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同樣努力,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爬得比較快?職涯 7 個策略,希望我早 10 年知道

2021-11-30 Fiona(糖霜與西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同樣是努力,為什麼有些人就是走得比較快?同樣是打磨多元技巧,為什麼有些人拳腳施展得比我開?

撇開投胎和運氣不談,職場上有沒有什麼祕訣,能夠讓人突破低品質勤奮,打破僵局?答案是肯定的。

這一章是我用血淚寫成,在無數個吃土的夜晚仔細琢磨出的法則。就讓我們來聊聊哪些職場爬升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法則一:加入核心部門

首先,加入公司的核心部門是最直接的快車道,可以讓你看見核心技術,學習核心知識,解決核心問題,公司的精華任由你吸收學習。

打個比方:假設你去某間以教英文聞名的補習班應徵老師,你應該在這裡教英文,還是教數學呢?沒有具體目標又尚在職涯初期的你,應該選擇教英文,去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家補習班以此聞名,聽聽那些桃李滿門的名師到底強在哪裡。

核心部門資源多,人才濟濟,待在這樣的地方讓人有機會看到公司運作的底層邏輯,能和強者一起解決更難的問題。

那麼要怎麼判斷部門是核心部門?如果部門表現好壞會影響公司成敗、部門讓公司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部門是公司利潤的來源等,像這樣展現優勢,作為公司引擎的部門,就是核心所在。

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自己的部門夠不夠力:試想,如果今天部門倒了,對公司有什麼影響。如果損失巨大,代表部門離核心作業很近;如果不痛不癢,代表這個部門不夠核心。

延伸閱讀:一份工作做 4 年,卻沒有職級晉升的機會⋯⋯該離職嗎?

我在職涯過程中做過的一個正確決定就是加入接近核心的部門。當年我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是進入 Google 的財務部,一是進入大型支付公司 Square 的行銷部門做數據分析。Google 的名聲響亮,能夠給我夢寐以求的標籤;而 Square 在當時則是快速成長,行銷部門欣欣向榮。

我在兩個選項中糾結許久,直到一個業界大學長給我當頭棒喝:「在 Square 做行銷,妳的輸出會直接影響到公司吸引多少新使用者、賺多少利潤。對年輕的你來說,去一間瘋狂成長的公司幫忙創造利潤,比起在大廠分析別人已經創造的成果,還來得更有價值。」

就這樣,我在 Square 那幾年,部門整整擴大了 3 倍,我也因此有機會參與各種大型專案。

可是你問:我們不是應該要挑比較空曠的戰場,才能展現優勢嗎?去英文補習班教化學,才可以開拓邊界、展現才能啊!這個策略也對。但能否執行,端看職涯過程走到哪裡。 當我們羽翼未豐、還在培養做事能力時,就應該先去核心地帶看一看,提升視野;當能力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再挑個未開發區域,施展拳腳也不遲。

法則二:多做高價值、高效率的事

能否進入核心部門,有時得靠運氣。如果沒有辦法選擇落腳處,還是可以優化自己的做事方向。這個做事的指南針,就是多做高價值、高效率的事,避免犯下低價值、低效率的忙碌錯誤。

什麼是高價值、高效率?如果把「價值─效率」分成 4 個象限,可以把工作內容分成以下幾種:

高價值、高效率

用有效率的時間做出高價值的事。例如:建立自動化系統,將繁瑣手動的工作用機器取代;在會議前一天先將報告內容整理寄給與會者,讓對方提前消化,以便開會時直接討論議題。

高價值、低效率

做重要的事情,但用低效率的方式完成。例如:手動檢查資料;開重要會議,但議程規畫鬆散。

低價值、高效率

做起來很快,但每個動作價值不大的事情。通常是簡單的日常工作,例如:瑣碎地回覆 email 和訊息。

低價值、低效率

用耗費時間的方法做沒什麼意義的事,例如:排版之後還要再改報告的格式、漫無目的地開會。

很多時候在職場上卡關,不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是時間用錯了地方。把時間花在低價值或低效率的事情上,只會阻礙個人職涯成長。你能做的就是投身於高價值、高效率的區域,而對於低價值或低效率的工作,則可以想辦法轉換成高價值、高效率。

例如:手動輸入資料是高價值、低效率的工作,這時應該思考:能不能寫個小程式,把過程自動化?又例如:用 email 來來回回討論一件事情,email 寫起來很快,但每封郵件價值不高。能不能直接把相關部門召集起來,用 30 分鐘的會議代替?

