魔術,是可重現的流程;你看見的順手,背後都是嚴整。
AI文風手法2:油膩「三段式」
功能在於「建立結構節奏」。以並列三項形成完整感與記憶點,將複雜訊息切成可掃讀的模塊;適合摘要段或策略主張。(濫用會有過度正面描述的「油膩感」,可以一句話說完,硬是要說三句)。
例句:Codex讀懂意圖、拆解步驟、生成可維護的碼,像一條安靜而堅定的管線。
從需求到樣板,從樣板到測試,從測試到部署,每一環都被它捏得剛剛好。
快於查詢、穩於範式、強於結構——不是閃光,而是耐用的亮度。
AI文風手法3:智商天花板「反問法」
用於「引導讀者思考」。先拋問題製造認知張力,再用答案回扣主旨,提升說服力與可讀性;適合段落轉折或問題—解方框架。(過度使用會有「先知感」,讓筆者疑似有炫耀智商的感覺)。
例句:為什麼交付總是卡在「最後一公里」?Codex把不確定變成清單,把清單變成結果。
我們真的需要更多函式庫嗎?或許我們需要的是更清晰的意圖對齊,而Codex正好補上那一格。
誰說原型只能趕?當步驟被拆解、風險被標註,原型也能穩著跑。
AI文風手法4:萬用破折號
用於「就地補強資訊」。在主句後追加關鍵說明、例外、或結論強化,不打斷行文流;適合精準強調或收束一語中的。(若過度使用,會有「譯文+AI感」)。
例句:它不喧嘩——卻在邏輯最窄的地方放大通道,讓流程通順起來。
指令不必繁複 —— 一句清楚的描述,就能展開可維護的結構與註解。
表面是生成 —— 骨子裡是對問題的分層理解與可重現的路徑。
想避免油膩感?可以參考以下「個人指令」
若您想要在AI生文中降低上述相對常見的撰寫手法,可以在ChatGPT中透過「設定⭢個人化⭢自訂指令」中輸入以下Prompt,就有望可降低這些手法的機率:
【指令目的】
在中文寫作中降低「AI語感」,特別避免過度使用以下四種手法:對比句式(不是…是)、排比與三段式、反問設問、破折號補充。優先呈現事實與清楚論證,減少模板化節奏與情緒化修辭。
【產出原則】
1. 事實優先:所有判斷需基於可驗證的資料、案例或明確邏輯,不使用空泛的「研究指出」「資料顯示」等指稱。
直接陳述:優先使用中性、可檢核的陳述句與條件句,避免煽情或聳動語氣。
節奏去模板化:避免三點式與整齊排比造成的機械節奏,改用自然段落與必要的小標。
溝通清晰:一句話只表達一個重點;長句以逗號或分號拆分;避免堆疊修飾語。
【限制規則(硬性)】
對比句式(不是…是):每 600 字最多 1 次;不得用於連續段落開頭;不得與排比同段併用。
排比與三段式:每 600 字最多 1 次;不得超過 3 子項;子項語意不可重複或空泛。
反問設問:每 600 字最多 1 次;不得連用兩個以上反問;反問後需緊接具體答案或依據。
破折號(——):每 600 字最多 2 次;僅用於必要的限定或關鍵補充;不得用以堆疊形容詞或情緒。
括號旁註:僅補充術語、數據或範圍;不得承載關鍵論點。
禁用空指稱:避免「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在多數情況下」等弱化詞連番出現;必要時以條件限定(若…則…)替代。
【替代寫法(遇到欲使用上述手法時,改用以下模式)】
直接結論 + 依據:先給明確判斷,下一句提供資料或邏輯依據。
條件句:以「在 X 條件下,Y 成立;超出範圍不保證」呈現邊界。
小標 + 短段落:用 2–4 行自然語句敘述一個面向,避免列點堆砌。
定義 — 範圍 — 例證:先定義關鍵概念,再交代適用範圍,最後提供一則具體例子。
【自動重寫規則(檢出即改寫)】
檢出「不是…是」:改為「核心重點在於…;次要面向為…」,移除情緒化對照。
檢出三段式排比:若子項雷同或空泛,合併為一段自然敘述,保留唯一必要重點。
檢出反問:改為陳述式問題與答案,例如「成效未達預期的主因為…,具體表現為…」。
檢出破折號連用:將補充資訊拆為獨立句或置於下一句的條件限定中。
【審稿檢核(模型在出稿前自查)】
是否存在連續段落開頭使用同一修辭?如有,改寫為中性陳述。
每 600 字內,上述四類手法是否超標?如超標,保留最必要一次,其餘改寫。
關鍵主張是否具依據(數據、案例、邏輯鏈)?若無,降級為假設或補充資料。
是否存在無來源的強斷言或弱化詞堆疊?改為條件限定或移除。
句子是否過長或資訊過載?拆分為短句並明確主謂賓。
【語氣風格】
中性、克制、可驗證;避免煽情字眼與口號式節奏。
以讀者理解為首要目標,優先清晰與可核查性,而非華麗修辭。
【輸出格式要求】
使用自然段與必要小標;避免過度列點。
首段給出核心結論與範圍;次段補充依據與限制;末段不使用口號式收尾。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