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部屬不想升主管,怎麼辦?培養接班人不能只看能力,更要看「內在驅動力」


「顧問,我們部門擴編,主管向公司爭取到一個小主管的缺,她想要讓我上去接,可是我不想要接主管耶。主管一問我,我就跟她表達沒有意願,她也承諾不會逼我接,可是沒兩天,她又說部門沒有其他人選,還是希望我接,好煩喲,我不知道怎麼辦。
我真的不想接主管,但是我不知道怎麼拒絕她,好像會被迫要接,我心裡又很不願意。」Jenny 一臉苦惱,微蹙著眉頭的說著。
「你有嘗試過嗎?你這麼不想要接,主要的考量點是甚麼呢?」
「有,主管請假或是去出差的時候,我是她的職務代理人。我代理時做過的那些工作內容,我覺得以後如果當小組長,業務上應該是還好,平常我也會協助主管處理一些業務。」
「所以看起來,工作內容不是問題?」
「是的,主管雖然說不會逼我,但其實她已經開始要求我要分擔原先她一部分的工作。她只要求我跟另一個同仁先做分擔,而沒有叫其他同仁一起分,讓我很不安。
臨時幫她是一件事,我擔心現在我把分擔的工作做好,以後就都是我的事情了,得要一直接下去,那可不行。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只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可以把自己的事情穩穩的做好就好,我不喜歡去指揮或麻煩別人,我也不喜歡和別人有衝突。」
學會先從員工的角度看事情
我們曾提過冰山隱喻,薩提爾女士把心理治療擴大成為一個成長取向的學習。主管們可以從探索引動員工行為的內在因素,接觸員工的內在動機,帶動員工成長。而且我們必須意識到,不同的人其實有不同的內在動機,並非每個人的驅動力都是一樣的。
要能夠找到員工的內在驅動,第一步要從員工的角度來看,才知道對方想要的是甚麼。
Jenny 遇到一個很好的主管,願意培養她為接班人。主管在培養接班人的時候,想要讓員工採取更多、更進階的行動,除了考量員工的能力,平日也要觀察部門員工們對工作發展的想法,以及是否有在職涯發展上的意願:
- 是想要在專業職能上持續取得專業成就與肯定?
- 或是希望朝向管理職,帶領他人一起提升績效、貢獻心力?
職涯發展上,不論是專業職或管理職都很重要,規劃上也要匹配員工個人意願,與公司發展上的需要。有些主管會認為升遷是對員工能力的肯定,認為員工一定會很樂意。其實不一定每個人都想要朝向主管職。
像 Jenny,她工作表現優秀,是因為她想要在固定時間內下班,所以不管主管丟了多少工作,她總是會找到最佳做法在時效內完成。也就是說,從 Jenny 的角度,她的目標是要找到最簡捷的做法,完成這些任務,對她來說,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才是第一優先。
而 Jenny 的主管,看到了她的能力,卻忘了先探詢她的個人意願。興沖沖的跟上司爭取到基層主管的位置後,員工卻表示沒有意願接任,不難想見主管面對這種狀況的為難。
從觸發內在驅動力的對話開始
在企業裡,要怎麼帶新生代的員工,怎麼跟他們內在的驅動力對話呢?
以冰山隱喻來說,員工的能力是冰山表面可見的外在行為。冰山下,潛藏的就是個人的意願。工作上能不能做,跟願不願意做,是需要相互匹配的。能力可以藉由訓練逐步培養,意願則須要在帶領同仁過程中,一步步觀察同仁的成就動機、和對方在意的點在哪裡。
內在驅動力,是人內在渴望自我實現的方向,
- 有些人的內在驅動力在於金錢、希望工作績效能夠反映在業績獎金上。
- 有些人的內在驅動力在於技術挑戰,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專利、負責更有挑戰性的專案。
- 有些人希望能領導不同國籍的團隊、去到不同國家工作,建構宏觀的視野。
- 有人的目標不在工作,而是每天跟家人一起好好生活,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
- 也有人目標追求能力上的突破,期待自己 5 年後,要能夠領導 200 人的團隊,對組織有更大的貢獻。
這些驅動力都很好,也沒有所謂對或錯。
主管在培養同仁能力的同時,也可以觀察一下同仁內在的驅動力在哪裡。小從平日鼓勵、激勵同仁的方式,大到規劃同仁的任務分配、職涯發展,都有可能派上用場。
例如:Jenny 因為是新手媽媽,對於育兒,是她的第一優先。在行動上就是需要準時下班回家。在她的認知裡,接主管可能等於無限的加班,跟她的第一優先是有衝突的,所以她非常不願意。她也能感受到主管栽培的好意。如果可以讓她從主管幕僚開始,在上班時間內,培養她對於這份工作的創新、投入,建立她的掌握感,或許更能讓她有經驗去衡量,新任務對她工作、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
不管如何,事情是人在做的,掌握同仁的內在驅動力,會更能讓我們對員工的輔導,跟後續行動的引導上,產生四兩撥千金的效果。
(本文出自《成長型領導》,創意市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