至於低價值又低效率的事情,則應該檢討: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能不能不做?

人的天性喜歡有所產出,因為產出會帶來成就感。回回 email、改改格式、畫畫圖表等,知道自己在創造些什麼,讓人覺得生活很充實。可是,並不是所有產出的價值都一樣。花在低端產出的時間,是高價值產出的機會成本。身在職場要聰明一點: 你的精力如此寶貴,更要花在值得的地方。

法則三:看出核心問題

前面談到做高價值的事情,但什麼才算是高價值? 能夠解決核心問題的事才是高價值。 很多時候努力沒有回報,不是因為懷才不遇,而是因為自己的產出沒有解決核心問題。

主管要你做一份網站流量報告,核心問題不是「這個月網站流量上升或下降了多少」,而是「要怎麼吸引更多的人來我們的網站」。老闆請你看各個通路的銷售量,目的不是了解「各個通路的銷售狀況為何」,而是想知道「我要怎麼做才能賣更多產品」。

職涯初期,我曾經用無數個爆肝的夜晚做分析,繞著各種非核心問題畫圖表、寫報告,最後總是效果不彰。某一次,在我用去整整一個月、做完一份 60 頁的使用者登入行為分析之後,主管只問我一句話:「所以,我到底要怎麼減少花在簡訊認證上的成本?」我竟答不出來。

那一刻我深深體驗到:一個核心答案,勝過千言萬語。

努力只是基本條件。 真正出色的員工,可以解決那個「讓老闆睡不著覺的問題」 。「能看到問題核心」的能力正是把屠龍寶刀:當其他人都忙得不知所云,你可以看到老闆要的只是減少成本的方法,並快速提出建議;當其他人都焦頭爛額地蒐集資料,你看到了核心問題是「我們該推出什麼功能,打敗競爭者」,而把研究緊扣核心議題。

擁有看到核心問題的能力,在職場彷彿坐上一臺快速電梯,讓人望塵莫及。

法則四:該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注意力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自我管理技巧是我相見恨晚、後悔沒有早十年學到的,那就是「時間管理其實是注意力管理」。

工作時我曾經錙銖必較地管理時間。幾點該做什麼事、要花多少時間完成,都規劃得清清楚楚;我買了好幾本日曆手帳,嘗試各種時間管理法,最後總是抓不到訣竅。有時一整天下來忙得像陀螺,一事無成;有時卻又能達到心流狀態,即使在嘈雜的員工餐廳都可以做出精闢的分析。

時間管理到底是什麼妖術?其實,重點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注意力。注意力充足時,一分鐘用起來像 10 分鐘;而當注意力渙散時,努力一個小時都不如專注 5 分鐘的成效。

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開始觀察自己的「注意力峰期」,根據注意力波動來安排工作事項。舉例來說:我是個晨型人,早上 7 點到 9 點半是我最有創造力、最有效率的時刻。因此我便應該把困難的工作放在這個時間做,提早到公司作業,進入心流狀態,而不是把寶貴的高峰期花在通車、滑手機上。午餐時間過後,是我的注意力低谷,這時我應該替自己安排較輕鬆的工作,開會、寫郵件,幫大家買飲料都可以,而不是硬逼自己坐在電腦前思考。

注意力還有個特點,就是存量有限。我喜歡把注意力想像成金幣:在高峰時期,金幣水漲船高,我們有充足的資本可以花在耗腦的問題上。但此時如果把金幣花在娛樂八卦、嗑瓜追劇,剩下來可以運用的金幣便相對減少,只怕不夠讓我們完成應有的產出。

法則五:不要用自己的短處,去比拚別人的長處

在大考教育體制下出身的我們,都有個通病:把時間精力花在最弱的一科上。為什麼?因為在考試的遊戲規則裡,這是獲勝的最好辦法。

為此,數學很爛的我,高三時可以一天寫八小時的數學練習題,把 90% 的心血都花在這一科上。因為在分分必較的遊戲裡,如果一科考砸了,我便會與夢想的科系失之交臂。

可是出了社會,遊戲規則變了。職場大多是專業分工、團體合作的遊戲。一個人的短處可以用另一個人的長處來彌補,而一項讓人驚豔的特長,則無可取代。短處需要管理,但不需要執著於把它的能力補齊。

