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殺魚工變年薪百萬 KOL!李洛克的個人獲利學:4 個觀念扭轉我的人生


一個冷凍工廠的殺魚工,如何經營自媒體到年薪破百萬?2012 年 11 月,李洛克大學一畢業,就進入冷凍工廠擔任儲備幹部,第一個被交派的任務就是殺台灣鯖魚。當時,一天最高紀錄經手 1 萬 5000 條魚,即便戴上 3 層手套,身上的魚腥味洗都洗不掉。
對李洛克來說,雖然大學念化工,心底仍有放不下的寫作夢;白天在工廠上班,下班還會寫作, 小說、書評、散文什麼都寫,每天一定會抽出時間寫一篇部落格文章,從不間斷 。
慢慢地,累積粉絲與聲量,文章被作家、導演、出版社看到,開啟一場場的講座分享、出書邀約,人生的主導權才回到自己手中。李洛克在《個人品牌獲利》總結經營個人品牌的效益,包含自由掌控時間、實現自我價值、創造高效益收入,並將經驗濃縮成 4 個步驟:
1.定位:「設定」自己的關鍵字。
你必須定義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要別人怎麼看你?用 3 個關鍵字形容自己。
關鍵字可從 3 個面向思考,第一,建立正面形象,例如,「化工」的標籤是「理科」,給人理性、邏輯強的印象。第二,傳達你提供的價值,像是「小說獎」,讓對方知道你專精什麼、可以找你合作什麼。第三,聚焦特定領域,好比律師和婚姻法律師,你有離婚訴訟需求,就會先找後者;先鎖定一個明確的小領域,站穩後再慢慢拓展。
2.寫作:用文字打造形象。
經營個人品牌其實是微型創業,一開始沒有任何資源,一切都必須自己摸索,最低成本的方式就是寫作,把握「受眾思維」,釐清你要寫給誰看?他們面臨哪些困境?關心什麼事?然後不間斷地練習、寫。
3.行銷:社群平台導人流。
常見的社群平台包括臉書(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各管道有各自的優勢,當經營時間有限,前期先集中資源與注意力在其中一個平台,是比較經濟的方式。
無論經營哪個平台,都要盡可能把內容挪用在其他平台,用最少的資源增加額外的觸及與曝光,也可以降低被單一平台演算法限制的風險。換句話說,用單一平台當作主力,以多種平台當作導流。
4.獲利:金錢是最好的激勵。
許多經營自媒體的人都會把自己定位成「分享者」或「創作者」,認為自己只是素人,沒資格收費。換個角度想,你該把時間留給真正喜歡你的人,他們願意用行動支持你,你也要給予更多的服務與尊重。
更何況,一個人的時間有限,如果每天有 100 位粉絲問你問題,當然得優先滿足付費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