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傳LINE常用「嗯、喔」?在LINE、FB談工作,這些習慣是大忌、超傷專業!

2020-02-20 盛思整合傳播顧問集團創辦人 浦孟涵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還記得上次跟客戶或同事通電話是什麼時候?或者你更習慣用 LINE 或 Skype 做工作上的日常溝通?你的臉友中有多少比例是客戶、同事、合作單位等透過工作認識的朋友?數位社群時代來臨,為職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同時也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的界線,更讓數位時代的國際職人們多了溝通和打造專業形象的工具。

如何在數位時代,有效溝通及打造自己的專業形象?我認為有兩件千萬要避免的事(Don'ts)和兩件可以盡量多做的事(Dos):

Don'ts:因為用 LINE 溝通感覺很隨性,就失了分寸

主管:「這次的文件錯字滿多的,下次麻煩注意。」
同事:「嗯。」
主管:「另外,明天的活動現場麻煩你再提醒客戶幾個活動的重點。」
同事:「喔。」
主管:「除了剛才會議上所提到的那些地方,明天的活動還有其他需要支援的地方嗎?」
同事:「(過了許久之後)沒。」

上述的對話如果是出現在主管和員工日常當面對談的場景,多數人應該會覺得那位員工不是超級白目,就是準備要離職了吧!但把同樣的對話搬上通訊軟體就比較可以接受嗎?

完全不!隨著通訊軟體的普及,具備一定規模的公司,多數透過 Skype、LINE、WeChat 等通訊軟體作為內部溝通的工具。這類通訊軟體或許會帶給職人們相對隨性的感覺,但別忘了,職場是展現專業的舞台,不論資深程度、和對話者的交情、是否忙碌,都應該謹慎以對,並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

「理解,但是我很忙沒辦法長篇大論回答這些小問題呀!」專業與尊重,和回覆的篇幅無關,例如同樣是超短的回覆「OK」、「Noted」、「好」、「了解」就比聽起來很不明確且帶著不甘願氛圍的「嗯」、「喔」好太多。

另外,別忘了經常說「謝謝」,用多打兩個字的一秒鐘,換得專業的形象和別人的尊重,非常值得

在台灣,許多職人用即時通訊 App 跟客戶或是同事溝通時,習慣每打幾個字,就搭配一個可愛的貼圖,營造輕鬆的氣氛;反之,多數我所共事的國際職人,比較習慣以「純文字」溝通和工作有關的事,保持簡單專業的風格。當然,溝通風格會依照對象的個性、溝通主題、產業等因素隨時調整,但我建議像貼圖、emoji 符號性質的元素,適度使用即可,才能在溝通時保持專業、成熟的形象

Don'ts:一天到晚發抱怨文

社群媒體是許多職人分享生活、抒發心情的管道,因此許多人習慣在社群媒體分享職場上的委屈、批評身邊的「小人」、說出在辦公室不方便大聲抒發的心情。

例如我的朋友 Helen 對於自己的直屬主管,已經到了深惡痛絕的程度,因此在她自己的臉書上設了個「#無良老闆」的 hashtag,每隔幾天就在自己的臉書公布老闆種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行為並發洩情緒。由於說出許多人的心聲,臉友們紛紛叫好,在貼文底下熱烈的回應。

Helen 之所以敢大膽的這麼做,是因為看準了老闆和同事都不是臉友,生活圈也不同,自己平常也很小心的將臉友做不同的分類,所以不管罵得多麼直白,絕對不會傳到老闆耳裡。

她的心聲果然沒傳老闆耳裡,卻傳到不少意想不到的人耳裡。

過一陣子,市場上開出了條件和資歷要求都很符合 Helen 的職缺,許多 headhunter(獵人頭)到處打聽合適的人選,Helen 卻始終不在推薦名單內。

原因是「她經常在臉書上抱怨老闆和公司政策,似乎 EQ 和抗壓力都不行」,沒人知道為什麼這樣私密的抱怨文會傳到人力仲介公司耳裡,但他們就是知道,而這也讓 Helen 失去爭取新工作(或是逃離自己討厭的工作)的好機會。

許多公司在做資深人員的聘僱或升遷的評估時,會多方面了解被評估的對象是個怎麼樣的人,尤其當我們的目標是前進國際職場,「是否可以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好好合作」、「是否有化逆境為轉機、化挫折為能量的扭轉力」、「是否能夠散佈正能量、激勵身邊的人變成更好的自己」等條件將更加受重視。一天到晚在社群媒體上抱怨,或許能得到短暫的抒發,但是對長期專業形象的建立,卻像是在全世界面前扯自己後腿