如何管理短處?比方說,如果我的數字分析能力弱,接專案時,就要適度避開需要用到高級統計和數學概念的報告,不要硬著頭皮上;如果我上臺講話容易緊張當機,那麼在與客戶匯報時,我就負責講預先做好的投影片,需要互動的QA問答就請其他團員代勞。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把時間利用得更聰明。十項全能當然好,但當精力有限,我們也要替自己的成長做資源分配。

那萬一我的職務就是要仰賴我的短處,該怎麼辦?我要毫不留情地說:那代表你沒有在一個對的地方,是時候該移動了。

與其在不適合的位置上,用別人三倍的努力去彌補不足,不如將時間省下來,投資在自己發光發熱的地方。不要掉入平庸的陷阱,要有意識地專注於自我優勢,把自己培養成 super star。

法則六:不要用選擇去代替努力

除了不要用短處去比他人的長處,我們也要有意識地知道:不要用選擇去代替努力。

《躍遷》一書中,生涯規畫師古典提到:「宣布『我不合適』太容易了,而認識到『我有問題』很難,所以很多人在選工作、選公司、選感情上,都用選擇代替努力。」

職涯發展的曲線不一定是直線往上,很多時候是「上升─停滯─上升─停滯」的過程。我們要撐過煉獄般的停滯期,才能夠迎接下一個上升的時刻。

一個資深獵人頭朋友跟我說:「許多年輕人職涯上的通病,是一直沒有撐過最初的辛苦期,遇到瓶頸就急著轉換跑道。幾年下來,這些優秀的年輕人不斷地在不同產業間游走,卻沒有一個躍升到下一階段。」

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心態:當現在的職務出了問題,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公司對不起自己,急忙開始面試。殊不知到了下一個公司,類似的挑戰依舊存在,我還是要老老實實地克服難題,把武功練下去。而真正面對難題之後,我發現其實挑戰沒有想像中的可怕;而在我全力以赴之後,能力就有了飛躍般的提升。

逃避不可恥,但是未必有用,如果一直用選擇去代替努力,我們很可能遇不到成長的契機。

法則七:去很強的地方當最後一名

最後一個職涯爬升法則有點違反人性,那就是:去當最後一名。因為當最後一名是進步最快的方法之一。當最後一名不是要你傻傻地拿自己的弱項比他人的強項,而是挑難度高的競技場,越級打怪。

從小到大我都熱愛游泳,但是一直都只停留在興趣階段,也沒有參加過比賽。大二時,我抱持著好玩的心態,去修一門注明「游泳中級」的體育課,心想:不過是中級嘛,又不是高級,對我來說應該游刃有餘。沒想到,第一堂課我就後悔了,其他同學不是游泳校隊就是系隊,課堂開始的暖身,是 20 分鐘內游完自由式 1000 公尺,正是我能力的極限。

我嚇傻了,心裡開始糾結:要不要乾脆退選算了?下學期再上一門簡單一點的體育課就好? 可是我那不落人後的性格,不允許自己退縮,於是開啟了每個禮拜二早上 7 點,準時在冰冷的室外池與校隊一起練習的生活。從前在班上可以游第一的我,在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最後一名!我咬著牙,利用課餘時間練習,並在別人快速激起的水花後頭,氣喘吁吁地追趕著。

想不到一個學期過後,我的游泳能力達到了人生高峰。我能以 20 分鐘自由式當熱身,仰式、蛙式游出了速度,甚至還會一點蝶式。如果沒有當最後一名,我的游泳技術不會在短期內有這麼快的提升。

在職場上,我也秉持著「最後一名哲學」。如果可以,我會盡量越級打怪。無論是接有難度的案子,還是挑戰更大公司的更高職位,一有機會我就想去更強的競技場一探究竟。這麼做當然有成本:會摔得鼻青臉腫,要拋下更多自尊,但收穫是在更短的期間之內達到質的提升。

年輕的我們,正是當最後一名的好時機。體力很夠、自尊尚小,正適合去體驗一下從最後一名穩穩往上練的感覺、快要被擊垮前生出莫名力量的奇妙感受,以及破殼而出、像神奇寶貝進化一樣的成就感。

當你在一個環境裡從最後一名變成第一名之後,換個更高級的道場,再從最後一名開始打吧。高手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本文出自《給沒有夢想的人!邊走邊想職涯探險指南》,方智出版。)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給沒有夢想的人!邊走邊想職涯探險指南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永續競爭力,從人才數據開始!HR Max 打造企業數據驅動的治理力

