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知延遲就醫的風險,為何拖到最後才看醫生?《灰犀牛》作者:人們輸給自以為的掌控感


我外婆是出了名的抗拒處理健康風險,這讓醫生十分擔心她的腹部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當腹部動脈瘤大過 5 公分時,醫師們普遍認為進行手術所承擔的風險,要比不進行手術來得低。但「婆婆」(Bobonne,比利時人對祖母的暱稱,源自法語的 bonnemère)硬是拖到動脈瘤長到 6.3 公分,在子女們苦苦哀求下,才終於同意讓醫生動刀。
還有一次,我母親用電話一直聯絡不上婆婆,所以連忙趕去她家。一進門就看到婆婆正痛苦的躺在地上,當時的她已經 80 好幾,卻因為試圖搬動一台巨大的老式映像管電視而拉傷了背。儘管如此,當母親堅持要帶她去醫院時,她依然抵死不從。
婆婆總是一味迴避處理健康問題,最後卻讓情況升級為重大的健康威脅,上述事件絕非是個案。她的固執,已經成為日後我們回憶起她的關鍵字。
為所有風險做足準備,卻不認真看待健康?
儘管婆婆總是消極對待健康風險,但卻願意為其他風險提早做準備,例如她積極避免面臨挨餓的風險,甚至有些過頭。婆婆在 2010 年過世時,我們在她的冰箱裡發現 10 公斤奶油,在櫥櫃中找到 10 公斤砂糖。我不難理解婆婆囤積糧食的行為,因為這是她在二次大戰糧食短缺期間學到的事。她的冰箱除了囤積奶油以外,還冷凍著大量自己種植的蔬菜,這同樣是相當合理的做法。
這讓我想起婆婆在大戰烽火蔓延之際,為了阻止德國的占領變成永久統治,決定冒著生命危險騎單車為抵抗運動者送信。我試著想像當她騎著車在路上奔波時心裡在想些什麼。協助那些與納粹對抗的人,無疑能讓她擁有掌控感,即便一己之力十分微小,照樣能夠帶來改變的可能。在那樣充滿混亂及不確定的年代,的確值得她冒險一搏。
戰爭結束後,婆婆再度為自己的人生冒險,她選擇跟著一位年輕帥氣又具有創業精神的美國大兵前往美國生活。這位阿兵哥原本想在比利時開創爆米花事業,只可惜這個點子太過前衛,當時的歐洲普遍認為玉米是給豬吃的。
然而讓我難以理解的是,即使婆婆以往的人生總是在冒險,卻總是輕忽自己的健康風險。她和丈夫一樣長期抽煙、喝酒,即使在自己的父親因中風而早逝之後,依舊漠視這種習慣帶來的風險。
消極風險:多數人冒的、最大且最常見的風險
正如選擇面對腹部動脈瘤的方式,意味著如何面對當下與未來的風險,這或許讓婆婆感到失去掌控權;但無論是決定不處理動脈瘤,或是不處理嚴重拉傷的背,其實都是在用違反常理的方式,以獲得自以為的掌控感。畢竟,如果選擇動手術來控制威脅,就得進入完全喪失掌控權的麻醉狀態,把一切交付給手術團隊。
事實上,如同婆婆不願意動手術,多數人冒的最大且最常見的風險,就是 「消極風險」(passive risk),意思是指面對明顯的、已知的問題,但出於種種原因(包括人類天生的偏見、個人的拖延,以及各式各樣的外在阻礙)而遲遲不願積極處理。
如今,距離婆婆在睡夢中安詳離世已經 10 年了(當時她的動脈瘤也因手術而治癒),婆婆的人生與風險關係之間的矛盾卻仍舊令我感到疑惑:怎麼會有人在做風險決定以及人生抉擇上,一方面是那樣的務實、積極、勇敢與果決,但在碰上其他事情時,卻又如此頑固,甚至不惜做出對自己健康有害的事?我好奇在多少程度上,背後的原因能以婆婆的天生性格、人生經歷,以及風險本質來解釋。
8 個看待風險的思考點
其中,有一件事再明顯不過:如果能透過風險的角度,花時間去檢視自己的思考與行為,將會發現當中蘊藏很多機會與可能。然而,大部分的人很少會去思考這種事,因此連帶也錯過機會。不只是前頭提到我婆婆的例子而已,只要想一想人們是如何處理風險(或不處理),你就會發現:所有人都一樣,我們與風險的關係影響著我們如何做決定。
想一想:
- 哪些事情值得我們冒險?你和其他人有多擅長辨識風險與評估風險的重要性?
- 你是否把冒「積極風險」(例如:高空彈跳或當沖股票)與「消極風險」(例如:遲遲不去看醫生或不報稅)當成兩回事?
- 為什麼同樣面臨有可能失敗的情況時,有的人致力於降低風險,有的人則自暴自棄?
- 為什麼碰上重大的衝擊後,有的人會逃避風險,有的人不僅勇敢克服必須承擔的風險,更願意多冒一點險,進一步管理相關風險?
- 你有多少風險性格是天生的,又有多少是源自經驗?先天占多少,後天又占多少?
- 面對已知的風險時,我們能否訓練自己做出不同的行為?
- 哪些因素會促使我們改變風險行為,又要怎麼做才能讓改變持久?
- 我們必須克服哪些障礙,才能達成健康的風險關係?
思考自身與風險的關係以及身邊的人與風險的關係後,你將更加了解你是如何成為今天的你。你也將深入探索你目前所在的組織,在風險、創新與策略等方面所擁有的價值觀、文化、優勢與弱點。你將以不同於以往的方式思考你所處的社群、國家與這個世界,了解組織內部風險動態如何左右著你所擁有的選擇。
(本文出自《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天下出版)