Dos:積極建立弱連結,拓展視野

根據《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Superconnect:Harnessing the Power of Networks and the Strength of Weak Links)作者指出:「弱連結將帶來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而一般人倚賴最深的強連結反而是往前邁進的阻礙。」這裡所指的「弱連結」,是透過他人認識的朋友、很久沒聯絡的同學、遠房親戚、參加同一個讀書會,但不常對話的點頭之交等二、三度連結。而「強連結」所指的則是,家人、男女朋友、朝夕相處的同事等在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人們。相較於和「強連結」的相處多半像是在「同溫層」裡互相取暖,與「弱連結」的互動和關係,反而能為我們帶來新的機會和視野。

在過去,想創造「弱連結」需要積極地尋找、參與不同的社交團體,並想辦法透過發言或互動來刷存在感,這對個性內向的人其實頗為吃力。在數位時代,像是LinkedIn、臉書、微博這類的社群媒體,則能夠把建立「弱連結」的門檻降低,跨越時間、地域、體力、個性等限制,幫助我們很有效率地與人連結,並有系統地管理、維繫與弱連結們的關係。

但是,當我們很積極地在網路上找出自己想認識的人,並與之建立連結後,要如何讓自己持續「被看見」、讓別人產生和我們維繫關係的動機?我認為關鍵是多多在社群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並積極地與想建立連結的對象互動,在下一點我將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Dos:多發表觀點,善用三 C 原則,讓社群媒體變成表現自己的舞台

Jeremy 是我在一家國際傳播集團擔任大中華區數位總監時掌管全球社群媒體業務開發的主管,他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總能在訓練下屬、服務客戶的忙碌公關人生中抽出時間做「重要卻不緊急的事」,例如,不論多忙,他一定會抽出時間在社群媒體上和網友們做有意義的互動,也很有紀律地針對社群媒體和數位行銷,定期發表部落格文章或影片。對他來說,上述的習慣,不但能為公司帶來不少潛在機會,更是打造個人在相關領域意見領袖的形象、提高能見度的 Must-to-have﹙必需品﹚

像 Jeremy 這樣的人很聰明地掌握住數位時代職人的新契機,在這個時代,只要清楚的策略加上紀律和執行力,不需要出國,就能盡情發表自己的觀點,不需要昂貴的投資,就有被世界看見的機會。

除了曬美照、分享生活點滴外,如果你跟我一樣和多數的事業夥伴都是社群媒體上的朋友,那不如選擇合適的社群平台,並且適度的「置入」有助於打造專業形象的內容

例如,如果你是金融從業人員,不妨針對國際情勢和總體經濟發表些個人的看法;如果妳是心理諮商師,不如用說故事的方式,聊聊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如果你是形象顧問,輕鬆地分析國際知名人物的整體造型,或許是件有趣又有含金量的事。

要怎麼讓更多人有興趣聽你說話,增加自己被看見的機會?在這裡分享一個簡單的 3C 理論。建議大家開始在社群媒體上經營自我品牌前,先針對內容、(Content)、對象(Contact)、平台(Channel)這 3 個 C 對自己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例如:

3C原則

相信掌握好 3C 的原則,一定能幫助有志於前進國際職場的你,更精準的建立連結、展現自己。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很努力,卻沒被看見?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消滅「手動」的煩人庶務!掌握 Vibe Coding 三原則:一天做完8件事,保留更多時間給自己

2025-08-18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8 年前,中文系出身的 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決定嘗試學 Python。當時,她滿懷期待地報名了線上課程,卻在最基本的環境設定就被卡住。只為了跑出一行「Hello World」(程式設計的第一個小測試,代表環境設定成功),她耗掉兩周時間,卻什麼都看不懂。

終於,她選擇放棄。這段經驗,成了她心裡的陰影 ——「學程式」,似乎是文科生跨不過的鴻溝。

好消息是,近年生成式 AI 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也為許多文科人才,開啟 Coding 的新可能。

文科人才正在起飛!掌握3原則,用 Vibe Coding 解決煩人庶務、開啟全新機會

Sofia 回憶,第一次透過自然語言指令,讓 AI 生成並運行一段程式碼時,她驚訝地發現:原來語言本身,就是最強大的程式能力。 而這,便是 Vibe Coding 的核心:只要能清楚描述需求,就能讓 AI 自動產出可部署的程式模組。