2025-10-13 經理人 X 104人力銀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核心,電子、製造業高度出口,任何國際永續規範,都會直接影響企業能否持續接單,如GRI(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規範,都對出口導向產業衝擊深遠。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也指出,2023 年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2050 淨零」路徑,以及 2025 年起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 20 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須提交永續報告書,都讓 ESG 躍升為企業顯學。

然而,現實卻出現落差。多數企業願意投入資源建置碳排系統,人資數據治理上仍停留在紙本與 Excel。當永續揭露範疇不只限於碳盤查與財報,與「人」相關的指標——包括留任率、薪酬公平、多元共融等也成為揭露項目;一旦遇到上游客戶或其他利害關係人要求在短時間內提供離職率、薪酬結構等關鍵人才數據,甚至完整的通勤與差旅碳排數據,又有多少企業能辦到?

ESG治理的數據缺口

「雖然多數企業手上有員工資料,但往往散落在不同部門與系統,蒐集仰賴人工,導致計算繁瑣、錯誤率高,也難以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這些結構性問題,都讓永續報告難以落實。」

張詩音指出,當員工留任率、培訓參與度、或DEI 相關指標如性別比例、族群比例等數據逐漸成為投資人與市場的關鍵觀察指標,HR 卻缺乏工具輔助,無法即時輸出可信報表,或報告書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支援決策,也就無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
經理人

「HR需要有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所以人資必須數據轉型,否則無法在人才永續治理上建立透明度,更難累積長期的數據資產。」她強調。

HR Max 的數據解方

為協助企業突破困境,104 人力銀行推出 HR Max 系統,結合人資管理、人才發展與永續治理三大構面,透過模組化架構涵蓋招募、出勤、薪資、排班、教育訓練等服務,協助企業降低人工作業風險,讓 HR 掌握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快速支援 ESG 報告需求,一鍵產出人資相關永續報告。

除了系統採模組化設計,還能串接 ERP、CRM,做到「一次輸入、全面整合」,減少重工與資料落差,導入後可節省五成以上行政作業時間。

此外,HR Max 的 ESG 模組還可支援範疇三碳排查。張詩音說明:「過去企業要蒐集員工通勤或差旅資料,常得靠人工一筆一筆彙整,不僅耗時,還容易出錯。現在系統能直接整合員工差勤與交通方式,透過 Google Map API 自動計算里程與碳排放量,自動計算盤查年度內一整年的碳排量。原本需要一到兩週的碳排計算,現在最快一天就能完成!」

同時,HR Max 也提供視覺化儀表板與自訂報表功能,不僅能即時掌握人資趨勢,還能進行橫向比較,了解企業在產業中的位置。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解釋:「以薪酬為例,HR Max 可結合 104 薪酬調查資料,協助企業檢視薪資結構是否具市場競爭力,進而制定更精準的招募與留才策略。」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
經理人

人才永續的戰略挑戰

「回想過去 HR 系統工具要買一套光碟安裝軟體,功能大概就算薪水、管考勤,屬於很封閉的系統。」張詩音回憶,那是 HR 角色仍以後勤支援為主的年代。如今隨著數位化與 ESG 浪潮興起,行政效率已是基本盤,人資更被期待能即時掌握數據,支援營運決策,「這也代表 HR 要往更高的戰略高度走,成為組織的『永續人才顧問』!」

楊庭懿也補充,104 人資學院除了開發幫助企業永續經營的 HR Max 人資系統外,也透過顧問服務與其他專業服務,協助 HR 建立 ESG 知識與數據分析能力,讓工具與專業並行,確保永續推動能真正落地。

隨著 AI 浪潮掀起,也推動人資角色再進化。張詩音透露,104 正規劃推出「員工 AI buddy」,作為員工的第一線 HR 夥伴,能即時回應常見需求,從假勤查詢、流程操作到職涯發展建議,都能獲得初步支援;而重要議題仍由 HR 承接,確保專業判斷與人性化關懷並行。「AI 可以先行回應,讓同仁不必等待,更釋放 HR 的時間,專注於更具戰略性的議題。」

張詩音強調,人資數據轉型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放生產力,讓 HR 從行政事務走向策略決策。唯有人資能在數據驅動下發揮洞察力,企業才能真正建立人才永續的韌性與信任。

立即了解104 HR Max人資系統:https://104ha.com/D8XcY

104人力銀行
104人力銀行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104人力銀行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