Sofia 的第一個 Vibe Coding 專案,就是解決工具切換後的難題。公司決定「全面匯入 AI」後,原本依賴 Asana 的行銷工作流被撤換,她必須在 Google Workspace 裡重新建立流程。過去,四面八方的訊息透過 Asana 自動化分類;但現在,這個系統不見了。

總不能每天人工去翻吧?於是,她透過 Google Apps Script,把 Email、網站表單、社群訊息通通接到 Google Chat 的同一個 Space;接著,再用 OpenAI 的 API 自動產生摘要,判斷訊息是否有用,甚至幫忙過濾掉 spam。

結果,團隊能更快聚焦在真正需要回覆的訊息上。當訊息一口氣變得清爽、只剩下真正需要處理的內容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這就是 Vibe Coding 的 first win —— 一個小小的腳本,馬上把混亂變有序,省下無數零碎時間,也讓團隊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AI 的威力。

這段經驗讓她體會到,寫程式的重點不在語法,而是 Prompt 是否說得清楚:要處理什麼情境、要完成什麼任務、最後要輸出到哪裡。 這三個原則,看似簡單,卻是文科生最能駕馭的地方。因為核心並不是「會不會寫程式」,而是「能不能清楚表達需求」。

關鍵原則 Prompt 說明 Sofia 的案例
明確情境 先描述清楚工作場景 客服訊息分散,需要集中管理
清楚任務 指定 AI 要完成的具體工作 自動分類、產生摘要、先擋掉垃圾訊息
具體輸出 說明要在哪裡、以什麼形式落地 生成能在 Google Apps Script 部署的程式碼

「你不需要完全看懂所有程式碼,只要理解哪個 function 代表哪段邏輯,剩下的 debug 都交給 AI 來解決。」

不事事求人、用說的就能寫程式!一套「工具箱思維」讓專業被看見

原來,Vibe Coding 的主要進入門檻,是透過自然語言把「需求」講清楚。想清楚這一點,或許會讓許多文科生豁然開朗:寫程式不再是懂 Code 人的專利,而是人人能擁抱的新機會。

Sofia 比喻,AI 像是永不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笨」,都能耐心回答。過去學 Python 時,複雜的設定和艱澀的邏輯讓她挫敗,即便找到同事請益,也會擔心打擾對方。

如今,AI 能直接協助 debug、解錯誤訊息,讓學習過程變得安全而有信心;這種分工方式,也讓她更快跟上公司的全 AI 浪潮。「AI 幫我解決了寫 Coding 會遇到的基礎、初階問題,真正無法解決時再請人協助。」

有了幾次成功經驗了後,她進一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Vibe Coding 工具箱」。在她眼裡,每一個 AI 模型、每一個小工具,就像是工具箱裡的不同零件 —— 有的擅長生成文字,有的擅長寫程式,有的更適合做跨平台整合。關鍵不是死守一個工具,而是懂得比較、測試,找到最適合自己工作的組合。

這樣的「工具箱思維」,也成為她在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微型線上課的設計核心。在微型線上課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Vibe Coding 不只是 Prompt 技巧,而是一個讓你能靈活組裝的工具箱。當這個工具箱在你手裡,你就能在職場裡隨時拿出最合適的解法,讓你的專業被看見。

省下更多時間給更重要的事!效率鬼速提升,5 分鐘就看見成果、展現專業

Sofia 說,自從兩年前開始用生成式 AI 幫忙處理日常工作後,時間大幅縮短。過去需要一周完成的 8 件事,如今一天就能完成;這讓她能把更多心力投入到行銷策略規劃上,而不是被重複性的貼文、報表埋沒。

效率好壞,往往是團隊能否成功推進多個專案的關鍵。台灣不少公司人力有限,卻要同時承擔策略與執行。能善用 AI,才有餘裕專注在最有價值的部分。

或許你也曾經覺得,Coding 離自己很遠;或許你也像 Sofia 一樣,曾經被複雜的語法和環境設定嚇退。但現在,新的機運之門已經打開了。

在這個 AI 時代,別再把自己鎖在 PPT 和文件裡。勇敢試試 Vibe Coding,讓你的文字與想法,成為世界看見你的舞台。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